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隐性知识是创新创业及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研究其共享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实践中受知识本质属性及错综复杂因素制约,隐性知识难以被有效显性化、编码化或形式化表示,需要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共享。知识管理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社会化理论:共享体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个人从他人那里不经语言而凭借面对面的观察、模仿和练习直接共享隐性知识。传统社会化(即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社会化”)指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基本路径、物理范围和具体环节,为组织(团队)知识创造以及开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在突破传统社会化范畴:一方面,开放式创新、跨组织知识协同诉求更大时空上的隐性知识共享,而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不总是在物理上同位;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社会化实践已不仅仅限于同一物理空间,而是延伸到了更大范围,例如: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了隐性知识跨区域实时互动和共享,竞技体育中借助视频技术使运动员复杂技能得到错时空原态再现和有效地观察、模仿及共享。因此,从隐性知识本质属性来剖析其共享的社会化过程、并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扩大隐性知识共享的范围和场景,对于跨区域知识创造、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本文恰恰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将隐性知识共享不再仅局限于同一物理空间,而是进一步探索其他社会化共享类型和路径,拓展更大范围、更多情境下的隐性知识共享路径。
目前关于隐性知识如何共享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基于知识内隐性、难言性以及个体化、情境化等特征的直接面对面(默会)共享路径,对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另一种是以知识管理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动态知识地图、社交媒体等技术工具为主导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编码化后的“二阶”共享路径,往往弱化了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忽略了共享主体间的互动与实践。这些研究发现:隐性知识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共享的进路,那么,社会化作为隐性知识共享的基本路径,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来突破传统社会化共享范围、进而实现隐性知识更大范围、更多场景下的有效共享?共享的类型、路径以及内在机理是什么?本研究试图从知识本质属性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依赖及具体所指,以案例和相关事例为依据提炼出隐性知识共享的多种可行社会化类型,以此整合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的超社会化路径新理论架构,并揭示其共享涌现发生机理。
1 基于知识属性挖掘的隐性知识共享社会化依赖分析
隐性知识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其共享的进路。回溯波兰尼隐性知识以及对现代生产情境中隐性知识进行考量,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依赖及具体所指。
1.1 回溯解析波兰尼隐性知识
波兰尼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默会认知”以及哲学假设“我们所说的不及所知道的”,推理隐性知识存在及其属性,“骑自行车能力”案例阐释了隐性知识。他指出:“我们会骑自行车并不意味着能清晰讲出‘如何控制了自行车平衡’……即使我们的大脑中存有骑自行车的不完备程序和模糊信息,甚至先前不具有骑自行车的程序性知识,但经过反复亲身练习却能习得骑自行车……既不能说出如何骑自行车,也不能细述骑自行车过程如何协调全身肌肉复杂模式……只需知道如何完成骑自行车的整体运行以及构成整体运行的基本要素即可……。”由此得出,隐性知识存在和发生于真实行动过程,是知行统一、身心合一的知识,通过涉身实践能够领悟和习得;隐性知识表现出了涉身性、情境性、实践性等本质属性。
运用Collins和Kusch“行动的体现”理论能进一步解析隐性知识:首先去交通情境化的骑自行车是一种纯粹的“自行车平衡”,但实践证明即使操作者先前记忆了自行车平衡公式,但在运用该公式骑自行车时大脑反应速度还是难以应对自行车平衡,获得“自行车平衡”技能还需借助如“干中学”的社会化方式;而真实交通环境中骑自行车是嵌入特定情境、时刻与周围环境交互的,必须考虑实现骑自行车行动的行为方式。由此表明,隐性知识始终与特定情境交互,涉身性、情境性是其本质属性,而社会化是获得隐性知识的基本方式。
1.2 现代技术情境中的隐性知识
从现代技术情境视域探究隐性知识,对准确理解知识属性及分析其共享的社会化过程更具有现实性。将结合具体事例予以剖析。
我国某大型飞机制造公司中武装直升机螺旋桨作为整体部件,其生产是典型的“人—机”协同过程。部件加工中的变形程度、应力情况、拧力大小、接口精度、冷加工和热加工等环节极为关键,其中的精湛技能、成熟经验等隐性知识是长期“人—机”协同生成的,仅有两名高级技工做到了精准把握,但生产中这些知识往往转瞬即逝、依靠人体视觉和记忆难以被准确捕捉。多年来该公司生产线上主要以社会化方式——技工之间通过面对面的对话、观察、模仿、反复练习与实践等进行着隐性知识共享;同时应用视频、多媒体技术等对隐性知识进行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使隐性知识得到了更清晰显现,加速了知识共享进程。
在该事例中,隐性知识是高级技工与工装设备有机协同的产物,是经过多年实践累积形成的知识,体现和发生作用于“人—机”协同的特定情境中,本质上表现为个体的技能、经验、心智模式、直觉等,该隐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内隐性。同时也表明:在一定的共同经历下,通过对话、观察、模仿、练习、互动实践等社会化过程以及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使隐性知识得到原态再现及还原与分解,可以实现并加速隐性知识共享。
1.3 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依赖
综合上述分析,归纳提出隐性知识属性如表1所示。【表1】
由此得出,隐性知识本质属性使其难以被显性化、编码化或形式化,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社会化依赖,本文认为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依赖于共享主体的涉身参与。隐性知识往往表现为经验、技能、直觉、心智模式、判断等,共享过程需要拥有者亲身进行显现和输出,例如,在直升机螺旋桨加工过程中,高级技工亲自动手操作才体现出了隐性知识;而面对即时呈现的隐性知识,接受者在练习与实践中要及时地领悟和获得。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高度依赖共享主体(拥有者、接受者)的亲自参与和涉身行为。
