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质性研究和新闻采访的差异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1 共8544字

  一、引言

  由陈向明博士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引起质性研究方法争论始于十年前。 侯龙龙博士于 2001 年 1月在 《社会学研究》 发表的 《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商榷一文》(以下简称“侯文”)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 (侯龙龙, 2001)。 同年,陈向明博士在《社会学研究》第二期发表《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陈文”)文回应侯龙龙博士(陈向明, 2001);次年三月,阎光才博士也在《社会学研究》一刊发表《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阎文”)参与该议题讨论 (阎光才, 2002)。 这场学术争鸣的加深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质性研究的认识,为质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但同时也留下许多有待讨论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争鸣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总结争鸣过程中对实证研究方法学基础讨论,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区别于新闻调查的关键所在;第二部分论述实证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并讨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异同。 本文第三部分列举了因实证研究方法不当造成结论失真的案例,总结了确保实证研究真实性的方法程序。

  二、争鸣回顾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十年过去了,这场争鸣中对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仍余音未了,对“真实”、“建构主义”、“实证主义”等诸概念的争论仍值得讨论。 在前述三篇文章中,学者们争鸣的焦点有二:第一,质性研究的“真实”为何,即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第二,如何确保真实,即社会科学的方法学基础。 通俗地讲,第一个问题社会科学中有无真实性相关,第二个问题则关于“如果真实性在社会科学中是成立的”,应该用怎样的程序、方法或手段保障其真实性相连。

  可将学者们的讨论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1.社会科学中 “真实 ”是存在的 ,但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对“真实”地解读方法和判断标准不同。 无论是侯文、陈文、阎文都未怀疑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只不过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范式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真实:一种真实强调社会事实及与之相随的因果关系,另一种真实则揭示个体行动的主观目的,强调个体对具体社会事实意义的追寻(陈向明,2001; 阎光才, 2002)。

  2.确保“真实”的方法问题。 如果社会科学中的“真实”是存在的,那么,不同的认识范式将指向不同的真实,因此,就要解决 “如何找到‘真实’”及“如何判断其‘真实’性”,即如何找到“真实”的方法问题。 这也是侯文质疑的关键。 他认为陈向明的研究(以下简称“陈研究”)错误地使用了文化主位分析方法,在试图回答综合大学理科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问题时,该研究方法不能确保研究者得到关于所关注问题的正确答案,反而陷入新闻报道陷阱。 陈文的回应表示侯文错误地理解了文化主位研究方法,她澄清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方法间的关系, 认为主观并非不真实,文化主位的方法仍然可以使得研究者找到研究问题的答案,逼近事实的真相。  

    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本文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质性研究不是新闻调查:质性或量化的研究只有风格上(stylistic)而无方法上的差异。 他们有着共同的逻辑推断方法 (King, 1994:P3), 共享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程序。 本文案例的通过社会科学研究实证研究中出现过的一些经典讨论分析实证研究失效的原因,进一步说明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作出有效和无偏的推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为什么质性研究不是新闻调查

  1.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特性

  长期以来,质性研究者和量化研究者之间争论不休,在东西方学术界都长期有关,学者们就研究程序、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各环节争执不休(参见 Becker,2009; Small, 2009)。 若将争议搁置,一个普遍共识是 :无论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差异为何,质性研究仍是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 其目标是通过方法取得证据(evidence)、 回答研究问题、 做出推断并最终得到研究结果。 (King,1994)将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总结为目标、程序、结论和方法,并认为这是社会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关键。 下文将介绍(King,1994)的分析框架,分别论述前叙四步骤在质性研究中得应用,并讨论这些研究程序如何将社会科学研究与新闻采访区别开来。

  第 一 , 社 会 科 学 实 证 研 究 的 目 标 是 推 断(inference)。 该目标决定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必须通过观察现实社会、搜集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给出描述或者解释性的推断。 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诸多不同类 别 的 推 断 , 一 些 是 描 述 性 推 断 (descriptiveinference), 即 基于已经观察到的推断未观察到的事实;另一类则是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即根据已有的数据推断因果效应或者因果机制,(参见 King,2008)。 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都只是观察收集数据,做出推断的方法(King, 1994,P7-8)。 但新闻调查目标却不同。 新闻调查有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是提供事实的真相,即“提供事实”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往往也会与科学研究者之间互动。 在新闻调查的过程中,记者通常也会通过对某领域专家的访问及对其研究结果的报道来进一步的呈现事件的真相。 然而报道本身却不具有提供科学推断的能力。 第二是讲述与事实有关的故事,即“让其他人对我们感兴趣的真相也产生兴趣”(布隆代尔, 2006,P3)。 因此,新闻写作仅仅是将学术研究发现的“真实”呈现或汇报给读者,而非做出推断。

