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简称 CCES)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组织,自 1979 年成立至今,共举办了 16 届年会,对促进我国比较教育专业水准的提高及引领我国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发展
(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酝酿
自 18 世纪比较教育学之父"朱利安"提出成立"特别教育委员会"的构想后,20 世纪中叶,陆续成立了一批国际教育组织.至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都成立了本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会.[1]1970 年成立的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开启了全球范围内比较教育的合作研究之旅.中国较为成型的比较教育研究发轫于 20 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短暂低迷阶段后,于 20 世纪 70 年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创立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化,外国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1964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通过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的报告》,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建立了一批外国教育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外国问题研究所,下设外国教育研究室(外国教育研究室成立于 1961年)、[2]苏联哲学研究室、苏联文学研究室和美国经济研究室,主要研究苏联及美国等国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主要研究西欧和美国的情况;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日本教育研究室和朝鲜教育研究室,以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为主要研究对象;河北大学建立了日本问题研究室,侧重研究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历史.[3]各校适当兼顾研究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自此之后,比较教育学从个体的分散研究走上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这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创立打下了机构及人员上的基础.
1977 年 8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戴河召开了外国教育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的有关负责人.会议讨论了外国教育的研究和资料的收集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成立比较教育研究会的设想.[4]
(二)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创立
在比较教育专业人员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筹备研究会的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经过多方努力,1978 年 7 月 5 日至 15 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第 1 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有 50 人左右,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5所高校.[5]学者们提交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立足中国教育实际,结合国际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正式成立做出了奠基性工作.
1979 年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3 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的 90 余名代表,参加了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 2 届学术年会.在此次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会(1983 年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6]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比较教育为宗旨的全国群众性学术团体,此后,比较教育分会对促进我国比较教育专业水准的提高及引领我国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 5 所院校对比较教育分会的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扩展
随着比较教育分会的正式创立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日渐完善,比较教育研究不断走向系统化和体系化,由比较教育分会承办的学术会议活动和相关学术成果也日益丰富.
首先是承办会议单位的轮流制.历次会议均由不同的高等院校轮流承办,这对全国各地高校的比较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年会的程序不断规范化.形成了大致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会议的制度.
二是年会的主题日益集中和鲜明.1981 年的第 3 届年会提出了七个分主题,1983 年的第 4 届年会首次提出了"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的首要议题,1986 年的第 5 届年会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探讨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的大会主题之后,形成了每届年会都有核心主题和分会议题,且分会议题紧密围绕核心主题展开讨论的研讨形式.核心主题的选择是与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的.1981 年第 3 届年会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及教育结构的改革问题,是 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反映,也是 1980 年国务院、教育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报告精神的体现.1993 年和1995 年召开的第 7 届和第 8 届年会主要讨论了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回答了 1991 年邓小平提出的"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要求.[7]1999 年第 10届年会探讨的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问题,则是对 21 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的新探索.
三是专业研究期刊出现与增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专业会刊《比较教育研究》创刊于 1965 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受中央宣传部委托创办的我国第一份比较教育研究专业杂志,其时名为《外国教育动态》.经比较教育分会第 6 届年会讨论决定,自 1991 年起确立为比较教育分会会刊,并于 1992 年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此外,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教育研究》、河北大学主办的《日本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球教育展望》(原名《外国教育资料》)、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世界教育文摘》等学术期刊,都积极服务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促进了比较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四)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新进展
步入 21 世纪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更为密切,这迫切要求比较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回应改革的呼唤,研究世界各国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探讨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比较教育分会围绕 21 世纪提出的时代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层次、还是在研究规模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在研究规模上,比较教育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年会的参会人员逐年增加,由第 1 届年会的 50 人增加到第 15 届年会的近 600人;参与单位除了各大高校之外,还有多家教育科研单位、出版社、期刊杂志社和报社.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会的成员也逐渐增多,由最初的理事 33 人,发展至现在的 80 人.
在研究内容上,年会的主题紧密结合时代特点.2001 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以"终身学习在中国"为主题的第 11 届年会、2004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召开的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为主题的第 12 届年会、2006 年在上海召开的以"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国际合作"为主题的第 13届年会、2012 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以"教育改革创新与比较教育的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第 16 届年会,都是与时代发展的主要课题密切结合,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变革的需求,以比较教育的视野审视我国教育发展的路径,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
在研究层次上,年会日益注重与国际接轨,逐渐向国际会议转型.以 2010 年在浙江杭州召开的以"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第 15届年会为例,出席会议的有美国、英国、韩国、捷克、加纳等国家以及国内 140 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近 600 位代表.参加会议的有比较教育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如前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现任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贝磊教授(Mark Bray)、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柳基斯教授(Keith Lewin)、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罗伯特·科文教授(Robert Cowen)、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阿诺夫教授(Robert Arnove)等.[9]众多国际人士的参与,提升了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
二、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组织
(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官方网站对其目标是这样阐述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是以研究比较教育为宗旨的全国群众性学术团体,其目标是团结和组织全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以促进比较教育的发展.[10]实现这一宗旨的具体途径是通过形成和维护全国比较教育的学术共同体,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比如召开年会、发行会刊、举办小型座谈会等来加强比较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构成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要由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组成.理事会的职权是负责制定和修改比较教育分会的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及副理事长,认可和罢免常务理事及理事,审议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工作报告,授予荣誉职位等.理事会原则上在学术年会期间召开,每两年一次.理事长作为理事会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召集、主持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主持比较教育分会的重大事宜,代表分会签署相关重要文件.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主持常务理事会的日常工作.理事会由常务理事和理事组成,其中常务理事由比较教育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产生,理事由具有资格的单位会员推荐产生.
