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计算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的分析比较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丁波涛
发布于:2019-02-19 共9625字

  摘    要: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文献计量方法, 从概念内涵、研究内容、实际应用三个层面对“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指出四个概念的内涵具有很大交集, 都是指计算机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的融合与应用, 但其在涵盖范围、研究侧重点和接受程度上存在许多差异, 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应更准确。

  关键词: 计算社会科学; 社会计算; 人文计算; 数字人文; 概念辨析;

  Abstract: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bibliometric methods, the paper compared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social computing, humanity computing and digital humanit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oncept, research con-tents and applic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four concepts have great intersections, they all refer to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in all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coverage, research emphasis and acceptance.Scholars should be more precise whenusing these terms.

  Keyword: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social computing; humanity computing; digital humanities; distinction of concepts;

  近年来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更是热点, 催出生“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等新概念, 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1]。这些概念都发源于西方, 后来被引入国内, 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 也存在一些区别, 我国学界常常混淆[2], 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困扰。为此本文将从概念层面、研究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这四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厘清其异同点, 以更好地促进该领域的研究。

  1 概念层面的比较

  1.1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比较

  首先从表述上可以将上述四个概念分为两组, 一是“计算社会科学”与“社会计算”, 二是“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是两个既有紧密关系又有相当差异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 按我国的两部类学科划分方法, 社会科学是相对自然科学而言, 包括了“人文科学”的范畴。按《辞海》的定义,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 “人文科学”则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因此在许多时候人们常常使用“人文社会科学”来统一指代以人和人类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群。

  而从狭义上讲, 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有所区别的。就研究对象而言,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科学[3], 社会科学则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研究方法而言, 人文科学主要运用人学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而社会科学则可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方法, 在一定范围内对研究对象进行某些观察和实验, 并可运用形式化、定量化和数学化的研究方法[4];就具体学科而言, 人文科学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 而社会科学通常包括经济、政治、管理、法学、社会学等学科[5]。

  因此“计算社会科学”和“社会计算”与“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两组概念的主要区别是在学科范围上, 前者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经济、政治、法学等狭义社会科学学科的融合, 而后者主要指计算机科学与艺术、历史、哲学等狭义人文学科的融合。

  1.2 计算社会科学与社会计算的比较

  计算社会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2009年哈佛大学教授David Lazer等[6]学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正式提出“计算社会科学”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的概念, 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响应和接受。计算社会科学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和信息技术等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及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精细的跨学科研究, 彻底打破了人文社会科学很难严谨推理和进行精确定量计算的传统观念[7], 并推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从“计量范式”的一统天下到“计量范式”与“计算范式”的并驾齐驱[8]。

  而“社会计算”概念的形成则比较复杂。根据笔者采用Springer、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的结果, “social computing”相关的文献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主要讨论计算机技术的社会影响[9,10,11], 而“social computing”作为一个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1994年, Schuler在其文章中指出“社会计算可以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计算应用, 以软件作为社交关系的媒介或聚焦”[12], Dryer[13]则认为“社会计算是人类使用计算技术进行的社交行为和交互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从其后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来看, 其所谓“社会计算”一般是指计算机用户之间借助各类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交互和协同行为, 侧重研究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社会和组织中的组织结构、机构文化、运作模式、合作方式的实践与变革。

计算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的分析比较

  在中国, “社会计算”相关的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王飞跃等人首先提出和推动的。王飞跃等[14]认为, “社会计算”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计算科学等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将人工社会和计算方法系统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化动态建模和分析[15], 该定义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

  显然, 国内外对于“社会计算”的理解有所区别。在国外, “社会计算”的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计算”而言, 重点研究互联网出现和普及之后社会个体之间的网络连接与交互问题;在我国, “社会计算”大致等同于其后出现的“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 重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研究社会问题。也正因为如此, 王飞跃[16]认为“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率先提出社会计算的概念”, 并逐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但在其引用的佐证文献中, 国外学者使用的却是“计算社会科学”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的表述[17]。

