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比较教育学论文

新加坡特色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探讨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杨茂庆;岑宇
发布于:2020-04-30 共10332字

  摘    要: 作为移民国家,新加坡中小学在建立学生一致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和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时,采取法治约束与德治教化相结合、显性课程传授与隐性课程涵养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共育的实现路径,有效解决各民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法治教育、改造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巩固道德教育核心地位和注重多元民族和谐教育。“德法并举”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学科间相互配合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学校、家庭与社会融为一体构建全方位价值观教育网络是新加坡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小学; 价值观教育; 实现路径;

  Abstract: As an immigrant country,Singapore has established school values and a unique ethics syste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show the following features: combination of law and mor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urses, and Trinity co-cultivation of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The value education has successfully resolved the values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education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valu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forms a value education synergy,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network. Singapore school values education are characterized as strengthen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rule of law system,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strengthening the core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ssing multi-ethnic harmonious education.

  Keyword: Singap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values education; achieving approach;

  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呈现出多元的价值体系,多元价值体系会导致价值观冲突和道德相对主义,这使学校价值观教育面临难题。新加坡于2014年全面推出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以“建设合适的学校文化、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确定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等”为指导方针,并通过身份(Identity)、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和抉择(Choices)三大概念,从认知、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向学生传递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六个核心价值观,[1]为学校价值观教育指明方向,形成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

  一、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实现路径

  新加坡学校采用法治约束与德治教化结合,显性课程传授与隐性课程涵养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化共育等价值观教育手段传授价值观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又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价值观。

  (一)法治约束与德治教化结合

  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明晰的法律条目,法律明确品格与公民道德教育为学校必修课,保障了公民道德教育实施。新加坡的法律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学校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且可操作性强。学生入学首要学习校规校纪,教师亦利用每周班会强调校规校纪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外表现、是否遵守日常行为准则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进行互评。表现欠佳的学生轻则会受到训话、参加特定辅导课学习、为社区义务服务等惩戒;重则会受到鞭笞、停课、开除的处罚。[2]学校在严格贯彻规章制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如小学阶段,学校定期开展法治小游戏、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阶段,学校定期邀请当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律师参与学校法治教育活动,如作为点评人参与模拟法庭活动等。学校教育学生学校里的生活如同社会一样,违背规章制度将会承担相应责任,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
 

新加坡特色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探讨
 

  新加坡一直把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措施,2006年,设立“道德培育奖”和“杰出道德培育奖”,鼓励学校加强价值观教育。[3]政府以学校为主阵地,开设贯穿小学至大学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遵循“同心圆扩大法”原则,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这六个层次科学规划不同学习阶段的价值观教育具体内容,尤其重视儒家的道德传统和道德观念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教材中渗透儒家伦理道德观,内容涵盖仁、义、礼、智、信等。从1979年开始,新加坡每年开展一次礼貌运动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补充。[4]此外,还有敬老周、睦邻周等品德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将德育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借助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理解学校“所教”与社会“所示”相契合,学校“所教”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

  为了使学校价值观获得师生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新加坡有意识地将学校价值观理念纳入法律中,运用法律强制力推行学校价值观教育,把社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法治教育,把法律规范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使新加坡呈现出道德法律化的现象。使学生从小养成依法办事和严于律己的良好品性。

  (二)显性课程传授与隐性课程涵养融合

  显性课程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承担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最主要特征是计划性和连贯性。在教材方面,新加坡规定从幼儿园至中学,每一阶段都必须设有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并配套相应教材。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是《礼仪能量》,教授儿童必备的58种礼仪常识;小学的指定教材为《好品德好公民》《级任教师辅导课》《品格与公民教育校本课程》和《品格与公民教育指导单元》;中学的教材比小学教材减少了《级任教师辅导课》。[5]在课程内容方面,内容具体化,可操作性强。例如同是“责任”,小学要求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维护社会设施,中学要求学生了解服兵役是每个国民的责任,明晰军人和警察的职责。总体来说,低年级的课程偏重个人修养提升,高年级的课程偏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易于学生理解与运用。在教学方面,学校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于心,构建了一套适应青少年发展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灌输法、价值澄清法、设身处地考虑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等。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将学科教学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如,创设情境是低年级常用策略,通过采用道德两难法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针对现实或假设的道德两难情境做出正确决定,从而帮助学生从个人主观层次提升至以社会和世界为主的更高层次。参与度高和探究性强的方式更适合高年级,资源整合是高年级常用策略,如,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充分利用展览馆和纪念馆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真切感受民族独立的艰难和来之不易的新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采用讨论、游戏、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共同探讨道德判断的背景以及道德动机的本性,倾听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借助由价值观冲突引发的争辩、反驳、否定与认可等对话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思考、选择、判断、决定并形成新的价值观的目标。[6]

