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以人物基调、表演细节、体验情感实现性格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7 共9557字

  3. 行动细节

  前面说到,在进行人物的性格化创造时我们常常要借助服装、化妆盒中特定的小饰物等,为性格化角色添加一道色彩。而最终则是将最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外部典型动作进行强化、突出。演员在表演中以自身作为创作材料与工具,这些主要都依靠于演员的形体运动,包括肢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和一切可以传达出最细腻的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段。因此,我们更加不可忽略外部行动的表达在人物性格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毕竟剧本为演员提供的带有性格色彩的外部动作很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演员留出了一块很大的创作空间。我们不要局限于剧本上所给的提示,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自己去寻找和选择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真正地抓住一个人物独特的行动细节,进行真实有机的创造。

  在于是之先生写的《我演程疯子》一文中也曾说:“焦菊隐先生告诉我说,你要把那个典型的外型动作,孤立地练,练习,不断地练习,在反复的模仿中,你会体会到那个人当时所以那样动作的内在动机,也就是他的思想情感。然后在排练场里,忘记那个动作,只要你情绪掌握对了,那个动作就自然地出来了。”⑥在表演练习中我们也借鉴这一方法把构想出的人物先模仿出来,也就是把脑中的形象通过模仿外化到演员的身上。然后才能深入对角色进行体验。根据构想的角色把人物的几个典型性的肢体以及语言特征进行反复练习,练到熟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最终找到人物的外部特征的感觉。

  4. 语言细节

  语言不但是一种声音上的表达,也是一种动作,存在着“动作性”,它不仅能够传达出字面的意思,更通过语腔语调的细微变化传递着人物的感情与态度,间接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及欲求等等。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角色的语言习惯,要从剧本设定的角色中,寻找发声特点及语言节奏,挖掘属于这个角色的独特的语言细节,增强性格化创造。还有一些具有风格样式感的角色,比如《夜店》里的赛观音,说话明显阴阳怪气地拖长腔;再如《母亲的节日》里的巫女带着洋腔洋范儿还透着几分刚硬。语言的“典型性”增加了人物性格化的色彩,也更加深了观众记忆。

  其次,就是潜台词的挖掘。中文的博大精深注定了语言的深刻性。那么在创造角色前我们要仔细地分析台词中人物的语言,首先就要从中弄清他话中要表达的内容和真实的目的,再通过角色典型的语言细节特征用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的精准表达使得整部戏的“味道”也大大提升了。

  三、以深刻情感构建人物关系

  如果说人物基调是骨骼,表演细节是血肉,那么情感则是这一身躯的“灵魂”.

  (一)体验情感触动

  在观察生活时,我们不但要心思细腻善于发现,更要心灵澄澈善于思考,对遇到的事情主动分析。如果只是单纯地积累下了一些人在遇事时候的表现,而不能洞察此时此刻他的内心,那么再多的经验积累也都是枉然,并没有将其消化于自身。

  情感是一种态度,是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

  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对演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境遇不同、事情不同,对人的情感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其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人的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也就是性格的区别,不同性格的人在遇到同一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也就是说人的情感时常受到人的性格特征制约。在这里分析观察只是过程,我们的核心的目的是要理解、感受、体验别人的情感,真正地换位思考,感受别人所说,感受别人所想。例如平时我们看书或是看电视时经常会被其中的事情所打动,书中或是影片中的人物的幸福与悲伤都会带动着我们一起幸福、快乐、悲伤,甚至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在剧中人的身上唤起了自己的感情。流泪也好,微笑也好,它们都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结果。我们要找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作为演员在产生观后感后,要进一步地想象并体验书中或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因为这是在生活的类似经验中通过想象,在我们各自的身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在不断地体验后,演员要把这些我们曾经经历过、观察过、感觉过、梦想过的情感体验记忆下来。

  (二)构建剧中感情线下的人物关系

  作为一名演员,当成功体会到角色情感时自然会对不同人物产生态度差异,根据剧情发展形成情感线。那么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将是贯穿角色表演的生命轨迹。在构建剧中的感情线下的人物关系时,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剧本角度来说,可以看见和触摸到的是剧本的情节和事件冲突,而这些情节和冲突的产生是由有着不同性格的人物造成的。在接二连三的矛盾冲突下,每一个人物的感情变化、喜怒哀乐都会成为一条引领故事发展的感情线,而随着每一条自己独特的感情线,在戏中的交流与沟通中不断地碰撞产生火花,则是不同人物关系的实质。剧作家的作品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关系,也揭示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细腻地把握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体验和理解去真实地创造人物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十分有益。

