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拿大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生留学海外最受欢迎的国家之一。2010年的数据表明,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占海外中国留学生的12.68%,这一比率在留学热点国家中排名第四,除了美国(33.86%)之外,仅次于英国(16.14%)和澳大利亚(12.72%)。
对2006年至2010年留学数据的分析,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指出:目前我国出境学习人员的年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不断增大,出境学习人员呈低龄化趋势。
就2008年温哥华地区教育局的一项数据表明,中国中小学留学生中有51%的学生入学后被编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班级,加强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适应。2000年安大略省毕业人数的一份统计表明,ESL班中有53%的学生没能在正常时间毕业;在阿尔伯塔省,ESL班级学生的退学率高达73%.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Tucker教授2000年的一份报告结果表明“讲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生中只有47%的学生顺利从中学毕业升入大学学习”.
UBC教育学院的Gunderson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61%的移民学生(包括中国的移民生和留学生)无法在中学修完申报大学所必备的学术课程。笔者在攻读UBC教育学院“教英文作为第二语言”(TESL)专业的硕士学位期间,有幸走进研究留学生问题专家Gunderson Lee的课堂;毕业之后的2009至2012期间,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的语言学校教授亚洲留学生英语,有机会密切接触到中国留学生,研究和关注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的学习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加拿大教育的理念和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分析对加拿大教育认识的误区,总结出一些规避的建议,希望给留学加拿大的中国学生一些启示。
一、加拿大式的“引导”与中国式的“灌输”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中文里,“教”字分开左边是“孝”字,义为“在家伺候父母”;右边是“攵”.义为“轻轻地击打”,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
教育(educate)在英语、法语和德语中都以拉丁文“educare”为源。“educere”“是由前缀”e“有”出“的意思;与词根”ducare“则为”引导“,联起来是把某种潜藏在人身体里的东西引导出来,把潜质发挥引导出来。[5]
中国重视”灌输“,是智者传递智慧,强调受教育者要”言听事从“.西方着名教育学者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教育绝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世界,使他们学会应付今后的生活并从事有益于人类的活动。[5]
中国与加拿大教育理念的冲撞直接反应到对加拿大教育模式和管理手段的误解和不适应。
二、中国的”全托管式“与加拿大的”放任式“教育手段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崇尚的是”教“,期望学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机构,能以严格的行为准则约束学生,并强迫他们去做家长认为是正确的、有益于身心智的事,且多多益善。
加拿大的教育不归联邦政府管,但各省的教育目标相差不大,拿British Columbia省为例,规定教育的任务式”使学生成为独立思想行动的个人“.[6]学校不是知识、智慧、技巧和道德的唯一权威,学校只是社会服务机构之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是一种选择。学校只是引导愿意走的、催化愿意变的、教授愿意学的场所。
加拿大”放任式“的教育,使得原先习惯于”全托管式“教育的中国留学生无法适应,脱离了学校的托管和家长的监督,一些缺乏自律能力的学生,很容易将学习放任下去,加上文化的不适应,他们由此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业的无法完成。
三、对加拿大教育认识的误区及规避
误区之一:语言过关就能适应加拿大学习在加拿大这样一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学习环境中,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的是文化的冲击、生活的挑战和重塑自我的困惑。加拿大女皇大学(Queen's University)长期从事文化适应研究的着名学者Berry(2006)教授将留学生归纳为四种类型:①一如既往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被新环境隔离(separation)的危险;②毫无保留地接受留学国家的主流文化,完全会被同化(assimilation),从而面临丧失本土文化的危险;③兼收并蓄地平衡两种文化,很容易使自己融合(integration)到主流文化中去;④摒弃传统文化,同时排斥异国文化,会被边缘化(marginalization)。这四种类型中除了上述的第三种类型外,其余三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一定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的不健康,表现出焦虑、抑郁、愤怒和缺乏自信。
2006加拿大国际教育署的一份民意测验表明,55%来自香港的留学生经历了文化的不适应。
Berry指出只有尽快实现文化的适应,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困惑、促进适应主流文化、减少心理问题症状。研究表明对异国文化持观望态度甚至抵触情绪的学生,更难具备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更难适应加拿大的学习和生活。与此相反,那些将留学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本国文化很好融合的学生展示出更乐观的心态和更有效的对社会的适应,因而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过好语言关,顺利地完成学业。
规避方法:在文化适应活动中提高语言技能,塑造健康心理研究发现并非得到本土同乡的帮助越多,留学生就对留学生活越适应。相反,更愿意接触当地人,更愿意融入当地文化的学生他们对留学学习和生活的认同感越强[10].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助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过好语言关,建立自信心,以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尽量用英文思考和交流,即便是购物也尽量去加拿大当地人开的超市;在校内外积极参与学术俱乐部或文体、社团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减少频繁返回中国的机会,争取尽快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尽量选择与当地人合住,学会适应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加速融入异国文化,排除孤独感。研究发现通过以上途径接触当地人,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的学生他们对留学学习和生活的认同感越强[8].
