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从政治哲学视角看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8 共6600字
论文摘要


  一、马克思:异化的劳动与异化的政治知识

  曼海姆指出:"知识社会学实际上伴随马克思而出现,他的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洞察,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①马克思曾研究了劳动异化对于知识异化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大量异化了的政治知识形式(如意识形态等)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虽然"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更悠久,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术语与马克思主义者紧密相关,他们也主要是从这一关联来看待这一术语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采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他们对意识形态所采取的批判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他们有着一段非常着名的话:"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②.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总是掩蔽或扭曲现实关系,即把意识形态视作一种颠倒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期着作中,对意识形态概念做了一定的改造,把原来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以"虚假性"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意识形态解释为一个中性的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中性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更清晰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这里的"社会意识形式"概念是马克思力求从中性的角度来表述"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表征.总体上说,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与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集团(例如阶级)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所要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地位决定了不同的阶级会产生出与其地位相应的意识形态.

  当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颠倒的意识"时,他们是从异化的劳动势必会导致异化的政治知识的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存在意义的,这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路有着一致性.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出于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马克思逐渐将"意识形态"概念向中性发展,使其作为与经济形态、物质条件相对立的一个范畴而出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总体说来,正是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意识形态"概念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政治知识概念."意识形态"概念势必是与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集团(例如阶级)联系在一起的.

  二、舍勒:知识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权力内驱力

  舍勒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舍勒指出:"所有知识,尤其是关于同一些对象的一般知识,都以某种方式决定社会---就其可能具有的所有方面而言---的本性";"反过来说,所有知识也是由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共同决定的"②.由此可见,对于舍勒来说,知识社会学的重要内容就在于揭示决定知识的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

  与马克思强调劳动异化决定知识异化不同,舍勒主张,知识的内在结构是由人的本能-内驱力所决定的.他认为,"如果不存在追求权力的内驱力,那么,国家、政治文化以及国家所规定的法律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他得出结论:"关于人的精神的理论是文化社会学所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而关于人的本能-内驱力的理论则是关于现实因素的社会学所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③他的逻辑思路是,所有知识是由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的结构共同决定的,而对于这个社会及其特有结构加以研究的社会学则是以人的本能-内驱力的理论作为必不可少的预设前提,所以,所有知识都是以人的本能-内驱力作为预设前提的,关于知识内在结构的研究应该到人的本能-内驱力理论中去寻求根据.

  在舍勒看来,知识本身就是透视社会及其特有结构的窗口.舍勒认为知识的结构与知识的从事者自己的状况有着极大关联.例如,在对形而上学知识进行分析时,他指出:"对于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来说,形而上学家们所从属的各种社会等级和阶级具有最重大的意义"④.此外,舍勒还强调了知识结构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他说:"对于知识社会学来说,形而上学体系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各个民族虽然也通过各种精确科学的方法论表述它们的本性,但是,它们却是通过形而上学把它们的本性更明确、更直接地展示出来的.对于知识社会学来说,建立一种能够把哲学理论史上的诸阶段与产生这些哲学理论的各种群体类型联系起来的理论,将是一项卓有成效的事业."⑤舍勒针对与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以及实证科学知识关联的社会及其特有结构所做的分析是极其深入的.他还进一步说明了知识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着力强调的是政治权力之间的竞争对于知识发展的重大贡献.他说道:"对于不断把比较小的、分散程度较高的群体合并成范围越来越大的国家群集来说,对于不断加强---一般说来可以使知识的发展从其中获益的---社会等级和社会阶级的形成过程来说,存在于一个政治时代的政治权力的扩张是最强大的力量."⑥如果说从马克思那里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政治对于知识的负面影响的话,那么,舍勒的分析则更多地强调了政治对于知识的正面影响.在舍勒那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政治权力的扩张对于知识发展的正面影响之外,他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知识发展的正面影响.他说:"如果人的精神内部不存在能够使自身超越所有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超越这些意识形态之以透视法表现的利益的任何领域,那么,所有有可能出现的对真理的认识都必然会成为欺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认识就都将只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所具有的一种功能."①

  三、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作为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曼海姆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政治性的理解清晰而明确地固定在知识社会学的范围之内,从而使意识形态这种政治知识形式的特性进一步明朗化.此外,曼海姆还论证了乌托邦也是一种政治知识形式.

