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家纺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主体.文章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家纺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排序情况,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原则.
关键词: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类管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clopment of the home textile industry, tc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 progress and the advance ofits compcting power. Therc arc some stakeholders in t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paperpoints out the no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kehold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home textilc industry is sclected as a casc stud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claim ofcach stakcholder for his intcrest , and a gradation of such claim.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a se-rics of principlcs of management concerncd with the intercs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ctwcen the stakcholders.
Key Words: tc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akcholder; management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人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加上受欧美家居观念、家居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也从单纯注重家庭装修过渡到"软、硬"兼施.家用纺织品已经从过去满足铺铺盖盖、遮遮掩掩、洗洗刷刷的日常需求,转到追求时尚、个性、舒适、保健等多项功能的消费风格.过去被当作独立消费的床上用品、毛巾、窗帘、厨房用家用纺织品,现在被誉为具有自身文化、艺术内涵及流行趋势的室内软装饰整体.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自2000 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杜会家纺业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出口创汇也保持了同步增长.2004 年,中国家纺行业产值(现金)全社会约为653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全行业纤维消耗量为785.6万吨,约占全世界纺织行业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家用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也创造了较好的业绩.据海关统计, 2004年中国家纺产品出口额达1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家纺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江苏、上海和广东等省,占出口额的78%,而美国、日本、香港、英国及德国则是中国内地家纺产品的前五大出口市场.
随着家纺行业的不断发展,家纺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技术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家纺报》对45家家纺企业的一项财务指标的调查分析发现,业绩高增长的家纺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低增长的企业恰好相反.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甚至销售策略的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创新正日益成为家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21 世纪的家纺企业想要成功,必须从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参见图1).
技术创新作为公司运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主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并且有的利益点是互相冲突的,如何协调和平衡家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利益,整合各种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家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这一新的研究视野,提出一套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办法,不仅是理论研究深人的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家用纺织品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家纺行业的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界定
(一)利益相关者概念
在所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中,弗里曼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事实上,弗里曼(Frecman)《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1984)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在这本书中,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并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来研究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弗里曼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个体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也将受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体和群体看做利益相关者,并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人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同时,弗里曼还从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 dependence)和社会利益(social intercst)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一研究方法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弗里曼的观点与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的观点不谋而合,受到许多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的赞同,弗里曼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也成为后来研究者引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定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学术界和企业界还是逐渐认识到从"是否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的角度来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思路过于宽泛了.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出了各自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Wood,)曾经详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总结了自1963 年斯坦福研究院涉足利益相关者问题开始,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者所给出的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从中可以看出,西方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谓形式多样,但总体来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赞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1999).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但是仔细剖析近30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史,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认识的趋势.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其实已经走出了早期宽泛定义的樊篱,他们普遍认识到仅仅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影响企业活动或受到企业活动影响的个体、群体"、"与企业有关系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宽泛的定义几乎可以将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甚至现在还不存在而将来会出现的物质都囊括其中,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无从下手.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许多学者开始探索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企业中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的人(Clarkson, 1994;Carroll, 1989 , 1993; Starikz,1994).这些专用性投资可能是物质资本的投资,也可能是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这些专用性投资,他们与企业或紧密、或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其紧密程度取决于其投资专用性的大小.
(二)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通过对大量利益相关者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对有关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笔者对于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这一定义的关键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必须对技术创新进行专用性投资,没有进行专用性投资的个体和群体是不能被称为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一般来说,媒体、竞争对手由于不会在某一特定的企业技术创新中进行专用性投资,也就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了;而许多所谓的非社会性群体,如自然环境、人类的后代、非人物种等更不可能做出专用性投资,也就不可能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该企业的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一般来说,这种风险的大小是与该利益相关者在该企业中投资专用性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的,投资专用性程度越高,所谓的"套牢效应"(hold-upeffect)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投资专用性程度越低,越容易从该技术创新中退出,风险也就越小.
