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服务创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9 共4486字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界,近来最热的话题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条件下,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不仅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格局的突破,也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突破和创新。这一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不论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拓展升级,还是对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机制体制、管理模式和服务意识都具有创新意义。

  一、机制体制创新:从“断头路”到“立交桥”

  从 2013 年开始,在高等教育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声渐高。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教育优先发展,以后历次党代会,都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仍然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谈到职业教育时,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七大关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2014 年 2 月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体制方面创新的一点就是“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一机制和体制的创新,突破传统职业教育在专科“断头”“终结”的现状,把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使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加速转型和升级相适应,发挥高等教育的最大效益,释放更大的人口红利。

  以提供人才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与经济社会最原始、最本质的联系。高等教育是人才供给的“出口”,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形式上是直接对接的,出校门即入职场。但决定这种对接有效性的,是人才知识结构、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的适应程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是相对稳定的,欲与变化迅速的产业需求达到高度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复杂的过程。好在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参照基础,这一基础就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创新和积累,推动着社会生产不断地转型升级,进而对教育的人才供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和保证。从哲学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积累,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逻辑起点;从教育发展角度来说,经济社会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的进步和变化,对负责人才供给的教育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必须对这种要求作出回应,同时这种要求也成为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教学内容更新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升的逻辑起点。所以,在科技发展迅猛,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的今天,高等教育尤其是与社会生产近距离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回应社会的要求,不但是情理之中,而且势在必行。

  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为科技密集型产业所替代,进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政府致力于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经济社会的这一变化,带来了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推动和倒逼作为人才培养“总成车间”和人才供给终端的高等教育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和工程师。这一创新的具体体现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不是简单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而是高等教育更好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主动调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是高等教育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

  二、管理模式创新:从统一模式到多样化取向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常见的衡量标准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国际上认可的比例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同龄人口的15%,就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此标准,我国在 2002 年就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说,也是经济社会推动和需求的结果,但如何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产生的资源增量,导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切实需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社会对人才大量的、多样化的需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且不谈质量)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不等于在“多样化”上满足了社会的切实需求。原有的高校的办学模式在大众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在大众化过程中乘势而上的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复制原来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同质化严重,与经济社会的需求错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出台办法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里所说的“看得见的手”是指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具有多样性。模式单一、定位雷同的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自然对接,需要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分工、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以高等教育发育的多样化来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是对高等教育原有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2014 年 2 月 26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之处就在于突破原来职业教育在专科“断头”的现状,把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而完成这一延伸使命的,不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这里所说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就是指 1999 年以后升格为本科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一点,2014 年 3 月 22 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4 年会上演讲时,就明确指出:“中国现有 2 500 多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以后,将有 1 600~1 700 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调整的重点是,1999 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政府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明确服务方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加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教育资源增量的效益最大化,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一次深刻的变革。这种创新和变革,可以破解高等教育的结构之困,也可以破解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困。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实现了大众化,但因为其结构单一,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分类,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大同小异,以人才类型的同一性来应对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资源浪费严重。国内外发展的经验都表明,高等教育要多层次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梯队中要有面向学术和科研的研究型大学,更要有面向就业市场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要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它将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力量,以自己的存在,突破高等教育原有的结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1999 年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本科教育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这些院校来实现的。但这些院校也面临着发展之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本而来,它们原本应该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因为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只能惯性地复制精英教育阶段的办学、发展模式,但却因种种教育资源的限制,发展遇到瓶颈。有些觉悟较早的院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目标,但因为缺乏引领和制度性保障,进展缓慢。把这些院校引导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为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可以使这些院校精准定位,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当地的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量身打造,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人才,使这些院校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服务创新:从“面对面”到“点对点”

  如果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作是需求面,高等教育是人才的供给面,则未经分类的高等教育,就是用大致相同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大同小异的人才,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我们不妨把这种对应关系称为“面对面”.这种“面对面”的对应是模糊的、不准确的,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近几年,每到毕业季,媒体都在提“最难毕业季”“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大量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面向市场,服务意识不强,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就好像一个服装制造商,不管需求人群的高矮胖瘦,只出产一个型号、尺寸的衣服。

  生产的衣服很多,但人们却没有可体的衣服穿。所以,这种不看对象,只要数量的“面对面”式的供应方式必须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也是一种服务产品,通过培养的人才为经济社会不同的需求单元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既然面向市场,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变“千人一服”为“量体裁衣”,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高等教育多样化对应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效益最大化。

  在高等教育领域,市场的作用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毕业生的求职与企业的需求的对应,这只是市场最末端的表现。这只“看不见的手”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影响和决定学校的定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部门管分类,学校自己管定位,分类解决的是“面对面”的问题,定位解决的是“点对点”的问题。将被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大都设在地级市,这些院校的使命是立足区域和地方,面向行业和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我们所说的“点对点”是指学校为一个点,学校所在的区域、它服务面向的行业甚至企业为一个点,学校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一些已经先行一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尝试运用这种“三对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技术进行细化,甚至精确到统计出某一条生产线的某一个岗位需要多少项核心能力,需要多少项子能力,在此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模块,培养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如此精确的对接,培养出的人才当然是地方和企业最需要的。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由统一模式走向分类发展,并不是多样化的终结。真正的多样化,是要求高校创新服务模式和途径,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点对点”式的服务,使自己的科技服务和人才供给,成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和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其发展的保障和支撑。高等教育分类和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的是“面对面”的问题;“点对点”解决的是现代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各单元输送人才的具体方式。

  点面结合,才能达成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人材”的目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提下的机制体制、管理模式和服务创新,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保证和支撑,是高等教育改革突破性进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改革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自身完善和建设的需要。

相关标签:教育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