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研究领域,虽然都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价值目标的不同,和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又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当然,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列出很多的特点,诸如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等,但在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更应关注它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以实现和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
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它是一个客观的历史阶段。“时代性”也就是要具有这一历史阶段的印记,符合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特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总体状况相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虽然是学者进行的具有一定个性的研究活动,但处于整个时代环境中,必然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时代性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除了教师的个性化研究,承担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
政府部门的立项不是随意确定的,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确要求“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注重基础研究、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
这一规定,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这实际上就是选题的时代要求。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 年的课题指南中,明显反映出这一特征。
2012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是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归纳和阐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适应这一时代的特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3 年的课题指南中设立了许多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选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等等,这些选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时代要求的集中反映,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承担的主要任务。而且,越是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时代性特征越明显。即使是学者自主研究的项目,有些也和当今时代紧密相关。如中国政法大学赵卯生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设计了自主研究课题《生态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被列为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项目。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的时代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也可以称为研究的指导思想,由于时代的不同,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社会发展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在指导思想上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同问题的关系之中,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在对这一时代的历史课题的切实把握之中”。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形成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指导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思想也成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也成为建国以后直到现在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随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指导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了我国 1998 年前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随后,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在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论断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指导思想。后胡锦涛总书记在正确判断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不仅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形成的科学理论,它一俟形成,也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根据中国期刊网提供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指导思想的变化而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理论的不断出现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时代性
研究方法是什么,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指在研究中采取的工具、手段、途径和程序”。
研究方法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相适应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就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社科理论研究的方法也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会不断产生新的方法,提高研究成效,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这就是研究方法的时代性。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类认识水平不高,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各种理论思潮的出现,自然科学的发展,研究方法也有了创新和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出现,都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 世纪中后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相关方法一度成为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而且至今发生着影响。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一些高科技的研究方法出现,在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教育领域,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验研究之中,使教育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实证性的量化研究方法,也普遍地被教育理论研究所利用”。
“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的先导,是理论观点创新和理论体系创新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基础”。
研究方法的时代性特征,抑或说,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种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点。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方法兴起的时候,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都尝试运用这些新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当今学术研究中调查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大批以数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方法创新也被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重要类型。这种例证不胜枚举。“王国维运用新的‘古史二重证据法’,即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叶继元教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已成为大多数高校评价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
(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时代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要以当今时代的需要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选取当今社会中真实案例作为研究证据,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就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首先要理清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哪些问题已经研究过了,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只有了解了研究现状,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出新的成果。否则,就会造成重复研究、无创新研究,使研究失去意义。
“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说,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在对学术问题的研究中加以系统回顾、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别人研究的终点开始新的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出新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选取当今社会中真实案例作为研究依据,就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当今社会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如《从两则案例谈国际贸易中的无单放贷纠纷》就是通过现实中发生的两则合同纠纷案例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的无单放贷的法律问题。
许多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以现实中的真实案例为论证依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很强,不同的时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相关制度都是不同的。如果使用旧的材料,就不能对当今时代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会遭到质疑。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哲学社会科学 ,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的研究必然不是纯思辨的,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升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以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看出研究的成效,显示研究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从课题来源,还是研究过程、成果应用都必须和实践相联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性
按国家社科统计的分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成三类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与发展。其中后两类即属于实践性研究领域。
我们所处的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矛盾、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个领域问题不断,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谈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就明确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实践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综合研究的优势,组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课题组,积极承担或申报上级部门的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概括,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要求。从政府设立研究项目的层面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明确要求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其设立的选题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实践层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在“重点建设内容”部分,其中专列一项就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提出今后十年哲学社会科学要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但最能体现实践性要求的是地方各级政府设置的课题,如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明确提出要“回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首都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3 年北京市规划项目法学类项目中的“北京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立法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北京的实践研究”、“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北京市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征收补偿争议解决制度研究”、“北京互联网犯罪防控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均反映出很强的实践性,是实践性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反映。
可以说,当今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各类实践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实践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但从其研究过程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属于实践层面,从这一角度分析,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实践性的研究过程。
首先,从研究本身看,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从立论、本论到结论的过程,而本论本身就要求充分的论据做支撑,论据本身就是实践的内容,任何空洞的论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有建立在翔实数据支撑基础上的研究,才能发现实践现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目前,大量的应用研究类课题都是依靠实践中的真实事件或真实实例研究来完成的。如陈光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其研究的过程中,“着意将理论探索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结合,针对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和三大诉讼法修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从研究的进程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确立以后,必须不断地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依据并指导实践,许多项目研究的进程就是实践运行的过程,在实践中开展,在实践中完善,并在实践中应用。如 2006 年石亚军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调研,包括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座谈、文献收集,收集了大量资料。课题组“致力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边调查,边研究、边为各级政府提供服务”。可以说,该项目研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调研中完成的,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其成果之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2013 年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关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再次,从研究的方法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应该是实践性研究方法。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诠释法等等都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实践性研究的方法不仅要求研究者扎根于‘田野’,浸入研究对象的‘场域’中体验、观察、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本义,还要求研究者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重建。”
学者们也不断用这些方法进行学术研究 ,如有学者利用 2005 年中国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国外有关阶层变量与环境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社会阶层在环境态度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各个阶层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的情况对他们的环境态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这种例证不胜枚举。如果研究现实中的问题,只依靠书本上的材料去寻找根据,这实际上是脱离现实的研究,其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践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过程上看,来源于实践,最终形成的成果的学术价值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现,这也就是成果的社会转化。只有经过社会转化的成果,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才能达到为决策部门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由于学科的不同,研究类型的不同,其成果价值的显现时间、转化路径是不一样的。
应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策类研究,它的实践价值可以立刻显现。目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辑了一份内部刊物《成果要报》,选编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部分阶段成果或最终成果,提交到中央决策部门,“多次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批示和肯定,其中许多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咨询参考作用”。
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类似,教育部还编辑了《专家建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编辑《成果要报》,它们均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等大多以应用对策类研究项目为主。
除了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基础类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虽不能立刻显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国法治文化的研究等,其价值都是逐步显现的。该类研究成果,比如通过评奖等方式,可以推进转化的进程。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奖项很多,比较有影响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等。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其价值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定,并不是哪一个人确立的,也不是哪一项科研成果确定的,它是经过几代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而最终形成的,这其中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道路等等的艰苦研究。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研究课题、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过程,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的集中反映,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服务于现实社会。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今社会的紧密联系,更多时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体现了时代要求,又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反映了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从研究课题上说,凡是立项部门整体下达的研究课题,包括年度课题,既有时代性的课题,也有实践性的课题,这可以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指南和立项中得到充分证明。具体到一个课题本身,有时也反映了时代性和实践性统一的特征,既是当今社会急需研究的时代主题,也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该课题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行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实践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指导作用”,“依据时代变化,研究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2013 年北京市规划课题“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既充分考虑到了当今信息化时代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是针对目前出现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国家安全信息、科研信息的频繁泄密造成的不良影响而设计的。同样的选题还有“北京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立法研究”、“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北京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等等。
从研究过程及应用上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经过时代与实践的双重检验才能显示它的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都是适应时代发展而设计的,都是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但它研究出来后,是否有价值,必须经过时代和实践的双重检验。从时代要求上,要看到它是否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从实践要求上,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现实要求,解决了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或主要矛盾。只有经过双重检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是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研究。
从研究目的上说,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共同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现实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国际国内形势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研究的需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了不竭的动力和要求。与此同时,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又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了研究的基础和土壤,为时代的要求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应用的广阔空间。时代性与实践性,既有独立的一面,又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现了对社会的认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共同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