(2)依赖于共享主体的交互方式。分析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发现,高级技工在加工直升机螺旋桨中与其他技工的多样互动方式直接引致了隐性知识的领悟和习得。因此,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依赖共享主体间的多维互动,包括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共享中的知识“噪音”。
(3)依赖于共享主体的实践行为。从隐性知识的涉身性、实践性等属性中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体现为身心统一、知行合一,共享需要拥有者的实践表征、接受者的模仿和练习以及两者间的深度互动。
例如,武装直升机螺旋桨加工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就是隐性知识的表征、交互和实践习得的动态过程。因此,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决定其共享依赖知识拥有者、接受者等共享主体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和实践等。
(4)依赖于“在场”的特定情境。“场”即应用、共享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隐性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知识,例如,骑自行车技能需要在真实环境中领悟和获得、直升机螺旋桨加工中高级技工与其他技工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更需要在实践情境中进行。因此,隐性知识的输出、输入及社会化共享都是在场行为、在场的动态过程。
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对共享主体、交互方式、实践行为和特定情境的高度依赖,表现为共享主体(知识拥有者/接受者)间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为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类型及路径、内在机理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前提。
2 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类型及实现过程:基于案例和相关事例
传统社会化实现了同一物理空间中的隐性知识共享,这是已有知识管理理论中社会化的唯一形态,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在突破传统社会化范畴。那么,在坚持知识属性和共享的社会化依赖基础上,隐性知识社会化共享有哪些可行类型?复杂共享过程如何实现?以案例和相关事例为依据,本文提出以下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
2.1 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
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指:隐性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同时置身于同一物理空间,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并时时与情境交互,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对传统社会化的涵盖与概括;需要指出,该共享过程不仅有传统社会化的观察、感悟、模仿和练习,还延伸至了对话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见图1)。丰田汽车隐性知识共享案例较好地诠释了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过程。
丰田汽车生产线长期采用师徒制的社会化方式进行隐性知识共享,这也促使丰田汽车生产线成为了高质量生产系统,如本土工厂与法国 Valenci-ennes 新工厂间的隐性知识共享:首先 Valenciennes 新工厂从招募的新工人中选取200~300人组建核心团队,派其入驻丰田本土工厂进行生产实训。实训期,核心团队新工人与本土工厂老工人在生产线上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与共同生产。此过程中,老工人传授新工人生产技能并负责指导和培训,新工人与老工人对话、并不断地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和实践……在反复互动中新工人渐渐共享了隐性知识。实训期结束,再从本土工厂选取100~200名老工人陪同核心团队回到Valenciennes新工厂,在新工厂生产线上老工人与新工人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与共同生产,最终新工人在自己的生产线上掌握了生产技能。由此案例得出,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能有效实现隐性知识共享。【图1】
2.2 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
共享
传统社会化仅实现了同一物理空间中的隐性知识共享,但对跨区域、甚至更大时空范围上的隐性知识共享问题尚未涉及,亟待研究和破解。
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指:隐性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位于不同物理空间,以现代信息技术(远程视频、在线媒体等)作为媒介进行实时虚拟面对面,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之间发生着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使隐性知识在跨区域的更大范围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共享(见图2)。【图2】
现实中许多事例表明了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的存在及可行性。例如,远程医疗:在中国雅安地震中:一个12岁小女孩受重伤,解放军成都军区42 医院医生当场诊断小女孩“胸腔两根肋骨骨折、脾脏破裂,须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但现场医生缺乏进行该大型全麻手术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能,必需有领域专家的实时指导与协同。幸运的是,现场多功能野战手术车装备有远程医疗系统,成都医生与北京专家成功进行了跨区域实时视频互动。
在虚拟面对面过程中,成都医生手术中的每一操作环节都清晰呈现在北京专家面前,北京专家结合现场情境与其进行对话、示范、指导等,在这样的互动情境下成都医生及时共享了北京专家的隐性知识,手术成功完成,小女孩得到了第一时间救治。由事例得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能在跨区域更大范围上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2.3 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
现实中一些关键性隐性知识往往转瞬即逝、依靠人体视觉和记忆很难捕捉、甚至更是难以见到,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错时空原态呈现,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共享?这仍是传统社会化未予破解的。