第三,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必须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联,这种关系既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利用专家评分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笔者前后共约请了15位来自家纺企业界的经理人员,使他们明确了上述定义后,向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份共包含20种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名单,请他们选出认为符合这一定义的技术创新主要利益相关者,数量不限.这一调查基本的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
从表1.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于将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度高达100%,而对于将人类下一代、非人物种列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是完全不同意的.取入选率50%作为标准,笔者将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政府、供应商、分销商、特殊利益团体这八个群体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严格来讲,特殊利益团体一般都没有对某一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专用性投资°,但是在本文中还是将特殊利益团体也列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原因有三:第一,表1.1中的数据也显示,在15名经理人员的选择中,特殊利益团体的人选率都超过了50%,并且明显高于紧随其后的行业协会;第二,在强调保护环境、绿色生产的今天,人们对于企业活动对周圈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关注了,特殊利益团体往往都易于受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从而承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第三,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特殊利益团体看做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三、家纺行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类
(一)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概述
梳理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西方学者就已经普遍认识到仅仅界定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由此兴起了对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的高潮,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瞒目的成果.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多维细分法"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分类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包括以下几种:
弗里曼(Freeman)从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 dependence) 和社会利益(social intercst)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层次很清楚.对企业拥有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有:持有公司股票的经理人员.持有公司股票的董事和所有其他持有公司股票者等.与企业在经济上有依赖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经理人员、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机构等.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特殊群体、政府领导人和媒体等.
弗雷德里克(Fredcrick)则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对企业的政策和方针能够施加影响的所有集团".为了深入了解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及影响程度,弗雷德里克将利益相关者分成了直接利益相关者(direct interest groups) 和间接利益相关者(indirect interestgroups).
格兰特(Grant)把利益相关者按照对企业具有的威胁性和合作性分为四类.(1)支持型:支持组织目标和行为的利益相关者.这类利益相关者的特征是对企业合作性高而威胁性低,如股东、雇员.(2)边缘型:对企业威胁性和合作性都不高的利益相关者,如公众、社区、工会.(3)反对型:最令组织和管理层头痛的对企业威胁性高而合作性低的利益相关者,如竞争对手、环保部门.(4)混合型:可能成为支持型,也可能成为反对型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供应商.媒体.
克拉克森(Clarkson)提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1)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的种类,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的利益相关者(voluntaryStakchold-crs)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 stakcholders).(2) 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stakcholders)和次要利益相关者(sccondary stakcholders).
威勒(Whecler)则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中,结合克拉克森提出的紧密性维度,威勒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四种:(1)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并且有人的参加.(2)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3)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4)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间接的影响,也不包括与人的联系.
毋庸置疑,上述从多个维度来细分利益相关者的思路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然而这些分类方法普遍都停留在学院式的研究中,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运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Wood)提出了一种评分法(score-bascdapproach)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思路清晰,简单易行,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推崇,从而大大推进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米切尔明确指出,可以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上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值的高低来确定某一个体或者群体是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从上述三个特性上评分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又可以被细分为以下三类:
(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cholders) ,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向题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
(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cholders) ,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
(3)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cholders) ,是指只拥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项特性中一项的群体.
米切尔评分法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可操作性,极大地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并逐步成为利益相关者分类的最常用的方法.
(二)家纺行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根据本文对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结合米切尔和伍德的评分法,笔者拟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紧急性三个维度上,对所界定出的十类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首先,我们认为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中,有的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主动施加影响,从而也往往主动地承担着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而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则是被动地受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从而被动地承担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也就是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存在差异.其次,我们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在我们所界定的十类利益相关者中,对于某一特定的企业而言,有的利益相关者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有的则可能影响不大.再次,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紧急性会存在差异.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既不主动,也不重要,但是在某一状态下其利益要求必须很快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家纺行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家纺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员工、消费者等,回收有效问卷35份.问卷中要求对所确定的八类利益相关者在三个维度即主动性.重要性、紧急性按照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将排序转换成数据后总结如下:
1.从主动性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
2.从重要性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
3.从紧急性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
4.八类利益相关者的三维分类
根据表2.1至表2.3的统计结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这十类利益相关者在这三个维度上的排序情况.在我们的统计中,排序的最大分值为8,我们将8分划分为1分一4分、4分一6分、6分一8分三段,根据这八类利益相关者在各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将其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中,形成表2.4.