  隐性课程具有非计划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新加坡对中小学各学科需要隐性渗透的价值观内容作了细致规定。如,音乐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欣赏、表演音乐作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并学会理解他人想法,鼓励跨文化学习与合作借鉴;历史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多民族性和多文化性,培养学生包容精神。[5]隐性课程还包括校风、校规校纪以及校园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新加坡学校的校规校纪都包含价值观取向,校园里墙壁张贴弘扬传统美德的标语,校园宣传栏表彰好人好事等,有利于师生将学校价值观内化于心。为了引导学生对学校价值观的理解,学校开展评选“学校价值观践行模范”的活动,塑造“名师”和“学生楷模”作为师生效仿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生积极践行学校价值观,启发和鼓舞他人向榜样看齐。除了校内活动,新加坡学校每年还开展形式多样且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公益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活动包含若干个项目,例如“好朋友”计划、清洁环境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和儿童组织服务计划等。[8]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生每年必须完成至少6小时的公益活动,这是升学条件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责任感、乐于助人、善于分享、关怀他人的高素质学生。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正是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教育方式。

  组织性强的显性课程与非组织化的隐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推理、价值判断、价值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化共育

  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施力者,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新加坡在2015年召开的“教师教育会议”上强调学校价值观教育要选择高素质的教师,要求教师以德治教,成为学生道德教育学习的楷模,[9]通过建设培育教师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价值观教育发展。一是建立教师弘扬学校价值观的激励机制。新加坡学校在进行教师评优和职位晋升等工作上,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以此激发教师参与价值观培育的热情。对师德高尚、教育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将其作为榜样人物宣传,同时还给予物质奖励,扩大社会影响。二是加强培育教师价值观的保障机制。新加坡在2012年第六届全国教师大会上推出“教师成长模式”(Teacher Growth Model),强调终身学习,将共同价值观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关考核检测,形成以训促学,以学立德的机制。[9]教师只有深入学习共同价值观的内容,才能更好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价值观并作出价值选择,最终实现价值整合。三是完善培育教师价值观的监督机制。新加坡实行师德问责制,在《好公民教师手册》中标注教师所必须坚持的高水平职业操守和伦理原则,规定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标准,罗列教师失德行为,使问责有依。[9]对不遵守教师行为准则的教师给予纪律处分,包括劝告、警告和谴责,严重的违法行为还会被免除职务并接受相应的法律处罚。新加坡的师德问责制明确了教师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严格要求,确保教师道德素养整体提升。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原生态环境,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者。父母的思想与行为对青少年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影响尤为重要。新加坡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先“齐家”而后“治国”,把家庭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有益补充与深化。研究显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也能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和面对生活。因此,学校应该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争取家长支持,帮助学生在家中巩固学校所教的价值观。新加坡家庭教育委员会启动《学校家庭教育计划》,规定新加坡学校每年至少开设100小时以上的家庭课程,宣传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观。[12]为了达到理想的家庭教育效果,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家长进行培训。如推出“教育伙伴网站”(Parents in Education),旨在为家长提供教育新闻、育儿策略、学校课程资源以及教学资源;成立“家长支援小组”(Parent Support Groups),家长促进员定期组织家长汇聚一堂讨论所遇困难;建立“家长教师协会”(The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促使家长和教师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智慧与力量,明晰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强化家长的参与功能,走出“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误区,有效整合家校资源,实现家校共赢。

  社会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新加坡积极为学校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较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一是法制健全,新加坡制定了覆盖面广且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囊括了政府权力、司法责任、城市管理和公民生活各个方面。二是执法严格,新加坡推行与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奖惩标准并严格执行。三是舆论引导,新加坡设置对新闻舆论、传媒的标准,要求社会媒体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以国家倡导和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全方位宣传共同价值观,就认同并践行共同价值观达成共识,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风气。[13]

  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明确履行各自职责。李光耀指出,在学校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教科书的事,还得靠师长的典范、家长的影响、社会的提倡,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犹如把枝干放入水中,水分慢慢渗透到叶子一样。[12]学校价值观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学校所推行的价值观教育要与家庭所倡导的、社会所弘扬的德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融合成立体化的价值观教育网络。