  在曼海姆看来,在马克思的着作中,知识社会学还没有从对意识形态的揭露中剥离出来.因此,尽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历史观的一部分,但仍没有完全成熟.曼海姆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而且他还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将会导致"集体无意识"的出现.当然,也正是从曼海姆对"集体无意识"的阐释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集体无意识"概念并不是强调存在着意识真空状态,而是强调人们的思想在受到某种意识形态控制之后会出现一种新的层面上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从词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一词的意思是"观念的科学".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意识形态"具有了"虚假意识"的内涵.客观地说,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虚假意识"思想的影响,他刻意将这种因有限的认知视角而产生的扭曲知识,称为"意识形态",在词义上相当于强调"阶级的意识".当然,也正是在阐释"意识形态"内涵的过程中,曼海姆看到了这样一类知识分子的存在,"鉴于他们自诩的独立自主性和各种各样的来历,不仅被要求在一个意识形态所扭曲的政治实践中扮演公正的集体批判角色,而且还应是建立在非相对性的、客观真理之上的科学政治的推动者".

  曼海姆认为:"能够使这两种角色的扮演切实可行的工具,就是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与社会规定的优越地位及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作系统的揭露."②由此可见,关于意识形态的深入分析,不仅帮助曼海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与政治本质,而且也催生了区别于舍勒的新的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深入分析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特别强调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知识社会学.首先,通过强调"政治-历史知识总是局部性的,是仅从某种视角观察事物的",曼海姆明确指出,在知识社会学领域势必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认识到政治历史知识总是与某种生存模式和社会地位密切联系在一起后,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决定的作用,有些人倾向于否认达到真理和领悟的可能性"③.其次,在曼海姆看来,倘若人们已根据上述的第一种情形来检验问题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那就产生了另一种探索的可能性:"它在于试图把发现和分析存在于每个历史-政治观点中的'社会平衡'的任务分配给知识社会学".曼海姆解释道:"这意味着,知识社会学的任务是分清具体存在的一点'知识'和估价性的、利益约束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作为错误的根源加以剔除,以达到'客观上'有效的真理的'非估价性的'、'超社会的'、'超历史的'领域的目的."④最后,曼海姆还指出,这里还存在着第三种选择:"在本来的政治起始点上,评价性因素不容易被分离出来,至少不像是在形式的社会学思维中和其他种类的纯形式化的知识中以同样程度地可能被分离出来"⑤.曼海姆之所以强调这种选择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正是在这种选择中,知识社会学包容意识形态成为可能.

  曼海姆之所以将乌托邦也解释为一种政治知识形式,就在于他充分地认识到,乌托邦概念与意识形态概念之间具有共通性.但是,与意识形态概念所体现的是统治集团的意识相反,乌托邦体现了受压迫群体在理智上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的愿望.更确切地说,乌托邦是关于摧毁与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的意识的总和.在曼海姆看来,乌托邦同样也存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乌托邦的思想中,被怀着愿望的想象和行动的意愿所引导的集体无意识,掩盖了现实的某些方面"①.

  曼海姆还提出了"知识的政治"②概念.很显然,"知识的政治"概念的提出极具创新性,它通过进一步阐明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而凸显了知识社会学的政治哲学意义.在这里,曼海姆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是,政治的发展是受制于知识的,特别是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状态.例如,官僚的保守主义这种思想模式带来的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把所有政治问题掩盖在行政这个帷幕之下的企图,可以用官员的活动领域只存在于已经被阐明的法律界限内来解释"③.

  四、福柯:权力与知识

  弄清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既是福柯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是福柯的重要贡献所在.将知识权力化其意义就在于,使知识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朗化,这也是福柯思想的最为直观的政治哲学方面的贡献.当代学者贝斯特曾经高度评价说:"福柯不会呼唤'社会学的终结',却会呼唤一种新型的政治化的社会学实践,这种实践将与现代理论的那些人道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和整体化的假定断然决裂."④福柯并未像马克思与曼海姆那样只是通过细分知识而走向承认知识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而是通过细分知识与政治而走向承认知识与政治之间的联系的道路.福柯不仅进行了知识考古学研究,而且还建立了权力系谱学.通过将政治具体化为权力,在明确知识与权力之间联系的基础上,福柯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一目了然.福柯曾经明确说:"权力与知识是直接地彼此包含的;权力关系是以相应的知识领域为前提的,与此同时任何知识都预定了并建构着权力关系."⑤正因为权力常常会被作为政治的代名词来加以理解,因此,从福柯的话中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知识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包含关系.

  一方面,福柯所说的"知识"是指关于人的知识(大致相当于人文科学),而在其具体论述中"知识"又往往可以同"理性"、"科学"或"真理"等说法互换.

  福柯的"知识"概念所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的所谓"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中的求真意志或真理意志.也就是说,在福柯看来,在人们的话语实践中包含有人们想成为(关于自身的)知识的主体的意志.福柯的"真理意志"概念无疑是从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衍生出来的,但二者的具体含义显然是不完全一样的.从另一方面看,福柯所说的"权力"比通常所说的(政治)权力在范围上要宽泛得多.因此,总体上说,福柯实际上是通过揭示"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而走上知识权力化的道路的.由此,福柯的知识权力化的深层次贡献就在于,揭示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包含关系.

