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同行评议科研评价方法反思(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1 共8635字

  3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科学与技术、经济、政治的融合凸显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特征。而学科的分化与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和不确定特征,使得不仅科学活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科学共同体的范围,科学活动的影响包括其负面影响也已经波及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科学评价仅仅局限于科学共同体之内的同行评议的限度凸显,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手段和后果的社会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学活动的多元化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科学活动评价的多元化。在历史上,培根曾就科学评价提出过两个标准: 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就是推理和证明,外部标准就是实际应用。培根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结论之正确,没有比实际应用更权威的判断了。“只有把新概念成功地运用于实际,才是正确性的最终象征”[21].科学技术只有实现社会应用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某项技术成果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不仅重视成果在应用时的价值,而且应关注其发展前景以及成果在多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受益群体等方面,这些都会成为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1997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将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共同作为评议科学研究的标准,评价社会影响力成为同行评议过程本身包含的一个显着要素。但是,这个标准还是经常被课题申报书的提交者和评论者忽略掉[23].更不要说科学共同体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忽视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关注。仅仅依赖同行评议的一己之力很难顾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的后果的评价。如哈维·布鲁克斯( Harvey Brooks) 所言“鉴别和形成社会技术的目标,以及将研究目标与社会目标关联起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评估一个科学学科或一种技术开发的进展机会或前景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22].因此,有必要将同行以外的“外行”评价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以弥补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首先,有必要将科学技术活动的伦理正当性评估纳入评价体系。在同行评议的规范性标准中引入伦理维度,对科学技术的目的、手段和社会效应进行伦理评估,可以作为对同行评议的一项有益的补充。

  一般而言,科学技术的价值通常由专家从纯学术的观点来加以评价。这种评价专业性强,专家更多的是关注科学技术本身的学理和学术价值,比较少地考虑科学技术的社会与伦理价值内涵。而现代科学,特别是前沿科学,比如纳米科学、合成生物学等研究已经涉及到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干预,这样,伦理的评价就非常重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就涉及到生命甚至是人本身,因此,对其研究目的和方法应该有严格的伦理评价机制: 一是科学研究目的的价值取向的评价,即科学目的的评价; 二是对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包括研究者在项目中对人的自主性的尊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人当作工具,尊重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黄禹锡在研究中用金钱购买卵子,并让其实验室两位年轻的女研究人员捐献卵子的事件[24],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的震动。

  这一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对科学技术手段的伦理评估的重要性。

  其次,将科学技术的社会可接受性纳入科技评价的体系。特别是在对大型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中,对技术的社会影响的评价,包括公众接受度的评价尤为重要。比如,对像 PX 项目这样的大型工程,其影响涉及到社会公众,应该在项目立项之初就把公众的可接受性纳入科学技术评价的范畴。通过公民听证会论坛等形式了解公众对该项目的意见和想法。对可接受性的考察其实是将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交给公众,尊重公众对技术的知情权和对未来生活的选择权,强调技术的社会建构[25].在西方,公众参与的建构式技术评价方法已经成为技术评估的一条新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包含有一定潜在风险的高科技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开展建构式评价,可以预期社会各界对科学技术风险的可接受度,从而保证高科技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避免出现像转基因技术、核技术那样公众对技术的抵抗和反对。

  将伦理评价纳入科学评价的范畴,鼓励社会科学或科学共同体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参与到科学评价活动中去,是对同行评议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构建多元化的科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科学家受到过严格的理性分析的训练,掌握科学技术评价的系统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观察者”和“圈外人”,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观察者的视角,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立场,可以避免“利益相关者”之嫌。此外,在与公众的沟通上,社会科学家也更善于将晦涩难懂的科学语言转化为可以被社会公众理解的语言,因而更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承担中介人的角色,可以促进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公众、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信任关系[22].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开展的由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系统理论与 技 术 后 果 评 价”研 究 就 是 这 方 面 的 典 型代表[26].此外,还有必要建立一个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工程师、决策者、企业、消费者在内的广泛的讨论机制。吸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正地反映参与行动者、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观点,了解利益相关者对科学技术接受的动机和理由。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4 结 语

  由于科学与技术、社会、经济等交织在一起,现代科学从认识和理解自然转向技术化的、社会化的科学,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指向更加显着。因而,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后果的评估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同行评议仍然是迄今最为有效的评价科研成果的方法之一。汉斯勒( Deborah Hensler) 通过对申请者和评议者的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的同行评议制度是合理的,但并不否认其中存在缺点[27].说其“合理”,并非认为它是最好的制度设计,“正如人们对民主的评论,它不是完美的,但它比其他选项要好。同行评议的过程至少可以使得人们放弃了最糟糕的安排,也可以在几种尽管不是最好的安排中选择很好的”[28].所谓“放弃了最糟糕的安排”是它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的自主性,排除了外界对科学活动的干扰。所谓“不是最好的”就是其自身仍具有内在局限性。将伦理和社会评估纳入科学评估的机制,可以从一个侧面弥补同行评议的不足。为此,有必要扩大评议主体的范围,广泛吸收社会科学家参与科学技术的评价,促进公众与科学家的积极对话和交流,让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述尧。 科学进步与同行评议[J]. 中国科学基金,2002,( 4) : 240 - 243.
  [2] 龚旭。 同行评议公正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4,( 12) : 613 -618.
  [3] 周颖,王蒲生。 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分析与治理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3,( 6) : 298 -302.
  [4] 王前,李丽,高成锴。 跨学科同行评议的合理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3,( 12) : 1792 -1795.
  [5] 康敬奎。 交叉学科同行评议: 问题与出路[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08 -21.
  [6] 贺静,刘友存,等。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交叉学科同行评议专家遴选方法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 10) : 28 -31,4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