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高清视频)对拥有者涉身、转瞬即逝的隐性知识进行原态存储,留存至另一时空中进行再现,通过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以及接受者之间基于特定情境的对话、练习、切磋等多维互动与实践,实现隐性知识(拥有者不真实在场)的有效共享(见图3)。
现实中许多事例表明了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的存在及可行性。例如,竞技体育:撑杆跳高涉及许多复杂、涉身、转瞬即逝的隐性知识,顶级运动员的关键性技能及训练过程很难见到,而依靠人体视觉和记忆更难以捕捉与共享。例如,对顶级运动员比赛过程——借竿支撑、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连续行为序列进行高清视频拍摄,记录下复杂隐性知识完整过程;事后对视频进行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同时运动员之间或与教练进行面对面研讨和切磋、反复模仿、练习与演练,有效共享了隐性知识。由事例得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能将隐性知识存储、错时空原态再现,在拥有者不真实在场的情境下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2.4 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
对于那些极端重要但受自身属性及所涉复杂情境制约的隐性知识,例如:“人—机”协同生产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真实示范+原态再现”、同时以社会化方式进行共享?亟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是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和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的“相复合”,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拥有者隐性知识进行原态存储和再现,并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同时知识拥有者在现场进行真实示范,知识接受者与拥有者间进行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并与特定情境交互,实现隐性知识有效共享。
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过程是“隐性知识原态再现+真实示范”相结合,隐性知识能被更清晰呈现、更有效共享(见图4)。【图3-4】
现实中许多事例表明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的存在及其可行性,例如:“现代技术情境中的隐性知识”:高级技工加工部件中的变形程度、应力情况、拧力大小、接口精度、冷加工和热加工等行为序列过程极端复杂重要,单纯依靠技工的视觉和记忆难以精准捕捉和快速共享。而该公司通过对高级技工加工过程的视频记录和原态再现,并多角度观察、反复分解、局部放大……同时现场有高级技工的讲解和真实示范,其他技工与其进行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交互,快速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3 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整合性构建与提出
由上述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发现: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实现了隐性知识在同一物理空间中的共享,即为传统社会化共享范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跨区域、错时空和复合式社会化使隐性知识在更大时空范围、更多情境下有效共享,突破了知识管理理论中传统社会化隐性知识共享的唯一形态;这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都具有共同的社会化本质——共享主体(知识拥有者/接受者)间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因此可以统一成新理论进行解释。
基于此,坚持知识本质属性和共享的社会化依赖及整合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本文构建并提出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架构(见图5)。【图5】
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架构是“人1化(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和其他三种新社会化(跨区域、错时空及复合式社会化)类型,基本内涵是:坚持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和共享的社会化依赖,包括传统社会化过程、同时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隐性知识跨区域原态呈现或错时空再现,共享主体(知识拥有者、接受者)基于特定情境进行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互动,使隐性知识在更大时空范围、更多情境下共享。
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是在知识属性挖掘、社会化依赖分析及案例和相关事例探究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
一是超社会化坚持了隐性知识的涉身性、情境性、实践性等本质属性,共享过程始终高度依赖于共享主体、交互方式、实践行为和特定情境,表现为共享主体间的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和实践等多维互动及与特定情境的交互。这是构建与提出超社会化的根源所在。
二是超社会化本质依然是社会化,但突破了传统社会化。超社会化架构下的四种类型都坚持社会化本质——知识拥有者、接受者之间基于特定情境的面对面互动(对话、观察、感悟、模仿、练习与实践),因此超社会化本质依然是社会化;而跨区域、错时空及复合式社会化,实现”人—技术工具—特定情境“的有机结合,能使隐性知识共享在更大时空范围、更多情境下有效实现,延伸与放大了传统社会化内涵和功能。这是超社会化的根本价值所在。三是超社会化是对多种社会化的整合,传统社会化是超社会化下的一种特例。同时空、跨区域、错时空和复合式四种社会化类型都具有共同的社会化本质,因此整合性构建与提出的超社会化能对”传统社会化+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化“的隐性知识共享进行统一解释;超社会化是基于实践层面对传统社会化的扩展、完善与创新,传统社会化是超社会化下的一种特例。
然而,作为一种新理论架构,超社会化共享哪些新涌现、发生机理是什么?本文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进行揭示。
4 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
根据系统科学及复杂性理论认为,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是复杂的系统行为和动态过程。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涌现性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系统整体涌现性受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等影响。为明晰揭示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涌现发生机理,本文将运用系统及整体涌现性理论对超社会化架构下四种共享类型分别进行剖析。