根据表2.4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位置,我们可以对这八类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结果如下:
核心利益相关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4分以下,他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群体,与企业具有紧密的利害联系,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三类利益相关者.
蛰伏利益相关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4分以上、6分以下,他们往往已经与企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付出的专用性投资实际上使得他们承担着企业一定的经营风险.在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他们也许只是表现为一种企业的显性契约人而已;然而一旦其利益要求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或是受到损害时,他们可能就会从蛰伏状态跃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和政府等四类.
边缘利益相关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6分以上,他们往往被动地受到企业的影响,在企业看来他们的重要性程度很低,其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也不强.在我们的统计结果中只有特殊利益团体.
四、家纺企业技术创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许多中外学者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一般来说,股东的利益要求是追求利润并实现其他战略目标;企业管理者追求更高薪酬、在职消费以及职业声誉;雇员追求工资收人、各种福利和晋升机会;供应商和经销商可能关心自己在与企业的交易中是否能够保持持久性的关系;消费者追求购买一种安全稳定的产品,并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政府往往希望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而特殊利益团体一般都希望企业能够为改善周边的环境尽更多的力量.
显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都源自于他们与企业之间所存在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一个有所作为的企业在现代责任观的指引下必须慎重地考虑这些利益要求.要想研究家纺行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要求内容的实际看法,首先必须找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别有哪些利益要求.显然,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仅仅依靠理论文献和归纳总结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仍然采用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家纺行业技术创新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笔者首先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宽泛地列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可能的利益要求内容,然后约请了15位来自家纺行业的经理人员作为专家,请他们对这些利益要求内容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如果笔者所提供的某一利益相关者的某一利益要求的人选率在50%以上,笔者就将其作为备选项目,列人正式的调查问卷之中.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家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要求填写者对列出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排序,笔者将排序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后进行分析.我们计算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各种利益要求的得分均值,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股东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纺企业股东的利益要求主要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高额利润回报和良好企业形象.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被放在首要位置,一个重要原因是,家纺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大部分股东是企业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对企业感情深厚,因此最希望企业长期生存发展.
2.管理者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纺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要求的顺序是:(1)高额薪酬,(2)社会地位,(3)提升人力资本,(4)企业长期生存发展,(5)稳定的工作,(6)良好企业形象.由此可见,因技术创新导致的收人增加是管理人员推动创新的首要动力.在技术创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中要重视这一点,把创新绩效与管理者的收入相结合.
3.员工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纺企业员工的利益要求的顺序是:(1)更高的工资和福利,(2)稳定的工作,(3)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形象,(4)工作条件改善,(5)培育自己的人力资本.家纺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通员工往往按照计件计算工资.技术创新一方面能过工艺创新提高生产率进而提高收人,另一方面又会因为采用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导致一开始降低生产率甚至员工的工作变换.所以,在技术创新管理中如何满足员工的更高收人和工作稳定的需求,对于赢得员工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减少技术创新的阻力,有重要影响.
4.供应商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纺企业供应商的利益要求的顺序是:(1)稳定的供货关系,(2)获得更多利润,(3)技术水平的提高,(4)企业长期生存发展.家纺企业的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供应商的原料创新,比如供应商提供新的原料品种如麻、人造丝大豆纤维等,以此生产不同材质的家用纺织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所以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和供应商结成伙伴关系,相辅相成,追求共同发展.
5.分销商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纺企业分销商的利益要求主要是:(1)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2)获得更多的利润,(3)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4)企业长期生存发展.其中,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被排在首要位置,主要原因是家纺行业技术壁垒不高,同质同类产品很多,竞争激烈.分销商很希望厂家能提供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吸引顾客消费.
