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美国着名的批判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的主要代表作。全书共10章,外加一个附录,我们可以分成3部分来理解:第一,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之批判:第二章宏大理论;第三章抽象经验主义;第四章实用主义;第五章科层制气质;第六章科学哲学第二,社会学想像力的前景。第一章前景;第七章人类的多样性;第八章对历史的运用;第九章论理性和自由;第十章论政治第三,治学之道,附录。
二、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宏大理论。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批判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对概念盲目崇拜。其一,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致使他们无法回落到他们所处的历史的、结构性的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上来,因此,他们的文章的不现实性就非常显着。其二,社会学科存在一场严重的文学危机,充斥着空话废话大话的文章泛滥,而通俗易懂的文章却常常陷入“因为可读而肤浅”的推论。虽然明白晓畅的缺乏通常与主旨的复杂关系不大,与思考的深刻性更是毫无瓜葛,完全是与学院作家搞不清自己地位有关。其三,语言上:“句法浑浑噩噩,对语义学也茫然无知······对细节无休止的修饰,对增进理解毫无益处”.其四,解释力上:宏大理论家试图用高度凝练的一般模型来概括一切问题,这种模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把概念奉为神明,结果离现实越来越远。结论:思想家必须能控制他所研究的东西的抽象层次。轻松而有条不紊地在抽象层次间穿梭的能力,是一位富有想像力的思想家的显着标志。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过分迷恋统计方法和数据信息,过分强调方法和形式的精确,不注重实际的因果关系。任何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掌握这种步骤,从而轻易得到某个事实和结果。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即科学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结果就是给一定规模的半熟练半技术的专家提供了职业,给这些人提供了职业生涯,既可以享受旧式学院生活的安逸,却不必取得原来的那种个人成就,学术行政官和研究技术专家,这两类人正在和普通的教授学者竞争。
第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与科层制气质。目前的社会研究往往为军事首脑和社会工作者,公司老板和监狱管理员等等这些人提供直接服务。这种科层制的运用倾向与日俱增,并且毫无疑问会继续下去。在科层制的社会科学中,整个社会科学的努力局限于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学者依赖科层组织,丧失研究的自主性,沦为行政等级下追名逐利的官僚。米尔斯重点介绍了两种人:
学术行政官和学术新人,学术行政官:他们是研究发起人,在学院中的声誉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他们是思想的经理,以极高效的方式组织了书本的生产。他们本身无太高学术造诣,所以不要指望他们能生产多少实质性的知识。
只要他还活着,他是其他领域有头有脸的人,而他死后不用多长时间,便没有人回忆起他;学术新手:他们将社会学视为职业,没有谁真正沉浸于学术痴迷的状态。不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而从事社会研究,而是为了获得光明的工作。派系会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推荐其升职,把他的着作递交到令人仰慕的评论家手中,欣然接受他提交出版的论文,分配研究基金,在学术协会给她安排或游说个体面的职位。所以一个年轻人只要站对阵营,便背靠大树好乘凉。派系直接和利益、荣誉挂钩,为学者在未出大量成果的情况下博得声誉提供捷径。保证了派系的人比独立学者有更大可能创造成果,赢得声誉。
第四,科学哲学。方法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地位(每个人都必须是自己的方法论家和理论家)方法和理论就好比你所生活的国家的语言,你会说它,这并不值得夸耀,但你不会说它,那么是件憾事,会带来不便。对一流的社会科学家来说,方法和理论都不是独立的王国。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它们都是手段和工具,服务于主题,不应该成为研究目的。没有一种方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金油”.我们应该从各种尝试中形成自己的方法,不能勉强用方法中的“应急方案”.如果“应急方案”与实际的社会研究并无紧密联系,那么对重大问题的感知和热情就不能对科学家的思考全面发挥作用。如今人们往往丧失了这些感知和热情,我们必须在个人实践中,让方法和研究工作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当方法论的探讨对实际研究起参考作用时,才应对其予以严肃关注。实际上却是:
年轻人往往容易受到干扰,社会学界的老一辈也被科学哲学家的故弄玄虚搞得焦虑不安。许多学者本能地以正确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但他们学过方法论之后,知道了有无数的陷阱和危险正在等着他们,结果他们放弃了原先已确定的尝试,迷失了方向。经典研究的方针是在宏观视角的思想和细节性的阐释之间不停穿梭,他把研究工作设计为一系列小规模的经验研究。每一研究似乎都对他所解决的问题起到关键作用。经典研究的关注点是实质性问题,问题的性质限定并提示了我们运用的方法和观念,以及如何运用它们。
第五,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不是一个制度、文化高度统一的国度,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的集合。所以,不可能用统一有序的方式来理解它。社会学的混乱,正是对研究对象的必然反映。在面对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多样性,社会科学学家必须涉及其他相关领域才能把握问题。学科在形成初期需要刻意与其他学科划清界限以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规定只对特定的条件做出反应,这虽然有助于实现学科独立,但过分强调专业化风的危险在与随之而来的假设,即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制度都是独立存在的系统。现在,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在研究主题的分界上,已不存在任何特征能将人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真正地区别开来。要阐明和解释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和方法。因此,应以问题为导向,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与交流,许多社会科学家都认识到更为明确地确认社会科学为共同导向的任务,将使他们更好地实现他们自己的学科目标。
第六,对历史的运用。社会学家需要具备历史视野,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因为当代社会的某些特性只有通过与过去的比较才能体现出来;任何一个社会的表象都具有历史特殊性,如果不运用历史资料就不能不能理解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比较是了解其他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事物发展趋势是绝大多数研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个体往往受视野局限难以看清自身成功或失败与所处时代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错失机遇、解决不了困扰。而社会学家应该把握两者的统一,从个体身上看到世界,又能从世界回归到个体。
第七,论理性和自由。在启蒙时代,自由与理性是至高无上之事,人们可以运用理性获得自由。然而在当今社会,自由与理性观念变得不那么确定,理性的增进不必然伴随着自由的增进。现代社会中合理化不断增长,人具有合理性却没有理性,在不断的合理化,可同时也越来越焦虑不安。从个人角度来说,很多事情似乎是弄权所造成的,然而权威是隐而不显的,所以普通人处于困境时找不到思考和行动的明确目标,不能确定是什么东西危及到他们模糊的价值,于是他们只能适应,利用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消费、娱乐、享受快乐,但是消费领域也正在被理性化,人不仅在工作异化,也被休闲异化了,人沦为“快乐的机器人”,运用理性的机会、追求自由的能力被充斥着合理性的组织扼杀。我们不能将技术的昌盛作为人类品质和文化进步的标志。正是这些对人们所珍视的价值,比如自由和理性的威胁,才是一切对社会的有意义的探讨所必须的道德主旨,同时也是大众问题和私人困扰的道德主旨。
参考文献:
[1]关泽宏。信息技术在财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80.
[2]刘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财会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