常务理事会由全体常务理事组成,具体负责指导和监督秘书处的日常工作, 制定重要规章,确定理事推荐资格,认可新增常务理事与理事,认可会员,审议和决定分会的重大事宜等.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情况召开.
秘书处是比较教育分会的办事执行机构,负责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组织安排,并具体执行其制定的方案与政策,记录年会的开展情况,管理比较教育分会的档案,加强信息化工作.秘书长负责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任命副秘书长、干事等其他工作人员.[11]
分会自成立以来,先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刘佛年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前副会长张天恩、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顾明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前所长梁忠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前所长钟启泉教授担任理事长.[12]现任理事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英杰教授,顾明远教授为名誉理事长,秘书处现设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三)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运作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要的活动是承办学术年会,年会的主题由承办单位确定,并经过理事会同意.在年会期间,由全体理事选举产生新的理事长,领导分会的运作.迄今已在全国不同城市举办年会 16 届,极大地促进了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在每两届年会之间还举行小型的、专题的学术研讨会.
编辑出版会刊《比较教育研究》,也是比较教育分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比较教育研究》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承办出版的教育类期刊,每月出版一期,历届年会的学术成果都在《比较教育研究》有所体现,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会的相关信息也会及时刊登出来.
此外,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还积极开展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乃至国际范围内比较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包括举办实验学校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比较教育学术成果的转化活动;开展包括编写教材、出版书刊、从事培训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等.
目前,分会开展研究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的赞助、编辑书刊和学术咨询、服务的收入、会员缴纳的会费以及以个人或团体之名的捐赠等.
三、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作用
(一)建立并发展了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专业组织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将全国比较教育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团结起来,推动了中国比较教育的学术创新及繁荣.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教育专业组织机构的成立,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专业的交流平台,使得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沿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奠定并提高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的历史并不长,从 1817 年朱利安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以来,至今只有不到 200 年的历史.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则更短.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成立在组织上标志着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确立.在这个专业的组织机构里,训练有素的专职人员和比较教育爱好者,开展了比较教育学科的一系列深入研究.这些比较教育专业人员和爱好者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持续更新,逐渐满足了交叉学科理论专家阿玻斯特尔教授(L.Apostel)关于学科建立要求的五个方面的条件,[13]促进了中国比较教育专业水准的提高,使得比较教育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丰富并完善了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活动极大地丰富并完善了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成果方面,定期学术会议的召开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教育的着作和文章,这些成果深化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概念,拓宽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框架.在研究方法层面,首先,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各种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及重构,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比较教育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次,中国比较教育学者通过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教育实践和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积累为基础,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分析框架,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是中国教育学者对世界比较教育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四)为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完善提供咨询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通过组织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直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国际教育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历届比较教育年会都面向当今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需要,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要方向,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展开讨论.其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行政与立法、教育结构改革、师范教育改革的动向、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等是历届年会关注的重点,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诠释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比较教育研究学者们更是直接参与了国家多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教育政策、制度和法令的起草与制定,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为比较教育的国际交流搭建了平台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搭建了比较教育国际交流的舞台,促进了中外教育研究者的平等对话,先后派代表出席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第 4 届及其后历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1984 年7 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申请获得批准,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于 1987 年被选为执委会常务会员国之一.[14]
自此,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成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目前,比较教育分会已与英、美、法、德、日、加、韩、俄、乌克兰等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人员和信息资料交换关系.随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与世界比较教育学专门组织机构交流沟通的加强,国内比较教育的发展正逐渐融入到世界比较教育发展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文英,王薇.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发展、组织及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7.
[2]刘宝存.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不断谱写中国比较教育新篇章[J].比较教育研究,2011,(10):5.
[3]生兆欣.建国后十七年中国比较教育状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3):9.
[4]顾明远.我和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3.
[5][7][8]生兆欣.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56~57,57.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 中国教育年鉴(1924~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59.
[9]徐小洲,梅伟惠,阚阅.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 15 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1,(2):86~87.
[10][11]比较教育在中国官方网站.
[12]生兆欣.垦拓之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比较教育发展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9.
[13]姚远峰.提升"成人性":成人教育学肩负的使命[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102.
[14]侯怀银,李旭.20 世纪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