6.消费者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家用纺织品消费者的利益要求的顺序是:(1)更好地满足需求,(2)更优良的产品质量,(3)更低廉的产品价格,(4)良好的企业声誉,(5)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更好地满足需求主要是指家用纺织品能够更加美观、舒适,一部分高端客户甚至提出了.健康需求.而价格已经放在第三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更好地满足需求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
7.政府的利益要求.
这说明,政府的利益要求的顺序是:(1)更多的税收,(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4)带动投资环境的改善,(5)企业长期生存发展.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都有多种利益要求,但是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于其各种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之间几乎都存在差异.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第一,对于某一特定企业来说,它所面对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利益相关者重视其经济收人的多少,有的利益相关者则重视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有的利益相关者则看重能否与企业维持良好的交易关系.一个理所当然的推论就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第二,每一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容.既然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要求之间几乎都存在着显蓍的差异,那么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尽量先满足排序在前的那些利益要求.由于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各不相同的利益要求时,企业管理工作最大的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其人、财、物等多种资源,以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取得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做好"平衡"工作,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否持续发展.
五、家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
关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要求,我们已经阐明的主要问题有:(1)一个企业中有多个利益相关者,且其主动性、重要性、紧急性各不相同;(2)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多种利益要求.归纳起来看,我们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要求包括:股东的要求是企业稳定发展和高投资回报;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薪酬、社会地位和人力资本;员工的要求是更高的工资和福利、晋升机会和工作条件;供应商的要求是稳定的物料需求和获得更多的利润;分销商的要求是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利润;消费者的要求是商品质量高、价格低,更好地满足需求;政府的要求是企业缴纳更多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投资环境的改善等.
在此,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利益要求之间不仅会有差异,而且很可能会有冲突.例如,消费者往往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物美价廉.而事实.上产品价格低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就会无钱可赚,就会减少缴纳税赋,严重时还会危及企业的生存,这又与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政府的税收要求、股东的利润要求、员工的收人要求--产生矛盾.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只是认识到它的周围存在各种利益相关者,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相互冲突性,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会受到阻碍.在清楚地了解了企业技术创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具体内容,并深刻认识到这些利益要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之后,企业才可能运用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这些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
我们将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本质,理解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一种协调机制,那么技术创新管理在其协调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理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是否有效.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公司技术刨新管理必须遵循平衡原理,只有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平衡地协调好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说,一个有效的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必须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平衡原则:
第一,企业技术创新超额收人分配的平衡分布原则.
由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并不限于股东,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尤其是员工都投人了一定的特殊资本,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所以他们也理应分享由技术创新获得的超额收入.笔者认为,超额收人的平衡分布至少应该体现这样一个原则:技术创新综合相关度高的利益相关者应该获得更多的创新收人.这是因为他们往往最有动力和能力来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将企业技术创新超额收人相对倾斜地分布于这些利益相关者会促进企业的健康运转.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从统计意义上给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有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三类.根据技术创新超额收入分布的平衡原则,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应该获得相对更多的创新收入.
第二,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现状态的平衡原则.
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必须使得企业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平衡.所谓利益要求的平衡,其含义不是对每一种利益相关者都等量齐观,而是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对"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利益要求得到更多的实现;对于排序相对靠后的利益相关者,适当降低其利益要求实现程度也是恰当的.
第三,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的平衡原则.
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必须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既实现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又能实现相应的社会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必须达到平衡.在技术创新管理的构架中,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和制度来保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目标的同时,主动考虑社会的利益.一个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社会利益的企业,往往会遇到较少的阻力,获得较多的支持.
第四,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的动态调整平衡原则.
最后,公司的技术创新管理还需要遵守动态调整的平衡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权变思想",即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个企业所面对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的公司治理来说,就必须根据企业中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实际状态来安排治理结构,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理效率.