  1.3 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的比较

  按Susan Schreibman等人[18]的说法, “人文计算”起源于1949年。当时一位名为Roberto Busa的神父要为中世纪神学家Thomas Aquinas的所有作品编制索引, 然而Aquinas着作多达1100多万字, 而且全是用中世纪拉丁文写成。面对这样一个艰巨任务, Busa与IBM公司合作, 将Aquinas全部着作转为穿孔卡片, 并为此开发了多个处理软件为着作中1100万个单词都编制了索引。Roberto Busa也被认为是“人文计算”的先驱。

  从起源来看, “人文计算”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工具, 二是书面文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用于语言分析) 。因此文本编码是“人文计算”的核心, 是所有领域“人文计算”的基础[19]。可见在“人文计算”发展之初, 人们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文献中的文本,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外图书情报界都是“人文计算”的主要研究力量。

  “数字人文”是从“人文计算”发展而来, 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领域[20]。如上所述, “人文计算”发端于文本的数字化, 但随着信息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化,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已不限于文本, 还包括图像、数字、声音等。最大的变化是来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 极大地扩展了“人文计算”的内容和范围, 给人文研究带来重大变革[21]。人文研究的基础从印刷文本向超文本面转型, 人文知识的创作、传播和共享呈现网络化趋势。在这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 出现了大量“天然”的数字化内容, 这些都不是原有的“人文计算”概念所能涵盖的。因此, 含义更为丰富的“数字人文”逐步代替内涵较为狭窄的“人文计算”, 以突显其学科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活动的数字化烙印[22]。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的关系: (1) 先有“人文计算”, 再有“数字人文”的概念。 (2) “人文计算”是伴随着计算机而出现的, “数字人文”是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而出现的。 (3) “数字人文”范围更广, 它除了指利用计算机方法进行人文科学研究之外, 还有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知识获取的网络化、成果传播的网络化等。

  2 研究内容上的比较

  笔者分别以“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人文计算”“数字人文”以及对应的英语概念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 (CNKI) 和Web of Science (核心集) 中进行检索。由于这四个概念的内涵有大交叉, 为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本文采取精确检索方式, 并将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 同时人工剔除一些新闻动态、征文公告、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 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概念的文献数量
表1 相关概念的文献数量

  从表1来看, 中外文数据库中“计算社会科学”和“人文计算”的检索结果都较少, 为此本文着重对“社会计算”和“数字人文”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1“社会计算”的相关研究内容分析

  以“社会计算”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 共得到有效文献212篇。利用CiteSpace对检索结果集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社会计算”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1“社会计算”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从以上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计算”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 社会计算技术相关研究, 包括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情报服务、ACP方法 (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平行执行) 、大数据、链接预测等。 (2) 社交网络相关研究, 包括社交 (社会) 网络、微博、在线社交等。 (3) 人工社会相关研究, 包括计算实验、复杂网络、复杂系统、平行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 (4) 互联网产业和技术相关研究, 包括互联网发展、物联网、网络信息系统等。

  从关键词时区共现图来看 (图2) , 国内关于“社会计算”的研究首先起步于王飞跃等计算机和自动化领域的学者, 以社会计算技术的研究为主;其后其它领域的学者纷纷介入这一热点领域, 相关研究呈现多样化特征, 既有计算实验、ACP方法等技术方面的成果, 也有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等传播学的研究, 还有群体行为、应急管理等社会学内容。情报学领域的成果也比较丰富, 包括信息检索、情报服务、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方法在社会计算中的应用等。

  以“social computing”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 (核心集) 中进行检索, 共得到有效文献154篇。利用CiteSpace对检索结果集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如图3所示。

  从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 目前国外关于“social computing”的研究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具体而言可分为四类技术: (1) 网络技术, 包括Web、Web2.0、云计算等。 (2) 情感计算, 包括情感识别、满意度计算等。 (3) 数据处理技术, 包括数据挖掘、数据管理、大数据等。 (4) 社会仿真技术, 包括社会仿真模型以及仿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从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4) 来看, 国外关于社会计算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媒体”“社交网络”等内容来展开, 并呈现从关注网络到关注个体的趋势, 有关用户特征、用户行为、用户情感等逐步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2.2“数字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分析

