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学校目前的情况看,客观上许多学校以院校合并、异地征地等形式扩大办学空间打破了以往独门独院的办学格局。[1]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不稳定因素,潜藏着引发校园安全稳定事件的可能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危机应对能力,不仅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基本前提。
一、高校安全事故的动因分析
2014 年 8 月 28 日凌晨,江苏吴江 19 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2014 年 8 月9 日,20 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014 年 8 月 21 日,22 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 4 天,并惨遭殴打、性虐……近期不断爆出的女大学生被侵害案,加上此前的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被刺身亡案、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案以及高校频繁出现的所谓“学生坠楼”事件、溺水事件或宿舍各类失火事件让公众不得不将视野重新聚焦在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上。
(一)高校安全事故的内在原因
1.大学生安全知识普遍匮乏从总体上说,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包括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抢防盗防骗、心理健康等。 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被刺身亡案等他害事件,以及大学生遭受的一些意外事故,无不凸显着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对生存或生活状态发生异变时的及时排解能力,以至于在安全问题出现时,大学生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中止、制止甚至自救。
2.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从一系列女大学生失踪遇害案件可以看到,多数失踪女生都是因为搭黑车、走黑路、独处独行而遇险,可见大学生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安全态势的整体把握十分有限。 调查发现,当前有过半数大学生对于如何正确规避火灾、预防溺水、防震减震等风险问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于如何辨析网络信息真伪,应对困难挫折,疏导心理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多数大学生都普遍存在困惑和不解。
3.大学生应急处置能力比较滞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高校同样身处风险之中。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面对风险事故发生时头脑一片空白,惊慌失措。对外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自身所处环境和遇险信息,对内无法科学有效的开展自救或救援措施。当下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和家庭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时,由于无法排解心中烦闷,及时解决心理困扰,一任情绪发展而导致的安全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数量在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足见大学生在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的极大缺失。
(二)高校安全事故的外在原因
1.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系统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应当承认,当前高校安全问题不仅有来自高校自身的因素,而且还有来自社会、家庭等多种综合原因。譬如,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的袭扰,家庭成长环境或不良家教方式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极易干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如今的大学生在学校长期接受的是书本理论知识,他们从小就被封闭在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多出于他的学习成绩高低,对于学生安全知识储备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无法正确预防和处置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安全教育体系缺失,应急机制亟需完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毋庸置疑,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影响,但大学生的知识汲取却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 当代大学生尽情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丰富物质文化,而对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化下产生的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和副产品,包括老一辈熟知的水、火、电、自然现象等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知之甚少。 尽管一些学校和社区对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进行了宣传教育,然而受制于教育的频度和深度及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技能限度,许多安全教育只是走走过场、点到为止,有的甚至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未能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3.高校整体安全意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高校仍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的“象牙塔”,其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教学科研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安全文化教育很难纳入日常的教学范围,更无法以学分要求来倒逼安全教育的开展。 长此以往,大学生安全教育最终沦为想到的时候说一说,没想到的时候放一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学生在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时也只能凭感觉、想当然。 一旦事故或事件发生时就手忙脚乱,犹如沙塔般瞬间坍塌。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主要安全要素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就是危险、威胁、事故等客观因素在人们脑子里的反映,即人们对于避免危险,消除威胁,防止事故在脑子里形成的思维和认识。[3]作为一名大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列入知识分子行列,无论思想及行为习惯都应该有较高的水准,其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公民意识应该强于一般的公民。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学会洞察和辨别社会现象及自身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具备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有了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应该更具有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识,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知识
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增强突发事件的前瞻性和预判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相关的安全法律常识、校纪校规、应急处置技能、心理健康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懂得国家利益至上,积极维护国家、社会及校园的稳定。 同时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对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要尽可能掌握它们的安全属性,正确使用各种器物。 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在遇到挫折及心理障碍时,要懂得自我调适或者寻求家人朋友的开释,必要时要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