  二、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主要特点

  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具有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法治教育、改造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巩固道德教育核心地位和注重多元民族和谐教育等特点。

  (一)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爱国”是“新加坡国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15]。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把宣传国家观念、培养爱国意识放在中小学品德教育目标的第一条。新加坡规定学校每天进行升旗礼、唱国歌和背诵誓约;每年开展“国家意识周”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1991年,新加坡为增强国人凝聚力,使国民认可“新加坡人”身份,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适用于各族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一直是新加坡人对爱国的最高诠释,每所学校的教学楼楼道、走廊和教室都装饰有共同价值观的标语或画报,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价值观教育氛围。2014年,新加坡在中小学开设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确保青少年理解“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内涵。对小学生要求是会唱国歌,了解新加坡独立的历史意义,明白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对中学生的要求侧重于培养爱国认知和爱国态度,具体包括了解新加坡的国情、国家和政府管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忠于国家和保卫国家的意识。[16]

  (二)进行全面的法治教育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认为法治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得益于学校的法治教育。[17]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和编撰中小学法治教材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易接受新生事物,适时进行法治教育不但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有利于其形成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从小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学校法治教育强调讲授国家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知识;培养学生的交流与社会参与等技能;注重培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维护社会秩序、违法必严惩的意识。[2]新加坡学校的法治教育巩固了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遵守社会道德的行为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营造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法治环境,造就了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

  (三)改造传统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文化作为新加坡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受到领导人的格外重视。李光耀曾指出:“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向西方学习,但是人形成价值观念却需要继承东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儒家伦理精神,必须加强对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传统伦理教育。”[19]新加坡专门设立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从庞杂的儒家思想伦理体系中,甄别、筛选与新加坡国情相契合的儒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创新,赋予其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含义。学校设《儒家伦理》课,课程内容主要将孔子的“智、仁、勇”三德和孟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重新阐述,提出符合新加坡国情和现代价值观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要求学生忠于国家,具有民族意识;孝敬长辈,具有饮水思源意识;待人和善、关爱他人;待人有礼、诚实守信;为官清廉、有羞耻心。[19]

  (四)巩固道德教育核心地位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新加坡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核心,贯穿每一时期的学校价值观教育。1979年,教育部发布《道德教育报告书》,规定在中小学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及习惯。1992年,实施“公民与道德教育”(Civics and Moral Education)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成长的我、爱护家庭、统一中的多样性以及成为好公民。[21]2014年,教育部提出将法律、道德与教育相结合,要求品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将三者衔接,随后颁布《中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2014课程标准》,将中小学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品格与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并于2015年推出德育教科书《好品德好公民》。[22]“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是新加坡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指定课程,课程主体内容围绕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展开,通过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概念向青少年传递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六个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导其从个人出发延伸至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六个层面进行反思,从而成长为良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五)注重多元民族和谐教育

  如何在尊重多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整合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新加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964年,为了提醒学生不分种族、语言和谐共处,新加坡规定每年7月21日为种族和谐日。学校开展丰富的活动,要求学生穿着传统服饰上学,体现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社会文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各校设立多元文化周,通过演讲、表演的形式宣传不同种族的文化与习俗。[23]1991年,政府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列为价值观之一,目的是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寻求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行为,维护多元种族国家的团结和长治久安。2015年,新加坡规定中小学开设的品格与公民课以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德育主线,编订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三种语言版本的《好品德好公民》教材,用母语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并将价值观内化指导实践活动。教材中多个章节讲述种族和谐和效忠国家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欣赏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尊重文化差异。[24]

  三、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主要经验

  新加坡学校采取一系列实现路径有效解决了各民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获得了以下的实践经验。

  (一)“德法并举”可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强调德治教化与法制约束相结合,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学校价值观教育始终,不仅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还注重遵纪守法教育,最终实现“德法并举”,提高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新加坡德育在内容选择上以改造后的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负责任的人,法律教育则着重增强学生法律知识、培养规范意识。德育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行为,但缺少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检验与横向约束和规范,而法律教育弥补德育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是德育的有效补充。德育为法律教育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法律教育为德育提供法律约束,二者相互补充、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疏导学生内在思想道德,通过法律教育对学生外在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将横向法律教育与纵向德育相结合,使学校价值观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5,17]例如,新加坡学生犯错不仅要接受教师的规劝还要承担相应的校规惩罚,既提高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又巩固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学科间相互配合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