  以“数字人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中进行检索, 共得到有效文献195篇。在进行关键词合并后, 利用CiteSpace对检索结果集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 结果如64页图5所示。

  从以上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关于“数字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相关研究, 包括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服务、国外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经验等。 (2) 数字人文案例研究, 例如通过数字人文方法对齐白石、莫雷等名家作品进行分析。 (3) 数字挖掘技术, 包括移动视觉搜索、大数据技术、聚类分析、数字图书馆技术等。 (4) 数据可视化技术,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文本可视化、远距离阅读等。

  图2“社会计算”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2“社会计算”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3“social computing”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3“social computing”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4“social computing”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4“social computing”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从关键词的时区共现图 (下页图6) 来看, 不同于“社会计算”, “数字人文”一直是由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所倡导并持续推动。当然近几年来各人文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加入这一研究领域, 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但图书情报领域仍是主力军。

  以“digital humanities”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 (核心集) 中进行检索, 共得到有效文献210篇。利用CiteSpace对检索结果集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页图7所示。

  从以上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 目前国外关于“digital humanities”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 用户需求, 包括图书馆员、各学科学者等对于人文研究数字化的需求。 (2) 数字技术, 包括与数字人文相关的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数字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技术。 (3) 数字设施, 包括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网络设施、跨学科网络等。 (4) 合作网络, 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的协作研究、本体网络 (ontology) 、互操作等。 (5) 数字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涉及大量文献, 是目前人文各学科中最早和最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学科之一, 相关成果较多。

  从时区共现图 (65页图8) 可以清晰地看出“数字人文”的演化过程。“数字人文”发端于图书馆领域, 较多应用于历史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呈现明显的技术化趋势, 包括研究对象的数字化 (文献数字化、科研大数据等) 、研究方法的数字化 (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等) 和合作网络的数字化 (基于网络的协作研究、项目管理网络化等) 。

  图5“数字人文”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5“数字人文”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6“数字人文”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6“数字人文”中国知网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7“digital humanities”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7“digital humanities”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共现图

  3 实践层面的比较

  为更好地辨析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异, 本文还借助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 并结合现有文献中的线索, 收集了国外有关学会、论坛和研究机构发展情况, 进而识别几个概念所存在的学术语境。

  3.1 学会和论坛情况

  (1) “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领域的学会和论坛

  关于“计算社会科学”和“社会计算”领域的学会, 目前笔者仅找到美国计算社会科学学会 (CSSSA) [23], 该学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每年一次的“美国计算社会科学学会年会”及其它专题研讨会, 建立了一个“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在线社区, 并与相关学会合作出版Com-put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So-cio-Informatics等刊物。

  “计算社会科学”和“社会计算”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有:

  (1) 美国计算社会科学学会年会[24]。由美国计算社会科学学会 (CSSSA) 主办, 2011年举办首届会议, 每年在美国圣达菲市 (Santa Fe) 举办一次。

  (2) 计算社会科学国际年会 (IC2S2) [25]。2015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首届会议, 由欧美各高校轮流组织。

  从搜索结果来看, 目前尚无专门的“社会计算”国际会议, 但会名或主题中包括“社会计算”的国际会议很多, 影响较大的持续性国际会议有:

  (1) 国际社会计算与社会媒体大会 (SCSM) [26], 是国际人机交互大会 (HCI International) 的分论坛。原为“在线社区与社会计算大会” (OCSM) , 首次会议于2007年在北京举办, 每两年举办一次, 2014年起改为现名并每年举办。

  (2) 计算支持协同工作和社会计算大会 (CSCW) [27]。该会原名为“计算支持协同工作大会”, 由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主办, 自2013年第15届大会起正式在会名中加入“社会计算”, 至2017年已举办20届, 均在美国各地举办。参会人员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政府官员和智库人员等。

  图8“digital humanities”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图8“digital humanities”Web of Science查询结果的关键词时区共现图

  (3) 计算社会系统平行和分布处理会议 (ParSocial) [28]。由美国工程师协会 (IEEE) 主办, 2016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首届论坛, 其后每年举办一次, 2018年会议将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办。

