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学家试图为社会的发展分段或对社会类型作出概括时,两段法( 或二分法) ,即将社会中古代的传统的特征分为一类,现代的特征分为一类的做法显得概括力最强。二分法不仅是作为认识社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它并非是那样简单,非此即彼,如冲突与合作、传统与现代。笔者从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的认识———传统与现代,从对立、统一、社会整体发展进行了分析。
1 对立观点下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学传统一开始就跟孔德的社会学传统发生尖锐的对立,因为后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弊端,但整个来说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在孔德看来,“实证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前者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社会制度,后者维护资本主义社会,认为社会要经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而马克思认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
孔德主张实证阶段的社会由经济学家、银行家等社会精英统治社会,只有通过积极劳动,以劳动为荣,奉献社会,才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形成对立观点的核心在于对社会主体与客体统治与服从的方式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在社会学分析的方法中同时需要重视对立与统治的冲突理论,重视均衡与对价值认同的合意理论,也恰恰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的行动的产物的同时,人的行动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如果统治与被统治者的资源分配均衡,就会得到认同,具有合法性,人们就越愿意服从,并乐意付出劳动。与之相反,人们对社会精英的认同度不高,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偏离,从而引起社会失范。
实质上是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合法性的认识,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已。前者用暴力和不满推翻已有的社会结构,而后者运用法律、制度和宗教使其固化,同时给服从者赋权,改变社会关系,进而改变社会结构,因此该制度会具有合法性基础。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看,使用暴力付出的社会代价比维护制度要大,实际上,都是为社会走向良性运行所做的努力。
2 统一的“两极”: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1)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在原始社会或传统社会,基于个人之间的同质性而结成的熟人社会,生存所需必需品取决于需求。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尚未形成,人们通过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代替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有机团结源于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工业、大规模的集团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劳动分工,带来了规模庞大、流动性很强的人口流动,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陌生人的角色。同时由于社会分工,业缘关系代替了地缘关系,个人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得,个人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更强,也就是说社会对其影响增大。如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从“局外人”过渡到“局内人”,涂尔干经常谈到,个人越是将公认的思想方式、感觉方式与行为方式内在化( 即越是社会化) ,社会就越少外在于个人,因而集体意识与个人自由走向分离,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化提供了条件。
2) 斯宾塞把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区分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准则。首先,军事社会并非我们今天所讲的意义,它的特点是强制。军事社会强制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僵化的制度。工业社会建立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从社会管理看,前者强调高度的统一,靠命令去完成,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缺乏自主性。工业社会在志愿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一致,通过制度和契约作保障。从经济交易来看,军事社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工业社会鼓励自由竞争。虽然社会管理形式不同,表现出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它们都统一于社会,并非军事社会是强制独裁的,工业社会是民主自由的,他们只是社会从专制到民主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 整体社会发展: 社会进化
社会进化含有三大要旨: 一是划一,二是积渐,三是进步。划一是指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两个侧面; 渐进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每个阶段都有倒退; 进步是在前两者变迁中,继承正功能的社会事实,以多维的视野发展社会。
1) 划一。1891 年,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与社会,他首次提出了“公社”、“社会”这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社”与“社会”是同一社会下两种社会生活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它们的纽带是共同意志,理性和情感是两者分化的重要标志。
2) 渐进。孔德的社会发展“三阶段”(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是典型。同样,从微观方面看,个人发展也经历三个社会化过程: 第一次社会化在初级群体( 家庭) 中完成,在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教化下渡过了幼儿期。第二次在次级群体( 同龄群体或同伴) 中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在遵守制度、规范、风俗习惯下逐渐融入社会。第三次是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情况下获得社会资源。
3) 进步。建立在前两者之上,进步并非直线的发展趋势,而是曲折的。如今的物质基础远远大于过去,但是就文化发展看,人类未必一直前进,也伴随暂时的倒退。韦伯将统治分为三种类型: 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传统型统治是在宗教、风俗、道德的普遍认同下沿袭下来的统治方式,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是主子与仆人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主张天子是上天派来人间的,以这种神圣化的力量统治社会。但是该统治类型的是最缺乏合法性基础的,没有合理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保证统治的沿袭,一直走向衰亡。魅力型统治代替传统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对魅力型统治最真实的描述,就是说,在某一历史时期,个人凭借天生的才能和任何人无法模仿的特质,导致人们对这类社会精英的崇拜,拥护他们的统治。韦伯指出,和传统型相比,个人魅力型统治是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魅力型统治统治社会时,需要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推翻传统型统治,打破传统的旧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结构。韦伯指出,这种统治类型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当人格魅力型领袖在世时,一般尚能保持这种统治形式,但是它随着某一具体的领袖人物去世,这一统治形式中所潜在的内部矛盾便暴露出来,并日益激化。法理型统治兼有前两者的特质应运而生,统治者建立起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有严格的任期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为统治提供智力支持。齐美尔在分析不同形式的类型时指出,大群体需要法律和制度来维持。
这种二分法的社会类型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把社会看作传统与现代的理想类型,它不同于达伦多夫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想,出现了极端的社会现象,例如合作与冲突,用以描述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事实,或者说是哪一方占据主导作用,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然而,科塞的冲突论指出,一味地将冲突视作病态和反功能的社会现象,社会就会忽视对个人需要的关注,就会僵化,就会使怨恨在成员身上积累,从而给社会自身埋藏下巨大的隐患。这样,不但不能避免冲突,反而会招致更严重的冲突。社会现象有正负功能之分,但对于社会类型的分析,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其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探索其中的纽带。使我们容易把握传统在过渡到现代的动力和主导因素,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沟通、整合、重组、协作,继续继承传统社会中的精华,给现代社会注入动力。应该以开放、包容、多维视角去正视现实社会,它们都统一于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
同样,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时,我们也要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视野与社会现象相联系。其中已经暗含了这样一个事实: 社会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是反映传统与现代的前提条件,既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又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正如郑杭生所说“传统与现代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状态,并非在“传统”之后有了“现代”,恰恰相反,有了“现代”而发生“传统”; “传统”实质上是“现代”的另一面,是对“现代”更为深刻的表达和揭示。
现代化既是对传统社会的继承也是批判。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里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智识所产生的束缚和约束,这种二分法抽离出来的社会模型,为后人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学理论提供了视角,我们对“极化”社会的理想类型应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中。不可否认,二分法( “两极”) 有自身不足,吉登斯在总结经典社会学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用结构化推翻了“两极”,认为权利和资源是两种可支配并以再生产的形式维护社会结构的。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也需要以这种二分法来建立“理想类型”,以便于人们对连接社会“两极”的纽带的控制,更好的服务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 社会学精要[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34.
[2]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6.
[3] 青井和夫. 社会学原理[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177.
[4] 吴文藻. 论社会学中国化[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27.
[5]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5-116.
[6] 侯均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16.
[7] 郑杭生.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0.
[8]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9: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