  按照哈贝马斯的分析,"话语"与权力是分离的.而按照福柯的分析,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在福柯那里,"话语"与"权力"是以同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对权力的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都是对"话语"的一种方法的掌握.

  以"说话"为例,所谓"说话"首先就是掌握说话的权力,"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权力的施展,一方面不断创造知识("话语")的新对象和新形式,另一方面这些新对象和新形式也会导致和加固某种权力.这样看来,不仅"话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且权力也不是镇压、压制等的代名词,而是同"话语"一样,是社会文化构架中必要的、充满活力的积极因素.由此,正是通过深入揭示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才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理解为消极性的,而是在此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福柯不仅严格区别了"特殊的知识分子与普遍的知识分子",而且在他的方法中,社会学家的角色和功能被重塑为一种独特的批判理论家或系谱学家,后者的任务不是为了知识自身而制造知识,而是为了对政治抵抗活动有所贡献.福柯认为,系谱学家是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他抛弃了任何自命为代表一切被压迫群体的虚夸态度,承担着一种更谦逊的局部斗争形式的顾问的角色.同时,与那种"普遍的知识分子"不同,特殊的知识分子并不企图强加一些封闭的整体化方案和行动计划,用来把局部的斗争统一成一个革命运动.不过,正因为福柯只是希望利用知识去颠覆当代的统治形式,最终他只是一个政治上的口头批判者.安东尼奥曾深刻指出:

  "虽然福柯对统治和反抗的辩证法的分析暗示了一种批判的微观政治学,但他关于权力与知识相互渗透的更广泛的论点却提出,统治实际上是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每一个小生境中涌流出来的.控制的系统是如此地铁板一块和不可抗拒,以致很难想象任何有意义的社会变革可以从内部发生."用福柯自己的话来说:"在我看来,在一个像我们的这样的社会中,真正的政治任务就是批判那些表面看来中立和独立的制度的运作,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批判它们---也就是要撕掉总是通过它们而被含混地运用的政治暴力的假面具,以便人们可以与它们做斗争."①综上可见,知识社会学具有政治哲学的意义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沿着政治哲学的路径继续走下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尽管这些意义都是潜在的,甚至是需要加以仔细挖掘的,但它们的存在却也为人们从中寻求知识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第一,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将知识泛政治化的过程.在马克思那里,真正属于政治知识的只有意识形态;但是在曼海姆那里,不仅意识形态是政治知识形式,而且乌托邦也是政治知识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说,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日益认清知识的政治属性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将知识泛政治化的过程.特别是在福柯将知识与权力相联系之后,知识的泛政治化现象更加明显.在福柯那里,权力现象无处不在,因而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会在与权力相关联中被打上政治的印记,成为政治化的知识.从福柯的分析来看,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找到与权力无关的知识,知识政治化已是社会的常态.

  第二,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存在着一个由强调"知识影响政治"到主张"政治影响知识"的过程.前面我们提到曼海姆曾经提出"知识的政治"概念,其力求强调的是政治受制于知识,特别是受制于意识形态.但是经过福柯的分析,人们所看到的是政治影响知识,特别是权力影响知识.尽管福柯一直强调权力的积极意义,甚至认为不应该从消极的意义上理解权力,但是,他对权力与知识相互包容关系的极力推崇,表明了在他那里不仅知识是深受政治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甚至是伴随知识发展始末的.

  第三,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看,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将政治的内涵狭义化的过程.从福柯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知识的发展中只存在着为权力而斗争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政治更大程度上只是被视为权力.但是,在马克思那里,政治的内涵远远超出了权力的范围,它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国家权力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等.因此,从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政治到福柯的权力政治的发展轨迹来看,在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将政治的内涵狭义化的过程.

  从政治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理解主要经历了国家政治、权力政治与价值政治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②,三个历史阶段不仅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时性.这三种关于政治的理解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界域.由国家政治论发展到权力政治论,由权力来统领政治的内涵,其优越性在于避免了用静止的、抽象的概念对政治进行解释,但其局限性在于使政治的内涵走向狭义化,将对政治的关注引向了一个十分狭小的权力范围.沃尔特也指出:"最有用的权力概念既不会在它的领域内排除说服和强制,也不会认为权威或暴力何者更为重要,更具有终极性."③因此,当福柯将知识与权力进行紧密联系之后,严重后果就是势必会把人们的政治思维限制在关注说服与强制,以及权力和暴力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很难有终极性结论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