  (2) “数字人文”、“人文计算”领域的学会和论坛

  “数字人文”/“人文计算”领域的学会有:

  (1) 数字人文组织联盟[29], 是一个全球性的数字人文研究与推广机构, 成员均为各国数字人文方面的协会、学会、研究机构和企业, 包括欧洲数字人文协会 (EADH) 、计算机与人文协会 (ACH) 、加拿大数字人文学会 (CSDH) 、澳大利亚数字人文协会 (AADH) 等。

  (2) 美国计算机与人文协会 (ACH) [30], 成立于1978年, 是美国人文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组织, 是“国际数字人文大会”的发起者之一, 出版《数字人文季刊》等多本开源期刊。

  (3) 欧洲数字人文协会 (EADH) [31], 原为文学与语言学计算协会 (ALLC) , 成员包括数字人文研发、开发和应用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 是“国际数字人文大会”的最早发起者。

  (4) 日本数字人文协会 (JADH) [32], 成立于2011年, 其宗旨是为日本数字人文学界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和国作合作的平台, 出版《日本数字人文协会会刊》等开源期刊。

  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会议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数字人文大会”[33], 此年会的前身是欧洲数字人文协会 (EADH) 的年会, 首次年会于1970年在英国剑桥召开。1988年欧洲数字人文协会 (EADH) 和美国计算与人文协会 (ACH) 达成协议, 共同举办此项会议并在欧洲和北美轮流举行。2005年随着数字人文联盟 (AD-HO) 的成立, 该会的主办机构改为ADHO, 并自2006年起此会议正式更名为“国际数字人文大会”。

  3.2 相关研究机构发展情况

  (1) “计算社会科学”与“社会计算”相关研究机构

  从网上搜索结果来看, 不少美国大学设立了“social computing”“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相关机构, 其他国家较少设立此类机构。

  这些机构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大学的“社会科学计算服务中心” (Social Sciences Computing Services, SSSC) , 主要是为学校社会科学院系的员工和学生提供计算机维修、网页维护和软件使用咨询等服务, 如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蒙哥马利学院等都设有此类机构, 类似于我国高校中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的角色, 显然并非研究机构。

  真正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应是将数据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 研究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科学问题, 如斯坦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计算社会科学中心”[34], 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网站、医疗系统、社交媒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 以分析人类活动和行为规律;另外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部设立了“计算社会科学研讨组”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 Workshop) [35], 主要是组织关于计算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讲座和讨论会。

  笔者通过bing.com搜索到的相关机构如表2所示 (标准是其名称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social computing、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 。

  从下页表2来看, 这些机构多是由社会科学或计算机院系设立。同时国外多使用“计算社会科学”来作为机构名称, 而“社会计算”往往只被视为一个研究方向, 较少直接出现在机构名称之中。

  (2) “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相关研究机构

  在欧美国家, 不少高校建立了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相关机构, 例如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相关院系设立空间与文本分析中心 (CESTA) 、数字人文焦点小组 (DHFG) 等多个研究机构[36];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文系设立数字人文中心[37], 其重点是利用数字技术改进人文教育, 其开发了多个数字教育项目, 并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从事人文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表2 国外设立的“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相关研究机构
表2 国外设立的“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相关研究机构

  在亚洲, 日本立命馆大学建立了“日本艺术与文化数字人文中心”[38], 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建立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原数位典藏研究发展中心) [39]。

  笔者搜索到了全球相关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

  表3 全球设立的“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相关研究机构
表3 全球设立的“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相关研究机构

  从表3可以看出, 这些机构多是由艺术人文类院系或图书馆设立。同时国外使用多使用“数字人文”作为机构名称, 使用“人文计算”的极少, 显示当前“数字人文”的接受程度远高于“人文计算”。

  4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等概念的内涵具有很大交集, 都是指计算机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的融合与应用, 丰富人文社科研究的对象、提升研究能力、改进研究方式、优化研究结果等, 形成新的学科范式。

