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与当今的腹泻相对应. 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长期不当饮食,使与膳食有关的疾病随之增加,泄泻就是其中之一. 历代医家均重视饮食与起居的调护,现将泄泻食疗的源流梳理考证如下.
1 概述
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指出:"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1]此处的"溏泄"是关于泄泻内容的最早记载,而泄泻之名首现于宋·张杲《医说》. 泄泻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导致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黄帝内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2]其认为饮食因素是泄泻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饮食疗法是预防和治疗泄泻的有效方法.
2 泄泻食疗源流考
2.1 战国秦汉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即对泄泻食疗有了初步的认识. 《黄帝内经》一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 书中有关于泄泻食疗的记载,并且对泄泻病机也有着较全面的论述,为后世泄泻食疗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载有部分关于治疗泄泻的食物.其中将山药列为"补虚、除寒、长肌肉、久食耳目聪明"之上品. 山药"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胃气上逆呕吐、肺虚咳喘、肾虚带下、消渴等症. 本书中也有"大枣安中益脾"的记载,均是泄泻食疗的相关论述. 《伤寒杂病论》一书开创了泄泻辨证论治的先河,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泄泻的相关内容.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62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中生姜既是药物,也是食物,本方取其辛温之性,温中散寒以止泄泻.
2.2 魏 晋隋 唐 时 期 魏晋隋唐时期为泄泻食疗的形成阶段,许多医家对泄泻食疗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关于泄泻食疗药方的记载. 书中记载菜蔬类的小蒜能治疗上吐下泻的霍乱病,此单方取材简便,价廉实用. 《千金要方》的第 26 卷为食治篇,载药用食物 155 种,分果实、蔬菜、谷木、鸟兽 4 门,每药之下有性味、主治等内容,涉及食治、食养、食禁各方面[3]. 本书亦有大量泄泻食疗的记载,《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蔬菜第三中载:"干姜,味辛热无毒,主胸中满,咳逆上气,温中止漏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生者尤良."谷米第四中载:"青小豆,味甘咸温平涩无毒,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利小便,除吐逆,卒下腹胀满";"黄粱米,味甘平无毒,益气和中,止泻利";"陈廪米,味咸酸微寒无毒,除烦热,下气调胃,止泄利". 此上均是有关泄泻食疗的内容.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提出了新的食疗方法[4]. 这是中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着,共收集食物 241 种,本书涉及了泄泻患者的禁忌食物,如"甜瓜食多腹胀."尤其是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腹胀便溏之人,更应忌食.
2.3 宋 至 金 元 时 期 宋金元时期为泄泻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 160 首,可以治疗 28 种病症. 其中卷第九十六食治霍乱诸方和食治一切痢疾诸方以及卷第九十七食治脾胃气弱不下食和食治五劳七伤诸方具有大量关于治疗泄泻的食疗方. 食治五劳七伤诸方中载有:"治五劳七伤. 大肠泄痢.
暖腰肾. 缩小便. 药烧饼方."宋·王璆《百选方》中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50 g,南木香 25 g(纸裹炮). 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载有茯苓汤,专治湿泻:白术 50 g,茯苓(去皮)35 g.上细切,水煎 50 g,食前服.
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着的《饮膳正要》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着,该书记载的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其中有大量关于泄泻食疗的记载. 《饮膳正要》指出:"粟米味咸,微寒,无毒……陈者良,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青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中热,消渴,止泄痢,益气补中,轻身延年";"赤小豆,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脓血,去热肿,止泻痢,通小便";"茶梅治泄痢". 此外本书还记载:"鸡肉不可与兔肉同食,令人泄泻". 鸡肉属于温热之品,兔肉属凉性,二者同食,冷热杂进,很容易导致泄泻,是泄泻患者的饮食禁忌. 这些都对泄泻患者的饮食疗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 明 清 时 期 明清时期泄泻食疗的理论更加完善,有关食疗的着作其内容也更加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 1 892 种,其中有大量治疗泄泻亦食亦药的药物和药膳方[5]. 书中概括了山药的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可治疗脾胃虚弱、泄泻、体倦、食少、虚汗等病症. 在我国,古人很早就把山药当做蔬菜来食用了. 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可见脾虚泄泻可食大枣以治之. 此书还论述了泄泻酒疗方:"烧酒,消冷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嗝,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疗赤目肿痛."[6]《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常用药粥 62方. 有关治疗泄泻的"薏苡仁粥,除湿热,利肠胃";"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狗肉粥 ,温肾助阳 "等. 其中狗肉粥适用于脾肾不足所致泄泻.
明·王肯堂撰写的《证治准绳》录有固肠丸,功用补益涩肠止泻. 明·李中梓撰《士材三书》载有莲肉糕,由莲子肉、糯米、茯苓制成,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方内茯苓为补脾利湿药,与莲子肉、糯米同蒸糕食,则补脾益胃之功尤着. 《方氏脉症正宗》记载了健脾益胃散:莲子肉、芡实、扁豆、薏苡仁、山药、白术、茯苓、人参. 本方即四君子汤去甘草,投一系列补脾药物而成,方中药性平和,能健运脾胃,用于脾虚少食、腹泻等症. 清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益脾饼,用于治疗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 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 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总之明清医家对泄泻食疗的认识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更为丰富. 在近代,食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关泄泻的食疗也日趋成熟. 对于易发生泄泻以及已发生泄泻的患者,合理的选择一些食物或药食两用的药物并坚持长期服用,可收到防治泄泻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一 谋 ,萧佐桃. 马王堆医书考注 [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3.
[2]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2.
[3] 李致忠. 中国典籍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9-251.
[4] 刘晓航. 中医药膳与康复医学[J]. 现代康复,2008,5(11):20.
[5] 张 建. 《本 草 纲目 》中食疗文献的研究 [J]. 食 疗 苑 ,2006,3(5):23-24.
[6]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