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一般起始于工业化。工业化的展开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小作坊变为大工厂,单个零部件的生产不断拓展为规模化的生产,于是工厂大量涌现,规模越来越大,企业连绵区到处都是,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加,人们的收入明显提高,生活得到改善,短缺经济现状迅速改变。然而,经济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生活的根本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与经济不相适应的严重问题,社会问题增多,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劳资关系出现新的不协调,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社会与经济的不对称,或者说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此时,就必然要有一个着重于社会领域的变革过程,即所谓的 “社会进步”过程,或者称社会建设阶段。通过社会建设,健全社会要素,协调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建构起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社会体制,使得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一同成为支撑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骨架。
从现代化已经成功的国度看,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都有个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社会领域发生全新的变革阶段。美国历史上的所谓 “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一场社会进步运动。从美国现代化的历程看,“罗斯福新政”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政”的实质是着重于建构一系列支撑现代社会的社会体制,以至于新政期间实施的多项制度今天仍有意义。罗斯福新政包括这一时期通过并执行的一系列内外政策法案共七百多种,新政期间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使失业救济成为永久性的措施,颁布了 《全国劳工关系法案》,使调整劳资关系有了可操作的办法。 《社会保险法案》的出台,将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纳入了制度的框架,通过 《税收法案》,完善了再分配体系。可见,“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在于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 “新政”的多项政策则着重于社会领域,可以说, “新政”开创了美国社会领域制度变革的新阶段。这是非常令人回味的。
我国现在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改革,建构起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从而依靠先进的体制支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但社会领域要素安排的体制应当是怎样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如何更好地建构?社会组织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社会事业如何定性?医院到底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设计?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些事关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问题都亟待回答。
社会建设就是要具体解答这些问题,就是要解决社会要素的制度安排问题,甚至包括经济问题的解决,也需要运用社会建设的力量来实现。比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同样少不了社会建设的及时跟进。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点在于同时构造起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社会结构。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了,人们就不会有钱不敢花了。如果“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则扩大内需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四、社会建设的实质是社会领域的现代化
按照陆学艺的定义,社会建设 “是指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2](P5)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实体建设维度,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这些方面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具有实体的形态;二是制度建设维度,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安全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等;三是结构调整维度,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和组织结构、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结构等。具体来说, “社会建设的领域主要包括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社会体制建构和社会结构调整等等方面。”[1](P19)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来看,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3],就是要使社会领域发生全新的变革,形成具有现代型特质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要素的安排,促成社会与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社会重大要素的协调。显然,这将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一个方面。进行社会建设,将社会领域建设成为现代型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完成了这一任务,社会的质量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社会建设的实质是社会领域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一场真真切切的社会进步运动,是社会的全面提升过程。
从历时态来看,社会建设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民生事业着手,努力解决好就业、上学、就医、住房、养老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通过民生事业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尽量减少社会矛盾,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
第二阶段,要着力改革社会体制。社会要素的制度安排十分重要,具有现代型特质的社会体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起开放型的社会结构,培育、壮大中产阶层,造就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
第三阶段,全面提高社会质量的阶段,也就是社会的全面改善阶段。通过民生事业建设、通过社会体制的改革过程,努力建构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体制健全、社会流动顺畅、社会结构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的社会形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社会[2](PP.8-10).
五、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是社会建设的核心
所谓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重大要素的搭配关系。社会要素的搭配十分重要,这往往决定社会的基本性状,决定社会的走向。社会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等等。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两个最为基本的组合方式。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基本的经济形态,它规定着经济运行的状态、显示着经济的质量,社会结构内容更加丰富,直接关系到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建设既然是建设现代形态的社会,是社会的全面提升过程,那么,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一系列社会要素的结合方式。通过社会要素的合理组合,支撑起现代形态的社会。所以,社会结构是现代型社会的内核,是社会建设的核心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动,具体表现在: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从过去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结构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或者说总体上已经成为初步现代型的人口结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此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社会变迁,在空间分布上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口流动的管制。
家庭结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人口流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空巢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在农村出现了隔代家庭、漂泊家庭以及分离的核心家庭。三是家庭结构模式变化,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结构模式在城镇中凸显。四是家庭关系平等化,主要表现在夫妻之间的家庭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向平等。
社会组织结构。近年来,组织结构及其整合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明确了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组织的组织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职能的补充,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了载体。
就业结构。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呈现出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的趋势。体制外就业逐渐增加,传统公有制单位的就业岗位呈下降趋势,就业岗位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就业人口的职业层级趋向高级化,职业类别复杂化,就业流动自由化,就业区域的集中化等特征明显,就业结构已经呈现出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的基本形态。
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配置,人民群众对此最为敏感,也是近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深层根源。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结构难度相当大,但又必须处理好。要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显示社会公平正义,激励劳动者为社会作贡献,激发社会的活力。
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形态消费结构的特征。
城乡结构。我国城乡结构的最显着变化是城市化,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传统农村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为城市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
2012年的城市化率达到50.1%,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区域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区域发展是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在的区域结构表现为,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差距较大。
这种状态要逐步加以扭转,在一个国家内,区域差别过大,不利于协调发展。调整区域结构的手段不是强制性地拉平差距,而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营造各区域公平竞争的机制,造就区域合作共赢的新型格局。
系统梳理陆学艺的社会建设思想,不难发现:第一,社会建设确实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不进行社会建设,现代化事业就难以成功;第二,在现代化建设的这个历史阶段,社会建设重要而紧迫。当前是进行社会体制变革,建构起具有现代化理念的社会要素安排体制,全面提升 “社会”水准的关键时期。所以,理论界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决不能停顿,而是应当继续深化,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