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发展高峰期,电力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推动自身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切实围绕着电力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特点,有效构建完善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求更好凸显内部控制作用价值。文章以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介绍了内部控制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又具体结合电力企业财务实际状况探讨了当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如何予以优化完善,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财务内部控制; 管理措施;
在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中,因为面临电力行业改革背景,自身在运营管理中同样也需要不断改革发展,内部控制作为维系电力企业稳定可靠运营,同时具备风险防控效果的重要工作,必然也就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内部控制虽然已经确实在我国多个电力企业中得到了构建运营,但是实际应用效果却并不是特别理想,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很难满足日益复杂的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局面,自身作用价值也难以得到较好体现。这也就需要重点围绕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予以不断创新研究。
一、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主要就是指企业内部为了更好维系自身稳定合理运行,进而构建的一种存在相互制约以及有效监督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保护企业资金安全以及实现企业经营任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中来看,其往往涉及到了自我调整、约束、评价以及监控等多种手段,需要全方位关注企业发展运营的各个环节。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相对较为复杂,系统性要求较高,其主要涉及到了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等多个任务,需要切实围绕电力企业进行匹配性构建,以求更好发挥出内部控制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的积极作用。
(二)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当前电力企业运营发展中,因为其面临着社会发展新形势,自身同样也需要在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不断适应性调整,其中内部控制作为比较关键的一环,确实也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对于自身改革发展具备重要指导作用,目前电力企业改革面临着更高要求,需要电力企业能够适应于新形势,内部控制的参与和应用可以较好分析明确电力企业运营发展中存在的各个薄弱环节,也就能够以此为着眼点,促使企业更有目的地进行弥补和完善,以更好推动电力企业有序发展,符合国家以及行业战略发展布局,同时更好提升自身竞争力。其次,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还能够体现较强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价值,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实现财务预算的全方位详细把关,明确各项预算执行的具体状况,对于具体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评估,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及时掌握异常问题,实现对于资金的严格把关,杜绝任何资金浪费问题。最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还有助于实现自身运营规范性的优化,虽然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整体运营管理水平确实不断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贪腐或者是徇私现象,依托内部控制予以重点监督控制,加大打击力度,同样也成为重要手段,最终有助于实现运营管理流程的全面规范。
二、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之所以尚未发挥出最优作用价值,首先和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有关,因为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尚未构建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即使建立内控制度的,也存在建立时间太短,内部控制氛围不浓厚,进而也就必然会限制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当前依然存在一些电力企业财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于该方面工作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无法为其提供相匹配的支持力度,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在电力企业内部得到优化落实。因为目前电力行业改革发展,各个电力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财务核算上,过度关注经济效益提升,忽视了内部控制职能构建,不具备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理念,由此产生的危害不容忽视,严重影响资金安全。
(二)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
从当前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电力企业均存在国有企业性质,进而也就造成其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固化特点,虽然该组织结构模式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的优化保障,但是却容易给内部控制工作带来较大阻力,无法胜任于当前内部控制工作践行要求。比如当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依然表现出了明显的金字塔式特点,基层的内部控制往往很容易得到践行,但是在更高的管理层,往往很难较好践行内部控制机制,而该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带来严重损失,风险威胁相对更大,成为未来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完善的重要关注点。
(三)内部控制信息技术滞后
当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还表现在技术方面,因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缺乏先进技术的强力支持,必然也就容易导致内部控制成效不佳,不仅仅工作效率低下,往往还容易出现偏差问题。虽然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都越来越关注于信息化建设,也确实在很多运营管理环节中践行了信息化模式,但是却并没有切实发挥出信息化系统的最大应用价值,尚未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合理应用到内部控制机制中。比如当前ERP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依然有待完善,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没有得到高效运用,也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价值。
(四)内部控制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具体工作人员上,因为目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难度更大,面临的工作任务更为繁杂,如此也就必然需要相匹配的人才予以胜任,这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制约因素。因为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并不具备充足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在数量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均存在明显缺陷,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后续工作执行,内部控制效益以及准确度都容易受到干扰和制约。当然,因为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也会影响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中更容易出现偏差问题。
三、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电力企业财务未来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化发展必然需要首先从环境营造入手,在企业内部创造较为理想的内部控制氛围,以此指导后续各项工作开展,同时体现更强支持力度。基于此,针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层以及内部控制负责人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其明确内部控制的内涵以及重要价值,依托实际案例以及相关理论,引导各个相关人员意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健全管理机制,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绩效,严防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廉洁自律从业环境,确保国有资产规范安全运行,为公司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和财务支持。在当前电力企业运营发展中,因为往往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因素,风险防控成为重要任务和管理目标,而内部控制在该方面能够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这也就需要围绕着内部控制予以高度关注,积极构建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完善组织结构
在未来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为了更好便于该项工作的优化落实,往往还需要针对电力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避免该方面形成明显限制。针对以往电力企业中金字塔式管理组织层次的构建和运行而言,其往往很难维系内部控制工作优化,如此也就需要在电力企业中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要求便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践行,规避在高层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阻碍因素。当然,为了更好适应于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组织结构,内部控制自身机制同样也需要进行不断创新调整,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和机制,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目标和任务进行全方位解读,如此也就能够有效构建相匹配的内部控制模式,要求相应层次较为合理,功能也相对齐全,以此实现对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作用价值的优化。
(三)创新内部控制技术
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化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具体技术手段的创新,要求借助于更为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发挥财务审计的作用,辅助内部控制各项任务落实。从当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来看,因为其往往需要重点关注于预算管理、财务运行管控以及风险评估防控等多个任务,而各个内部控制任务的落实又都需要大量信息资料的支持和参考,这也就必然需要进一步优化信息管理模式,要求依托信息化管理技术提供更强便利条件。未来各个电力企业应该注重积极完善自身ERP系统,深化信息系统构建,要求能够在信息搜集、共享以及分析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凸显所有数据信息资料的应用价值。当然,在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下,加强财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明确财务人员服务意识,正确处理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求形成更强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较好服务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最终实现各项内部控制任务优化落实。
(四)提高人员素质
在未来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优化发展中,人员同样也应该成为重要关注点,要求所有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具备相匹配的资质和能力,可以胜任于内部控制岗位,具备较强执行力。首先,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人员需要具备较强工作积极性,充分意识到自身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自身方面出现消极懈怠或者是徇私舞弊问题。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工作技能,围绕着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对于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也需要加大关注力度,最终更好提升其执行应用效果,解决人员方面的不良干扰问题。
四、结语
在现阶段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发展中,因为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形势,为了更好维系自身安全有序发展,内部控制工作应该予以高度关注,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各个内部控制问题加大分析力度,进而围绕着如何优化内部控制价值进行多角度完善,提升内部控制效益。
参考文献
[1] 施雷.探讨通过财务稽核强化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J].纳税,2019(30):146.
[2] 高伟娟.新时代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20(02):139-140.
[3] 姜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以电力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1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