  第二,从角色的角度来说,剧本中所展现的冲突都与角色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确立角色的一切感情动态也保证了演员表演的顺畅,不断戏。虽然在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很难体会到剧中角色的情感的,但随着不断地在外化条件上寻找与探索,演员就会由外及内地体会到角色的性格及情感。不同性格的人在遇到同一事件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及行动,这种行动又改变了人物的关系与命运。对角色种种的体验与表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从演员想象的人物雏形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始。

  另外,在同一部剧中,当规定情景已经固定下来时,随着角色不断地遇到事件,引发矛盾与冲突,在每一个时间点上角色的心情和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面对一个对手,可能台词的内容是重复的,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的情感绝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或许只是一个细微的心情波动,而外化形式表现出来时又是另外的一种味道了。很多演员,之所以演戏的时候,给人感觉平平无奇,大多是因为在分析角色感情线上有所缺陷,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当时的心情,那么就算通过跟对手交流产生的反应也是大多雷同的,甚至在对手讲大段台词的时候,在台上会感到无所事事,产生尴尬的感觉,更加无法正确地分析出当时各个人物之间所不同的人物关系。

  分析清楚角色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谈话、行动考虑人物之间行动的对抗等,同时洞察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及潜藏在人物间的心理撞击,也就是角色之间的性格冲突的体现。

  四、从演员自身出发强化人物性格化创造

  (一)认清演员自身性格特点

  “演员作为活人,在器官、形状、姿态、表情等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一些特点;有时为着表达一般性的情绪和某种某类人的一般特征,他就要把自己的这些个人特点消除掉;有时又有必要把这些个人特点迁就剧中个性较丰富、形象较完满的人物,以求达到这两方面的协调一致。”⑦所以我们要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把自己的这些个人特点消除掉,彻底在角色上掩盖住自己性格的锋芒,不让自己的“真身”成为塑造角色的障碍。包括外在的行为特点以及内心的情绪波动,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我自己的,哪些是这个角色的。

  每个演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外部形象特征的。

  在塑造角色时,演员首先要根据角色创造的要求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角色的外部特征,才能在遇到与角色类似却又不相同的感受的地方进行精致的处理,做到不混淆自己与角色,不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代替角色。

  (二)突破固有表达模式,接近人物

  在分配到角色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人适合演母亲,有些人适合演孩子,有些人适合演正面角色,有些则适合反面。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很多人在自己适合演的角色的领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如果稍微尝试下其他类型的角色,却又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何突破自己固有的表达方式,拓宽自己的戏路,掩盖好自己的性格特点,突出人物特征是很多演员都遇到的问题。这种类型的突破也是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演员创造角色的重要手段,既是任务也是挑战。突破自身常有的表达方式,首先要从模仿开始,模仿是把观察到的人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提炼、选择后进行效仿。当模仿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也就是通过对外在表现形式的练习后,会产生对观察对象的深刻体验。然后进入到扩展的阶段,就是在观察人物内心体验与体现的阶段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表达和诠释。我们抓住了突出角色性格的典型性的外在特点,包括精心挑选的表情与动作等等,练得自如后在排练时不去刻意地想着去表现这些动作,而是认真地投入到角色的规定情境中,这时自然而然的动作已不再是简单的表面化的了,而是演员在巩固了信念后,由演员的情感从内部提供了依据,是以“我就是”的状态赋予了生命的行动,在实践中进行扩展。