  课程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新加坡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价值观教育。新加坡德育理论课程以品格与公民课为抓手,并在华文、历史、音乐等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内容,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促使学生获取系统、连贯的德育知识,塑造与学校要求一致的价值观,为德育实践课程提供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方向。新加坡外化的实践课程为理论课程提供平台,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直观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并自觉外化于行。例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认同;通过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培养其关爱弱者的同情心,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另外,信息化学科可以服务于各学科,让各学科在渗透价值观教学中更生动。以爱国教育为例,历史课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历史事件收集材料并在课上汇报,形成初步认知,教师再针对汇报内容总结,进一步加强国家主权教育;数学课可将计算精准与航天事业相联系,通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数学在航天事业中的作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融为一体构建全方位价值观教育网络

  新加坡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既发挥各自独特性作用,又相互配合、渗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价值观教育网络。新加坡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价值观外化于行,进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通过成立家长联合会或家长支援小组等形式,定期开展讲座、座谈会等,搭建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桥梁,凝聚家校共育的力量,促使家长掌握正确的德育方式。新加坡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强调家庭与学校、社会互动。新加坡实施的“家庭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形成了“榜样引领、环境熏陶”的家庭价值观培育模式,通过榜样示范促使孩子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确保家、校教育统一性与连贯性;通过加强家庭环境建设促进孩子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最终成长为促进国家发展、具备良好品行的社会公民。为配合学校和家庭价值观教育,新加坡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大力宣传社会美德、道德规范和家庭礼仪,形成社会共识;深入挖掘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整合各方资源,长期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会;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主权意识教育,为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价值观教育是综合、长效的庞大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密切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者彼此协调、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培养“新加坡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4 Syllabuses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Education Primary[EB/OL].(2014-12-30)[2019-01-01].https://www.moe.gov.sg/docs/default-source/document/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files/character-andcitizenship-education-(primary)-syllbus-(chinese).pdf
  [2][18]Lye L H. Fine City in a Garden-Environmental Law and Governance in Singapore, A[J]. Sing. J. Legal Stud., 2008:68.
  [3[4]Ho L C. Sorting citizens: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ingapore[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2, 44(3):403-428.
  [5][7][25]Student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2014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econdary[EB/OL].(2014-06-10)[2018-01-01].http://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files/2014-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secondary.pdf,2014-06-10.
  [6]Koh C. Mor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motivation in moral education:A Singapore stud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2, 56(1):83-101.
  [8]Drury V B, Saw S M, Finkelstein E, et al. A new communitybased outdoor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Singapore children:findings from focus group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13, 42(5):225-231.
  [9][10][11]Ong Kelly K, Yun Angela Ang S, Ling Chong W, et al. Teacher appraisal and its outcomes i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08,46(1):39-54.
  [12][14]Ho L C. Global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education:A Singapore experience[J]. The Social Studies, 2009, 100(6):285-293.
  [13]Pang A, Yingzhi Tan E, Song-Qi Lim R, et al. Building Effective Relations with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in Singapore[J]. Media Asia, 2016, 43(1):56-68.
  [15]Weninger C, Kho E M. The(bio)Politics of Engagement:Shifts in Singapore's Policy and Public Discourse on Civics Education[J]. 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014, 35(4):611-624.
  [16]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M]. Marshall Cavendish Education Publishers,2016.
  [17][25]Boon Z, Wong B. 11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J]. School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Change in Singapore, 2018:183.
  [19][20]Chia Y T. The Elusive Goal of Nation Building:Asian/Confucian Value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ingapore during the 1980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11, 59(4):383-402.
  [21]Sim J B Y, Print M.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 in Singapore:A National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tizenship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5, 1(1):58-73.
  [22]Tan C. Creating'Good Citizens'and Maintaining Religious Harmony in Singapore[J]. British Journal of Religious Education, 2008, 30(2):133-142.
  [23]Lee W O. The Development of a Future-Oriented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Singapore:Convergence of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2015[M]//Globalization and the Singapore Curriculum.Springer, Singapore, 2013:241-260.
  [24]Ho L C. Sorting Citizens: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Singapore[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2, 44(3):403-42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文出处:杨茂庆,岑宇.新加坡学校价值观教育:路径、特点及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2):69-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