误区之二:”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会荒废学业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幸福感与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人们有幸福感时较情绪低落或沮丧时更易接受外界刺激。幸福感使人们更可能发挥创造力,更有成就感[8].所以,心理学家主张创造幸福感和乐观的氛围来提高教育的成效。加拿大提倡是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是”一言堂“,提倡师生互动,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成绩不公开、不排名。不以成绩优劣将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
中国家长不太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到东西。他们希望课堂在由老师监控下传授灌输更多知识;考试与老师的答案一致、能拼写出更多的单词、背诵出更多的知识,才是去学校学习的目的。
由于加拿大学校相比中国学校的阶段性考试更少,家长和学生希望从每次试卷上的成绩来判断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变得更复杂,因此会感到孩子什么也没有学到或疑惑在学校到底能学到什么。家长的误解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和接纳,他们很容易在遇到学习和生活困难时,产生抵触情绪、消极对抗,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规避方法:快乐学习理念下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家长和学生要消除对快乐学习理念的误解,以愉悦的心情适应加拿大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拿大中小学生的课程成绩并不仅仅由期中、期末加平时测验成绩决定。平时课堂出勤、课堂发言与讨论、家庭独立完成的作业、团队合作的课题报告等都是成绩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经常采取小组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模式。小组成员互相协助、相互依靠。学会集思广益和发挥集体的力量。课外作业以项目(project)形式出现,学生彼此分工合作,在工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在任务中需要学会尊敬他们劳动,理解、体谅、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既保护个性的发展。
UBC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加拿大学生比中国留学生更有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的大胆与新颖方面更出色。这些差异归功于加拿大所推崇的创新意识培养。早在1974年,Day H.T.
将加拿大York教育局所属小学二年级的198名学生分成两个研究小组,一个小组放在传统的学校环境(tra-ditional school),另一个小组学生放在开放式学校(open school),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与智力无关,而与创造力有关,开放式学校的教育体系促进了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培养[10].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厅前任副厅长Z.D.Phimister博士在他的”生存和学习“报告中指出:发明、适应和创新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针对加拿大当时教育体系中有很多要求与记忆、重复和听从指令有关的学习内容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Z.D.Phimister博士明确提出要培养的学生”不必一定有高智商“,但要培养他们想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习惯于中国教育理念和体系的中国家长,要改变观念,教会他们去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保护他们思想的自由。
误区之三:择好校才能上好大学家长一直有”心中名校“,甚至”逐名校而居“的观念。华裔家长为让子女转到排名前列的中学而不惜血本数易其居。
然而,根据加拿大明报对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UBC)(Mcleans杂志2012加拿大大学排名第三)及西门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Mcleans杂志2012加拿大综合类大学排名第一)的2006-2010年间中学毕业生直接入学的数据统计,2009年及2010年连续两年直升UBC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是位于温哥华西区的Sir Winston Churchill中学;而连续两年直接升读西门菲沙大学学生最多的学校则是Burn-aby North Secondary.巧合的是,这两学校,在菲沙研究所的中学排名并非名列前茅,其中Churhill排名54,而Burnaby North则是在百名以下至119.由此可见,中学排名与入读本地名牌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规避方法:根据学生特长和需要选择学校温哥华地区的中学的各个学校教育水平相差不大,但各个学校注重特色教育,有为学习竞争力较强的学生开设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课程)或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有为音乐或体育特长的学生开设的选修班课程;成绩不很特出的学生则可选择学科竞争力一般的中学,大学对无论是名校还是排名较后的中学提供的成绩分数是一视同仁的。
加拿大教育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化的课程、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
然而留学加拿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要了解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尽快消除文化差异,顺利过好语言关,很快融入社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利用加拿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实现留学梦。
参考文献:
[1]万玉凤。2012留学:打造国际竞争力成关注焦点[N].中国教育报,2012.
[2]赵晓霞。中国劲吹留学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3]Tucker,G.R. The applied linguist,school reform and tech-nolog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ing decade[J].CALICO,2000,17(2)。
[4]Jeremie Seror,Lousis Chen & Li,Gunders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t Immigrant Students [J].TESL CanadianJournal,2005,22,(2)。
[5]陈村富。古希腊名着精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Day,H. I. Curiosity,creativity,and attitude to schooling inopen-plan and traditional schools (Grades 2 to 4)。[R].Studiesof Open Education,19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