(1) 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
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作为系统动态过程,系统要素包括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要素之间发生着直接面对面的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相互作用关系,系统环境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受者所在的共同物理环境(即隐性知识发生的特定情境)。正是由于知识拥有者要素和知识接受者要素在共同环境中的多维交互作用及协同,产生了隐性知识在同一物理空间中的共享涌现,这也正是传统社会化共享涌现结果所在。
(2) 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
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作为系统动态过程,系统要素包括知识拥有者、知识接受者、现代信息技术,要素之间关系表现为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区域虚拟面对面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相互作用,系统环境包括在线虚拟环境和知识拥有者、知识接受者所在的各自物理环境。
与传统社会化相比,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新要素的加入,使系统要素、系统结构、系统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隐性知识在跨区域环境下的共享新涌现。
(3)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作为系统动态过程,系统要素包括知识接受者、现代信息技术(原态再现的隐性知识),要素之间关系表现为知识接受者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的隐性知识进行的直接面对面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相互作用,系统环境包括再现的隐性知识情境和知识接受者所在的物理环境。与传统社会化相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新要素的加入,使隐性知识得到错时空原态再现,产生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真实在场)错时空环境下的共享新涌现。
(4)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作为系统动态过程,系统要素包括知识拥有者、知识接受者、现代信息技术(隐性知识原态再现),要素之间关系表现为知识拥有者、知识接受者在”原态再现隐性知识+真实示范“下形成的面对面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相互作用,系统环境包括再现的隐性知识情境和知识拥有者、知识接受者所在的共同物理环境。与传统社会化相比,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新要素的加入,实现了”原态再现隐性知识+真实示范“相结合,产生了隐性知识更快速的共享新涌现。
通过对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架构下的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的涌现机理分析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新要素融入社会化,实现”人—技术工具—特定情境“的有机结合,能使隐性知识在更大时空范围、更多情境下共享;使传统社会化在跨区域、错时空、复合式等环境下不能做或做不好的隐性知识共享得以实现,这也正是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涌现及其价值所在。
基于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为使共享涌现更好地发生,可从以下方面予以优化:(1)要素优化。选择具有相似知识储备及共同经历的共享主体(知识拥有者、接受者),保证共享主体之间进行更为高效的语言、行为、感知等多维互动;同时合理匹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技术工具—特定情境“的有机结合。(2)结构优化。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要保持合理比例并建立适宜共享机制,使共享主体间形成更优的互动作用关系;在跨区域、错时空及复合式共享中,要有合理时空距离及要素布局,以符合知识属性和社会化要求的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支持互动过程。(3)环境优化。跨区域、错时空及复合式社会化共享中环境较为复杂,包括物理环境、虚拟环境、技术环境……共享主体要预备性感知、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环境,更好地基于环境.
5 研究结论与创新
本文所探究的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是指传统社会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传统社会化理论在隐性知识共享上存在局限,为跨区域、错时空等情境下的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创新路径。主要结论与创新:(1) 从隐性知识本质属性视角,系统剖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表现为对共享主体、交互方式、实践行为、特定情境的高度依赖。从根源层面指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路径。(2) 以案例和相关事例为依据提炼出隐性知识共享的四种可行的社会化类型:同时空直接面对面社会化共享、跨区域虚拟面对面社会化共享、错时空面对面社会化共享及复合式面对面社会化共享,四种类型既涵盖又突破了传统社会化范畴。(3) 整合四种社会化共享类型,创新性地提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超社会化路径。超社会化共享路径坚持了隐性知识本质属性及共享的社会化依赖,本质是社会化,能对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社会化共享事实、现象进行统一解释。(4)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揭示了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涌现机理,进一步发现:超社会化共享作为复杂的系统动态过程,实现”人—技术工具—特定情境“的有机结合,能使隐性知识在更大时空范围上有效共享,表现出跨区域、错时空、复合式情境下的共享新涌现。
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文是对知识管理中传统社会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超社会化路径使隐性知识在更大范围、更多情境下的有效共享成为可能。但隐性知识超社会化共享路径新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本文后续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