  第二,程序公开(The procedures are public)。 社会科学有严格地表达、编码及数据公开的方法,通过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程序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实性(King, 1994,P7-8),满足该标准的研究才是社会科学研究。 这要求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必须保留相应的编码和数据, 保证研究可复制性和同行评议(peerreview),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新闻采访则不同,尽管新闻采访也需要程序公开,但是这种公开不以可复制性为目的,仅为说明采访来源真实性,用以确保新闻写作的客观真实性;其次,在许多新闻采访及撰稿过程中,因涉及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往往不能真正公开采访内容,不能对采访内容编码,因而不能如科学研究般的程序公开;最后,由于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这就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就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做出采访和报道,因此新闻采访所提供的素材得出结论的过程短暂,无法经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程序公开及同行评议的过程,这也使得新闻调查的程序公开与科学研究的程序公开相区别。

  第三,结论不确定(the conclusions are uncertain)。不确定性是社会科学研究以及知识的永恒特征。 它表明,通过观察和数据的收集,研究者必须在不确定的基础上做出理性(reasonable)推断(King, 1994: 8-9)。因此任一个宣称得到确定答案的研究或者未能认识到研究不确定性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不确定性要求任一实证研究的命题都是可证伪的,研究者只能通过研究的推进不断地发现,从而越发的接近事件的本质真相(谢宇, 2006)。 然而新闻采访却缺乏此特征。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随后的报道提供一定的佐证,其采访的对象可以是某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当时人,它的结论往往是一种充分条件的解释(Sufficient conditions explanations),因此它不具备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缺乏深入的因果关系探寻,因而只能成为新闻调查而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研究。

  第四,内容即是方法(The content is the method)。科学研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原则保障推断的有效性。 因此,方法程序为社会科学的提供内涵“科学”,因此,针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才得以成为“科学”而不是其他, 即所谓科学在其方法而非其肉身(KarlPearson,1892,P16)。 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既是 对前述三点的总结,也是其区别于新闻采访的关键。 新闻采访只能为记者撰写新闻提供部分的佐证,不仅缺乏严谨的方法程序,同时采访结果本身也只是新闻调查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新闻稿中,没有所谓内容即方法的特征。 新闻报道永远是力保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性创作的结果。 这使得新闻采访不能够拥有科学研究一般的推断、 程序公开和结论不确定性的特征。

  量化和质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都具有上述的特性。 尽管他们有着诸多风格上的差异,但它们却拥有共同的方法内核。 以上述特性审视陈研究,不难发现陈研究仍然是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而并非新闻调查:第一,陈研究根据实证观察的数据得出相应的推断;第二,陈研究清晰记录了数据获取和编码的过程,遵循程序公开原则;第三,陈研究阐明该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随后发展的可能;第四,陈研究的内容遵循“内容即是方法”的原则,有着严谨的方法程序过程,有效地保证了其研究的科学真实性和有效性。

  2.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的 方 法 学 (methodologydiscipline)

  前文综述质性与量化研究具有共同的科学特性,二者是遵循科学逻辑但风格相异的方法。 本部分讨论质性和量化研究共同遵从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包括:研究问题、理论、数据以及数据使用,四者彼此交织,相互影响(King, 1994,P12)。

  (1)研究问题。 相较于其他步骤,选取研究问题没有决定性的标准,一般而言,好的研究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因此,好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必须是具体的、集中的、富有原创性的(彭玉生, 2010)。 需要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往往与研究者本身的经历交织,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为其提供了选取研究问题的动机,但却并不是确定研究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King, 1994,P13),它是社会科学者从事研究的原动力。

  (2)理论。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中涉及的第二个关键。 它是针对研究问题的简练和理性的答案,暗含很多特殊的描述或者因果假设(King, 1994,P19)。 科学研究的理论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包括,首先,该理论必须与现有证据吻合 (Lieberson, 1992); 其次,它必须是可以证伪的(falsifiable), 它表示社会科学的理论一定可以找到反例,使其不能被证实,而那些从逻辑上有没有可能被证伪理论则不能称之为科学;最后 , 理 论 必 须 是 清 晰 而 具 体 的 (as concrete aspossible),精炼、清楚而具体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被证伪(King, 1994,P19-20)。

  需要注意,实证研究过程中理论和实证证据往往交替出现,要杜绝根据数据找理论或者根据理论套数据的行为。 任何数据都不能表达全部的理论,同时理论也不能解释全部的数据。 社会科学研究致力实现的因果解释是有条件的且有概率的, 其本质是不确定的。 社会现象是许多错综复杂机制的结果,我们不能找到任一社会现象的充分必要解释,它只是概率或者条件性的结果。

相关标签:新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