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它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我们从掌握新生儿病情观察的要点出发,以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1 啼哭声
儿科护士要从新生儿的啼哭声中辨别病情变化及需求。①哭声软弱无力并有呻吟声,常是产程延长,胎头吸引或是产钳娩出的婴儿。②哭声为尖叫声,且伴有前卤饱满,双眼凝视,多为颅内出血婴儿。③哭声无力,口周紫绀,鼻扇和呼吸急促,多有肺炎的可能。④哭声尖锐,且阵发性发作,多为小儿腹痛。我们认为,将新生儿各种啼哭情况详细进行护理记录,能提高新生儿护理观察的效果。
2 大便颜色及尿量
新生儿脱离母体转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很多变化表现在二便上。正常新生儿大便中带有黄色粘液,次频量少,若出现灰白便有可能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若出现血性便有可能缺乏维生素 K 而导致消化道出血。因此,要认真观察大便颜色并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大便颜色观察的重要性认识。新生儿尿量多少直接与哺乳量及进水量有关,尿量少且颜色深,要提醒产妇及时增加哺乳次数和补充进水量。若 24h 无尿,首先应考虑泌尿系统畸形问题。大便的颜色、尿量记录都是新生儿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3 呕吐次数及呕吐时的表现
临床所观察到的新生儿不典型的或细微的表现,都应考虑其可能存在的病理基础,新生儿由于胃肠系统的生理特点等因素,哺乳后奶汁常从口中溢出,这是正常现象。①新生儿出现反复呕吐,怀疑幽门痉挛或是胃肠炎、肠套叠。②呕吐表现为喷射性呕吐,应考虑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呕吐。③呕吐物呈咖啡色样,提示病情严重,应立即向住院医师报告,以便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4 体温及神志
由于新生儿无表达能力,产妇又缺乏育儿知识,更增加了儿科医生和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判断的难度。新生儿体温观察要做到随时监测,及时记录,体温过低可置辐射台升温,也可置恒温箱保暖; 体温过高,则要及时向医生反映,查明发热原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新生儿的休克主要观察是否有昏睡、昏迷情况,是否出现烦燥不安现象;神志的改变首先考虑缺氧或电解质紊乱; 发现新生儿神志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5 皮肤颜色
新生儿观察离不开“察颜观色”,尤其是新生儿皮肤颜色的变化情况。正常新生儿皮肤娇嫩而红润,缺氧或寒冷,皮肤变化为紫绀。新生儿 1 周左右皮肤出现黄染,则表明新生儿出现黄疸,正常生理性黄疸及时给予光照疗法,1 周内可恢复正常,不需作特殊处理,若病理性黄疸,必须通过化验检查血液胆红素含量。因此,及时发现皮肤黄疸情况,及时辨别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是患儿及时得到诊疗的重要环节。
6 脐部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 5 ~ 7d,脐带会自然脱落。在婴儿脐带脱落后,应涂 75% 乙醇,保持干燥,有脓性分泌物,则先用 3% 过氧化氢溶液清洁,若有肉芽形成,可用5% ~10%硝酸点灼。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严重可导致败血症,继发腹膜炎。责任护士还应加强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告知脐部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