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长期以来,中医药学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1].这为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多种辨证方法的混乱运用,致使中医临床诊疗出现“以证套症,以病套证”的尴尬局面,都不利于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对外交流以及中医标准化的推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标准的整体水平,使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限制[2].
证候的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在继承以往辨证经验的基础上,约定病、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凸显“从症辨证”的原创思维,以病位与病性证素的获取与辨识为基础,遵循以象测脏、从症辨证的原则,以病位结合病性的内涵贯穿辨证始终,以规范化原则体现出证的基本特性,确定证的诊断标准[3].笔者主要分析了证素辨证学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有利影响,并提出抓住中医药标准化的契机发展证素辨证学的建议,以期能为促进证素辨证学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发挥作用。
1 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朱文锋等[4]提出证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证素是根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是辨证的基本单元。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本质概括;证素为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朱文峰等[5]根据证素的基本特征和临床实际,将证素分为53项左右。其中病位证素有20项,包括: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约33项,主要有:(外)风、寒、湿、(外)燥、火、暑、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风、动血、毒[6].病性证素反映疾病的病变本质,而病位证素反映了病变部位[7].由辨证基本内容组成的证难统计,临床各辨证要素也并非可以任意组合,因而需要有一些常用的规范证名,以适应临床辨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共收临床常见证800条。这些证名以脏、腑、体病位为主进行归类。
证素辨证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性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即“依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8]”.其中辨别证候是基础,辨识证素是关键,辨定证名是目的。证素辨证在临床使用中,对辨证要素的贡献度进行累积相加,所得的贡献度之和,作为该证素的积分。积分小于70分,认为该证素的诊断不成立,即说明临床基本无病理变化;积分介于70~100分之间,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1级,即说明存在轻度病理变化;积分介于100~150分之间,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2级,说明存在中度病理变化;积分大于150分,认为该证素的诊断属3级,说明存在严重病理变化[7].
2 中医药标准化及现有的中医药基础标准
中医药标准是指对中医药领域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制定的各类技术规定。中医药标准是为在中医药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实现最佳共同效益,以中医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各相关方公认的机构批准,以一定形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国际交流等领域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9].
中医药标准化是指综合运用“统一、简化、协调、最优化”的标准化原理,对中医药医疗、科研等各个环节、过程和对象,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管理,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成果推广与传播,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因素[10].随着传统医药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日益显现,中医药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其各种价值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中医药标准化的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实施了传统医药标准战略,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尤其是近年来日本、韩国加快推进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设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取得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并在标准制定中有“去中国化”的趋势,使中医药标准化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11].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的迫切需要[12].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中医药基础标准有:《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等中医药基础标准。
3 病证标准化、规范化是证素辨证的前提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是在原“中医数字辨证机”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进行修订、完善而成的“中医诊疗标准软件”,是中医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13].首次规范了中医病、证和治疗术语的概念,从而完成了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诊疗标准化、客观化工作的进程。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4].《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规范了证名。
临床上通用而又比较完整、规范的证候名称,一般是由病位与病性的53项具体内容相互组合而构成的,如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凡规范的证名,必有病性,一般应有病位。共收临床常见证800条。这些证名以脏、腑、体病位为主进行归类。证素辨证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诊断标准化、客观化的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性质,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在证素辨证的理论基础上,朱文锋教授的团队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定疾病、证候、治法等内容,研制成“WF-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该诊疗系统建立起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整体方案,使病、证、症结合,理、法、方、药俱备,全面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朱教授于2003年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准确提取证候辨证诊断的权值,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形成了完整的证素辨证体系[6].