  (三)深入角色,强化人物性格化

  1. 内外部性格化的有机结合

  人物的性格化创造离不开外部性格化的强调也离不开内部性格化的体验,内部是外部的心理依据,外部是内部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既不能没有内部体验一味追求外部形式的空洞表演,也不能缺乏外部动作表现,无法准确将角色的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比如说在《蛐蛐四爷》中的“执事”这一角色,虽为男儿身,却眼角眉梢充满着阴柔之气,内心阴损、毒辣。对于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饰演这一角色的同学一开始也苦恼过,被剧本中原有的人物性格和之前塑造过的这一人物的影像资料所框住,找不到人物感觉。后来老师启发他,如果要塑造一个有特点有性格的人物,就不能一般化地表现,必须要有独特的外部性格化的强调,要有典型的人物动作,人物才能闪光。在深刻分析了人物背景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在反复的琢磨中,他意识到自己戏曲身段的特长可以很好地融入执事的性格特点之中,通过戏曲的走步、转身、女性化的典型手势、兰花指等戏曲身段来进行外部性格化的强调,也突出了执事表面慈善内心阴狠的性格特点,使这一角色立刻就鲜活了起来,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执事形象。我在塑造《夜店》中赛观音这一角色时,曾一度很苦恼,找不到人物感觉,由于是第一个片段,人物是个泼辣的妓女,距离我实在太远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后来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让我去借原剧本,仔细阅读,了解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了解她之前的生活,不光要知道这场戏她的主要任务,更要通过剧本所提供的资料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并且写了人物小传。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我去图书馆翻阅了很多与《夜店》有关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尤其是看了碟片在脑海中一下就有了人物心像。再通过心像来丰富人物细节,很快就有了人物的感觉。

  2. 性格化创造与性格化人物

  在舞台上,每个人物都有性格,但并不是每个人物都是性格化人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弄清楚。比如说《母亲的节日》中的菲斯杰拉德太太和《别墅出让》中的大明星,他们一上场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作家已经赋予了他们鲜明的性格化特征并将他们的某一性格特点进行夸张放大,这样的人物就是“性格化人物”.比说我在《夜店》中饰演的赛观音,作者在剧本中已经将她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对她的性格描写是这样的:妖媚泼辣、有胆气、狡猾、心机深重,所以我在塑造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性格特征,大胆地进行创作,观察这类人的动作特点并结合自身性格特点与人物有机地融合,将她的性格特点在外部形体动作和说话的语气语调上也推向高潮,最终,塑造出这个“性格化人物”.在剧作家的笔下,有些人物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但却算不上是性格化人物。比如说,在排《原野》这部戏时,金子和焦母的人物关系、角色性格都十分复杂。

  在对于这种角色的塑造中,我们为了让他们更有闪光点,更鲜活,有时会把他们性格中的某一特点进行性格化的处理,提升人物本身的表现力。比如《母亲的节日》中的皮尔逊太太,她不是一个性格化人物。当时这个角色是由我的同学饰演的,看她演戏的时候觉得很顺很舒服,可演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老师也同样认为这个角色比较平淡缺乏亮点。在我看来,这个人物的塑造定位以及与对手的交流看下来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老师告诉我们,想要让人物闪光,就不能光拘泥于剧本上的只言片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性格化创造”的手段来进行处理,准确地将他们的性格化特征强化,这样让塑造出的人物富有光彩,生动鲜活。

  在排练场上我们沟通时,因为皮尔逊太太的性格特征是温柔、懦弱,那么就抓住这一性格特性将她的温柔、软弱进行夸张化处理,渗透到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反应中,将她的声音塑造成很细、很温柔,在动作的选择上,给她设计了很多兰花指的手势,一般状态下,她都会把手放在胸前,在对事情的反应上让她更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就是这样不断增色,加强性格化创造,这个角色终于有了光彩。

  当人物性格化被推向至高点时,我们很难发现何者是角色,何者是演员。此时演员与角色的融合是十分微妙的。它使演员忘掉了本身各种与角色不匹配的元素,在舞台上真正地完成人物形象的性格化创造,这里所有的自然的流露都已经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那个“真正的人”,真正具有灵魂的人。这时演员把自己的热情与激情全部投入到了对角色生命的体现上,我们看到的将是没有任何表演痕迹的表演,也可以说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文献:

  [1] 林洪桐 . 表演学习手册:九重阳与三字经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林洪桐 . 稻草怎样纺成金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玛·阿·弗烈齐阿诺娃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 苏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5][ 苏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6][ 苏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M]. 郑雪来译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 霍璇,崔新琴,陈浥 . 影视表演的第四级台阶--表演本科论文撰写教程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