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比较文学论文

如果构建东方文学研究体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30 共6582字
摘要

  在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共生共荣的形势下,在不同国家与民族间扩大文化认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互补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并且应该达成默契,成为共识。特别是我们不仅应该继续重视和增进同已熟悉的国家与民族文化间的交往,而且更应该关注、加强和扩大同以往被我们关注不够甚至实际上被弱化、被边缘化的、表面上知道其实陌生的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与研究。东方文化、文学之间的相互比较与对话,就是一个亟待加强与重视的研究领域。加强与重视这个领域,不仅是基于我们自己作为东方人从整体上认知“东方”概念内涵的实际需要,而且是我们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积极建构与“西方学”平等对话的“东方学”的重要前提。

  一。

  目前,东方文学的翻译和研究相对于西方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显得很不对称,差距日趋增大。我国着名东方文学研究学者王向远几年前对这一现状就有如下总结:“在西方文学方面,在主要语种英、法、德、俄的文学译介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古典作品的大量复译,译本多样化,对当下文坛及作家作品同步跟进、及时反应和及时译介的阶段;而在东方文学方面,除了日本文学外,古典文学的翻译尚且不齐,当代文学的译介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状态,我国读者对东方国家的文坛,基本处于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支离破碎的隔膜状态,缺乏对当下东方各国文坛即时反应的能力。”①他认为造成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领域如此明显倾向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就是重西方轻东方,因此呼吁东方文学“理应成为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强势学科”.② 着名学者曹顺庆也认为,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不但在许多西方学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不少东方学者的头脑中也势力强大”,例如“现在许多人喜欢讲全球化时代,但是,他们心中的思维‘全球化',往往是’西化‘”,③“在这种交流中,我们舍近求远,更重视和西方的往来,而清谈中日或东亚自身的交流与建立。我们缺少一种东亚或亚洲的中心感,总是无法摆脱那种西方的中心主义和中心观”.④西方中心观念所以根深蒂固,归根结底还是东西方发展严重失衡的结果。近代以降,以英、法、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因较早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开始全方位引导、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被普遍认为是代表着最先进、最发达、最文明的主流世界。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虽然曾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与伟大的盛世,但近代以来多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种屈辱的历史印记,被塑造、定格为一个落后、贫穷、愚昧、野蛮的边缘世界。当这个东方世界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时候,西方自然成为它效仿、追随的目标。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作为普世价值观,以压倒一切的强势话语在世界上被传播和推广。于是,西方中心、西方优势成为共识,西方框架、西方思维开始左右、主宰我们,让我们处于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被影响的洪流之中。在这种态势之下,近现代东方文学也深受西方文学的浸润和影响。正是这种影响的强大吸引力,让我们对西方文学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东方文学的关注度。从影响角度说,我们对日本文学的关注相比较而言多于东方其他国家,同样与日本现代化进程早、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大等因素息息相关。

  然而,东方国家在近代的落伍并不能成为遮蔽甚至取代东方文化的理由。东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或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给予西方文化以重要影响,而且自身也生生不息,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净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个别西方国家别有用心,企图以历史xuwuzhuyi来抹杀、诋毁东方文化的成就与贡献,同时用西方中心论建构起一整套话语体系,强调、抬高西方对世界的独有贡献,为主宰、称霸世界提供合法依据。但是,西方文化不应一枝独秀。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厚,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认真挖掘,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必须走出“被影响”的阴影,克服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意识,重拾东方文化自信,确证身份意识,强化文化认同感,树立多元文化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加强东方文学的研究和传播呢?笔者认为,东方文学研究要走出弱势,彰显特色,自成体系,并且真正能够与西方文学展开平等有效的对话,需要积极规划,全盘考虑。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逐渐摆脱以西方思维研究东方文学的习惯,从根本上着眼于东方文化传统,认真审视东方文学自身的特质、价值和意义。

  二。

  法国着名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的代表性着作《比较文学论》中关于欧洲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路,可以为我们的东方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梵·第根把欧洲比较文学关系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三种:一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欧洲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是近代欧洲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典型的在欧洲“古希腊-基督教文化圈”内进行的渊源研究。这三种研究将欧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既强调了欧洲文学的源头,又注重了欧洲文学内部的相互交流与影响,重点清晰,层次分明,线路多维,形成了网状结构。加之欧洲长期以来作为世界文化、文学的中心,自然备受瞩目,成果众多。相比之下,东方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整体观照,没有形成体系结构,常常是零散状态,单打独斗,难以聚焦,难成规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笔者建议,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我们需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全方位地梳理东方文学的纵向发展,即东方各国文学内部的继承性发展。丰富东方各国别文学史研究成果,是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聚集相关研究力量,按国别对相关国家的文学史予以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一些还不完整、不成体系甚至尚属空白的国别文学史加强整理和研究。这需要研究者对相关国家的文学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等知识了如指掌,然后梳理、分析、判断、综合,做出开拓性的有价值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艰苦、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的西方文学研究所以呈现繁荣景观,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我们许多学者已经撰写了为数不少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国别文学史,例如古希腊文学史、古罗马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意大利文学史、俄国文学史、西班牙文学史等,各国别文学史都可以找到多种不同的版本,可谓琳琅满目,覆盖性强。而目前,东方各国家的国别文学史则主要集中于日本、印度、伊朗(波斯)、朝韩(朝鲜、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国家,其他不少国家的文学史要么不能构成体系,要么一鳞半爪,要么鲜有人问津。而且,在中国高校,西方文学课的讲授覆盖率远远高于东方文学课。

  因为一直以来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西方文学就是高校外国文学课中讲授的重点,东方文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则要根据所在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而定。

  师资、研究队伍与传播力的长期薄弱状况,自然使大多数读者对东方文学的内容模糊不清,更不能形成整体认知。所以,没有较为完备的东方各国别文学史的积累与研究成果,难以对作为整体的东方文学进行深一步的比较拓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所以能诞生在欧洲,并在欧洲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国文学及其研究均已获得了高度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