证素辨证是基于国家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对中医药标准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4 证素辨证学对中医药标准化的影响
中医辨证方法较多,是学习中医入门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难以形成统一、规范体系的重要原因。中医也因此被很多人诟病为玄学。
中医要发展,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那么中医药标准化就不可回避。无论如何,一门医学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好的疗效。要取得好的疗效,必须要正确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这其中,准确辨证又是选方用药的前提,证素辨证学正是基于此而创立的。证素辨证所设计的以“病位”和“病性”为核心证素因子的全新辨证方法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5],也为中医诊断标准化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4.1证素辨证学的发展能够有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进程 证素辨证体系是通过全面收集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常见证候,并使之规范化和数量化,明确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大基本辨证要素。证素辨证思想体系是发展数字中医药的基础,数字中医药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精确性与通用性推动了中医的诊断技术和标准化研究进程。
4.2证素辨证系统是中医药标准化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证素辨证学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等进行梳理,运用现代标准化的形式,将其已有的理论成果系统、完整地保持下来,制订证素辨证标准,可以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形成最佳诊疗方案,能更好地促进证素辨证学推广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证素辨证的应用推广体现了中医药标准化的实践成果。
4.3证素辨证学的发展能提高中医诊断学的国际竞争力 辨证论治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检测的定量性参数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干扰,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此外,辨证论治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尚不统一或不规范,在法律诊断、劳动力鉴定等方面缺乏明确标准。这些因素使辨证论治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医疗的需要。证素辨证如果能够在临床得到验证和推广,必将使这个状况得到改观。
中医药标准化是在对中医药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用标准化规范形式呈现的技术规定,是中医药技术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标准化具有权威性、共识性、制度性,一旦发布,易被广泛传播和应用。通过中医药标准化推动证素辨证的广泛传播,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医诊断学的国际竞争力。
5 中医药标准化是证素辨证学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
5.1抓住机遇 标准化战略是我国科技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16].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证素辨证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建议抓住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机遇,在对前期所做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找准突破口,制定标准,实现以标准化推动证素辨证学现代化的目的。
5.2明确目的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实施推广,指导实践。中医药标准是用标准规范的形式将证素辨证的实践经验、成果等系统整理结果呈现出来。通过标准的实施使其成为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从而扩大证素辨证成果的推广和重复利用。因此,要努力探寻学科与标准之间的结合点,以需求为原则,注重可行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
5.3制定措施 汇集一批具有深厚的证素辨证学功底、熟悉中医药标准整体情况的专家进行研究讨论,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为证素辨证体系实现标准化发展,提出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制度、机制、技术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5.4培养人才 人才缺乏是制约证素辨证标准化工作的瓶颈问题。懂证素辨证学的不懂标准,懂标准的不懂中医药技术,两者兼备者甚少[17].在当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对各种学术造成“倒逼”机制的形势下,需要尽快地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计算机技术,又懂中医药标准化的专业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可初步开设证素辨证学及中医药标准化的相关课程,培养一批复合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5.5构建平台 建立并完善证素辨证体系及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证素辨证体系、中医药标准化在医、教、产、学、研等多类机构,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普及,最大限度地扩大证素辨证体系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加强国内证素辨证学相关的资料收集、分析,形成证素辨证体系积累、创新与传播的平台[18].
6 结 语
证素辨证体系是一种新的辨证体系,它不同于传统中医通过直观的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病情资料,然后按照中医理论结合实践经验作出病证的判断,加用“量”的客观指标和现代研究技术为中医辨证服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客观、规范、标准、科学。
总之,证素辨证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的结合,有利于辨证论治向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逐步实现中医诊断标准化进程[19].
证素辨证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来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经验来丰富和完善自己[20].证素辨证体系亦可以通过走向标准化的过程,来完善自己。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引领和支撑着证素辨证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原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7.
[2] 王志伟,赵丽娟,赵琼姝,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的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676-677.
[3] 吴承玉。研读《证素辨证学》,探析朱文锋老师的学术成就[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18-20.
[4]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
[5]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205.
[6]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90.
[7] 朱文锋。证素辨证钩玄[J].河南中医,2009,29(1):1-4.
[8] 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