同时,我们需要再一次明确的是,即使是在相同的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化等环境背景下,各个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特性和利益要求的内容、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实现程度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要想以某一种技术创新管理方法来应用于我国所有的家纺企业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笔者无意于提出一种具体的指导所有家纺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只有在结合自身经营状况的情况下动态地平衡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平衡考虑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考虑技术创新超额收人的合理分布,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从而保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但是,总结我们的实证调查和论文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现阶段家纺企业技术创新中利益相关者管理必须考虑的:(1)重点考虑如何在技术创新管理中实现管理人员、股东和员工的利益要求.(2)要逐步建立起专门机构,以负责及时解决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3)主动加强对特殊团体和社区利益的关注程度,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
六、结论与展望
1.尽管西方学者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没有一个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赞同.我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基于专家评分和实地访谈,本文界定出家纺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是以下八类: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政府、供应商、分销商、特殊利益团体.
2.为了深人理解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治理的不同意义,许多西方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其中"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是两种重要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对技术创新八类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了评分,并根据统计结果将他们分为三大类:核心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蛰伏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政府、供应商和分销商)、边缘利益相关者(特殊利益团体).统计分析表明,在不同的企业界人士看来,在不同的企业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相关度是有差异的.
3.为了实证研究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具体内容,笔者采用专家评分法、个案剖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出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多项利益要求及其排序情况,并基本.上验证了"每一类利 益相关者对其各种利益要求的重视程度之间存在差异"的假说.这种差异性表明,企业所面对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实际上是复杂多样的.
4.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必须满足平衡原理,即它需要以各项具体的措施来平衡考虑企业技术创新超额利润的合理分布、平衡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平衡考虑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并始终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公司治理安排的动态调整.只有在一个符合了平衡原理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许庆瑞,郑刚,喻子达等.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科研管理,2003(5).
[2]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万建华,戴志望,陈建.利益相关者管理.海天出版社,1998.
[4]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吴玲,陈维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6).
[6]陈劲,耿雪松.技术创新审计及其应用.中国管理科学,1997(4).
[7]曾德明,龚红.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4(1).
[8] Mitchell R.,Agle B. and Wood D.,Towardsa theory of stakerhodler identi 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r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 S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
[9] 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 proach , Pitman Publish-ing, 1984.
[10]桑辉,盛亚.技术创新审计问题的研究,2003.
[11] Adler. P. S.,M. D. William and Mac Donald. Fred,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functions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2 (2)
[12]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2002.
[13]周清杰,孙振华.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五大疑点2002.
[论文评析]
评析人:盛亚(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这是一篇选题角度新、研究工作扎实、研究方法规范和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
1.选题角度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随着家纺行业的不断发展,家纺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然而,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增加技术创新投人的同时,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益,已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者以"家纺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类管理策略"作为选题,显然抓住了家纺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如何提高家纺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而研究的视角则针对"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中长期以来遵循了股东价值至上的理念,而忽视了对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样的事实.因此,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这一新的研究视野,提出一套新的技术创新管理策略,不仅是理论研究深人的要求,也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2.研究工作扎实.为了做好毕业论文,作者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并约请了15 位来自家纺企业界的经理人员对问卷提出批评及修改意见,向他们提供了一份共包含20个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名单,请他们选出认为符合这一定义的技术创新主要利益相关者,按照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的分类原则,将家纺企业的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和股东)、蛰伏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和政府)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特殊利益群体),再分别就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管理策略.整个研究工作体现了作者理论功底扎实,写作态度端正,治学思想严谨,论文格式规范.
3.研究方法比较规范.管理学研究基本上包括思辨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两类,规范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管理研究对象越具体越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本科论文而言,更应该注意研究对象的具体化,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运用调查、面访、案例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各种统计研究手段和工具,对问题进行研究.作者在研究中体现了规范的研究方法,如基于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运用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研究等.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不足和统计工具的简单使用,使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等很难进行检验;结合家访企业的技术创新还不够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