摘要:会计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会计制度也要不断的改进, 从而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制度的需求。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学, 能够引进经济学中的先进理论, 为会计学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能够为会计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或是更加深刻的阐述会计现象。因此, 文章主要针对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的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 会计学研究; 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思考我国会计制度, 需要将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作为基础进行思考。由于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学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这里所指的经济学主要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对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展开系统研究[1]。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特点, 因此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 并且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思想与方法, 为会计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相关性分析
文章所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包含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与邓小平经济理论。《资本论》可谓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精髓, 其侧重基本生产关系,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并探讨了社会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2]。邓小平经济理论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新时代下, 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会计学的关系。
商品货币理论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商品是为了出售所生产的劳动成果, 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在货币出现之后,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 而货币可以细分为现实的货币和观念的货币。观念货币也被称为计算货币, 也就是商品的观念价格。在市场经济中, 会计的本质就是计算货币以及控制资本运动。在通常意义上, 资本就是指运动过程中增殖的价值[4]。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计算和记录商品流动过程中, 将商品转为价值符号, 并在纸上或是头脑中将商品的自然属性消除。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记账时需要将商品转变为价值或是货币商品等价的形式, 而会计所采取的是观念上的货币[5]。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资本主要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 在商品的流通环节主要是以货币资本存在的, 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生产资本存在的, 包括材料、产品、机器、工具、设备等。实际上这些东西是资本在运动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都是可以通过观念货币来取代。马克思主义认为, 资本在生产过程还是流通过程中, 通常都是以计算货币的形式存在于生产者的脑海中。从资本运动角度分析, 商品与货币都是资本价值的一种表现。在市场经济中, 会计是确定资本运动的重要方式, 是指对资本运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记录, 主要是通过账表重现资本运动[6]。资本运动是商品流通的客观存在, 人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账本记录能够观察到资本运动过程中的具体经济业务。
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相关性分析
早期会计的发展是人们通过长期记账经验上不断改进获得的成果。直至19世纪末期, 会计工作者主要是对已经出现的实务进行描述, 但是没有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描述实务的体系。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归纳法进行探究, 学者所归纳的理论被称为“描述性理论”。之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快速发展, 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散, 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 保护投资者与债权者的利益, 需要形成一套全面的会计体系, 从而约束会计行为。这就提出两方面思考: (1) 一方面是对会计实务中现有类型进行再次分类, 但是由于可选择的方法较多, 在操作过程中的可控性较差; (2) 通过采取一套系统框架, 各种会计行为能够从系统框架中演绎而来。
自1920年之后, 一批经济学者参与会计理论研究中, 并使用了演绎法对会计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 从而改变了会计理论研究暧昧、模糊的情况。由于会计学自身没有形成较为规范、严谨的概念, 学者通过引入经济学中的概念并使其具体化, 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框架, 从而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指导[7]。从《会计学中的经济学》这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人们在会计学研究中引入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收益的确定在1950年受到了会计学的关注, 早期研究主要通过借鉴经济学中关于收益的相关理论, 并以此确定会计中的部分概念和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 除了坎宁之外, 爱德华兹、贝尔等学者出版的书籍中都有提到“收益”的概念, 在论证时主要是通过外部经济环境出发, 借鉴了经济学中有关收益的相关理论, 并确定了会计中“收益”的概念, 但是他们提出的概念与传统会计中对收入核算、费用均摊等确定收益的方法存在差异。因此, 他们提出了采用现行成本法来核算收益。爱德华兹与贝尔在1961年所出版的《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中所提到, 经济学与会计学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 希望通过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改进, 从而建立一套系统的关于收益的理论。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和关注。但是这一理论之后成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的标准。
在1970年之后, 西方会计研究中心向资产负债表转移, 因此资产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美国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以一个全新的思路对财务会计进行定义, 也就是以资产作为财务会计的核心, 通过对资产的明确划分, 逐步建立完整的财务会计体系。从这一概念来看, 本质上与“收益”概念一致, 但是这两种概念体现了会计思想的变化。但是遗憾的是,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由于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与实践活动相妥协。
三、经济学基础上我国会计制度完善的策略
(一) 提高产权利益主体参与会计制度标准制定的热情
我国实施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非公有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升高, 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了一个交往密切的网络。为了能够让会计制度的各个标准和要求保护各权利主体的切实利益, 需要让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利益代表都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有通过各产权主体在经过共同协商和探讨上形成的会计准则, 才能够确保各产权主体的实际利益, 并在实际经营生产中都能够遵守相应的准则。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定中, 其他产权利益主体在会计准则制度制定中的参与性较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会计准则的认知不足, 没有认识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产权体系以及公司治理体系。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是固定工资, 与业绩挂钩的奖励比重较低, 为了提高利益的最大化, 部分管理者更加追求控制权收益而不是当期的货币收益, 这就导致管理者选择从非货币报酬方面收取利益。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体制的基础上, 管理者往往会选择和会计师一起徇私舞弊, 通过会计作假的方式获得收益。对于管理者来说, 通过会计作假获取的利益比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更高。因此, 目前许多上市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着这种心理, 不想为准则制定付出努力, 对准则制定保持观望态度。
(二)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进出口水平快速增长,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制度,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是必然的趋势。在此背景下,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会计准则的改革, 需要从准则的完善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使得会计准则中需要保持中国特色也是重要前提。首先, 目前会计准则中有许多方式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 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不能一味为了追求国际化而放弃这些内容, 但是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进行完善, 而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
四、结束语
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由于经济制度的特殊性, 使得我们在完善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 同时也要不断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栋梁.会计的行为经济学基础:基于强互惠视角[J].会计之友, 2016, 12 (7) :2-8.
[2]史梦鸽.新常态下会计研究的经济学思考及前沿探索[J].当代经济, 2017, 32 (9) :45-47.
[3]武文燕.从经济因素分析我国会计法律责任[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 31 (3) :100-102.
[4] 施齐霞.互联网+会计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以经济学的供求理论进行浅析[J].环球市场, 2016, 23 (8) :119.
[5] 刘燕, 王雨.会计理论发展及经济学对其影响之研究[J].消费导刊, 2016, 23 (11) :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