  而四个概念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从学科范围上看, “计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计算”“数字人文”之间存在明显区别, 前两组概念主要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而后两组概念主要涵盖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对人及其精神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 从研究内容上看, “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更侧重于技术与方法, 而“人文计算”“数字人文”更侧重于数据与应用。其中对于“社会计算”, 国内外有所区别, 国内多研究计算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围绕社会计算技术来展开;而国外多研究网络环境中个体之间的连接与交互行为, 围绕社会网络来展开。

  (3) 从接受程度上看, 在“计算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概念之间, 国内外学界存在一定差异, 国外把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学科, 而把社会计算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法, 国内则往往将两者等同;在“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两个概念之间, 国内外基本一致, 都更倾向于采用“数字人文”来替代“人文计算”。

  因此, 我国学者在使用“计算社会科学”“社会计算”“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等概念时, 应当更仔细地辨别这些概念在学科范围、研究内容、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更好的与使用语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朱庆华, 彭希羡, 刘璇.基于共词分析的社会计算领域的研究主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 (12) :7-11.
  [2]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M]//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组.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黄楠森.人类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517.
  [4]王忠武.论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J].科学学研究, 1999 (3) :3-9.
  [5]张光忠.社会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5.
  [6] David Lazer, Alex Pentland, Lada Adamic, et al.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J]. Science, 2009 (2) :721-723.
  [7] 徐雅维.计算社会科学: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5-26 (4) .
  [8] 罗教讲.第二届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论坛综述[EB/OL].[2016-08-01].http://www.cssn.cn/shx/shx_xs dt/201608/t20160801_3145424.shtml.
  [9] Kling Rob. Social impacts of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76, 19 (1) :38-38.
  [10] Kling Rob. Social analyses of computing: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J]. ACM Computing Surveys, 1980, 12 (1) :61-110.
  [11] Mowshowitz Abbe. O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al issues in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1 (3) :146-155.
  [12] Schuler D. Social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4 (37) :28-29.
  [13] Dryer D C, Eisbach C, Ark W S. At what cost pervasive? A social computing view of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J]. IBM Syst J, 1999 (38) :652-676.
  [14]王飞跃, 曾大军, 毛文吉.社会计算的意义、发展与研究状况[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0, 1 (2) :3-15.
  [15]王飞跃.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04, 1 (4) :25-35.
  [16] Wang F-Y. Social computing:concepts, contents, and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 2004, 9 (2) :91-96.
  [17] D. Lazer, A. Pentland, L. Adamic, et al. Social science: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J]. Science, 2009, 323 (5915) :721-723.
  [18] Susan Schreibman, Ray Siemens, John Unsworth. 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M]. Oxford:Blackwell, 2004:3.
  [19] de Smedt, Koenraad. Some reflections on studies in humanities computing[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Computing, 2002 (17) :89-101.
  [20]高胜寒, 赵宇翔, 朱庆华.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16 (10) :9-17.
  [21]苏珊·霍基.人文计算的历史[J].文化研究, 2013 (4) :173-193.
  [22]柯平, 宫平.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 (11) :13-30.
  [23] https://computationalsocialscience.org.
  [24] https://computationalsocialscience.org/conferences/csssa2016/.
  [25] http://www.kellogg.northwestern.edu/news-events/conference/ic2s2/2016.aspx.
  [26] https://link.springer.com/conference/ocsc.
  [27] http://cscw.acm.org.
  [28] https://www.aconf.org/conf_69976.html.
  [29] http://www.adho.org/.
  [30] http://ach.org/about-ach/.
  [31] http://eadh.org/.
  [32] http://www.jadh.org/.
  [33] http://dh2016.adho.org/.
  [34] https://iriss.stanford.edu/css.
  [35] https://socialsciences.uchicago.edu/academics/workshops.
  [36] http://shc.stanford.edu/digital-humanities.
  [37] http://cdh.ucla.edu/digital-humanities.
  [38] https://www.arc.ritsumei.ac.jp/en/works_jadh.html.
  [39] http://www.digital.ntu.edu.tw.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原文出处:丁波涛.计算社会科学相关概念的比较与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8(06):60-6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