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困境探讨
【第一章】我国保险企业文化构建分析引言
【第二章】保险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第三章】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钻石”模型
【第四章】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五章】建设我国保险企业文化的方法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保险公司文化创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企业文化"一词经常被企业经营者提到,它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并强大。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百年老店或者顶端品牌的标榜下,企业文化重要性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支撑,而且现在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那么到底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企业文化等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企业文化本身来说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自然形成的,是一个客观现象,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通胀停滞状态,美国的专家学者对同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日本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日本经济能够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成功的企业管理、先进的企业文化。80 年代,企业文化被挖掘研究,形成诸多理论,这些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拓展丰富,指导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开始渐渐打开国门。新世纪加入 WTO 以后,更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打开国门,各种跨国文化互相交织,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由于经济贸易往来以及企业投资带来的企业文化交流。它不光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也能体现一国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企业文化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包含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对企业提出更多、更具体、更科学的发展要求。
保险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体经济以及社会大众服务的,其企业文化的先进与否更是直接并深刻影响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发展格局。我国保险业一直以来企业文化参差不齐,建设滞后,导致我国保险业一度陷入泥潭。通过不断的改革,如今情况有所好转,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面临较好的形势,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各保险企业需通过完善自身文化建设,转变保险社会形象,改善我国保险环境。而保险企业文化应包含那些方面以及如何建设都需要丰富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作指导。
(二) 研究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各市场主体都在努力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以期取得更多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市场认可度。企业文化所造就的独具一格的竞争力相比传统的产品质量、价格等而言,很难模仿和学习,最易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国保险业曾因企业文化的欠缺使行业发展陷入窘境,如今虽有所好转,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文章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以及保险企业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保险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改善我国保险环境,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重视。研究理论主要有:1982 年,特雷斯·迪尔、艾兰·肯尼迪的代表作《企业文化》出版,提出五因素说,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五个方面。同期,汤姆·皮特斯,沃特曼在《走向成功》一书中提出七因素说,认为企业文化是由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技术性能、共同价值观几方面构成。1985年,爱德加·沙因出版《组织文化与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分为表面层、应然层(中间层)、突然层,被称为三层次说。
上世纪 90 年代,《组织气氛与文化》出版,作者本杰明·施耐德提出模型分析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企业文化内在作用机制的形成。同期,爱德加·沙因出版了《组织文化与领导》(第二版)阐述在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Rayamond F·Zammuto和 Jack·Y·K rakower 在《企业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重点研究了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测量。
1992 年,Roger Harrison 和 Herb Stroke 在《诊断企业文化-量化和训练者手册》里确定组织共有的四种文化,变化后可适用于各种企业,此种诊断可用于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提高产量等。同年,John Kotter 和 James Heskitt 出版《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文化在将来会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1995 年,R·K·Divedi的《组织文化与经营业绩》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1998 年,金·S·卡梅隆和罗伯特·E·奎因在《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中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为诊断企业文化与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Wilkins & Ochi)在《管理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打开了我国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1986 年,《中日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林娜)一文,重点分析东西方文化对群体个体、人际关系、物质利益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哲学。
1996 年,《企业文化构架的实证性分析》(占德干、张炳林)针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权力距离、思维方式、沟通习惯、法制观念、企业组织与员工关系、领导方式之间的差异。
1998 年,《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胡晓清)认为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 是一种过渡性文化, 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部文化环境方面遇到较大的困扰。
1999年,《"文化人"假设及其管理理念---知识社会和管理哲学》(黎红雷)提出适应"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 取代以往的"政治人"、" 经济人"假设,必须确立"人是文化动物"的认识, 并在管理历史、管理文化、管理精神整合的基础上, 进行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更新。2000年,《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衰演变及其启示》(仲伟周、黄 丹)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在企业内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手段的补充和替代, 是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同年,《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王利平)在宏观意义上对中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 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 并对中国的"单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2001年,《现代企业文化新论》(庄培章)出版,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总体文明状态,即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与同这种能力相关联的内部生产以及对外联系、行政管理能力和职工的思想道德面貌等。
2003年,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或服务。2005年,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
201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了由马红宇,王斌等翻译的爱德加·沙因的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力》。
(三) 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学者率先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并对其内涵、意义、功能等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取得比较丰厚的成果,这其中的杰出代表有:特雷斯·迪尔、艾兰·肯尼迪、汤姆·皮特斯、沃特曼、爱德加·沙因、本杰明·施耐德等,让现代企业意识到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也让企业文化成为管理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逐渐从纯理论往实证研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靠拢,更加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实际意义。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也有许多理论研究得到国际认可,但是理论研究所使用的语言中国色彩并不浓,多是从国外照搬的。同时,我国管理学界一向奉行"学以致用"的观点,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基础很薄弱。在我国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方式,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大陆派多采用Schein式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爱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所提出的),港台派多采用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而且国内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的实践指导内容很匮乏。由于我国独特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也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先进的理论不能付诸实践,以真正发挥作用。
然而,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内容很丰富的背景下,保险文化显得被冷落许多,专门针对保险企业进行文化分析的文献也比较少。国内大学保险学科基本为新兴专业,这方面的人才没能真正出炉,任教的老师也多为边研究边授课,造成生产学科理论的主场所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谈论到保险企业文化的多为保险业内精英在实际管理操作过程中发现保险文化的欠缺,而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都不够完整、系统,最关键其未能抓住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更多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给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形成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造成保险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 写作思路及创新。
本文入题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作用进行介绍和分析,引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突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对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文章第二大部分是对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披露和总结,对其进行梳理为文化建设具体建议的提出做准备。最后是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得出结论。
文章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第 3 章里面,笔者套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保险企业文化内涵几部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各部分关系的分析引申到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该模型在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尚属于首次,丰富了有关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