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跨界”概述
跨界,英译Crossover,起初是一个使三个系统具有兼容性的一个软件,但这个词眼在近几年中频繁出现在设计界中,已经成为当下国际时尚界潮流的字眼之一。所谓“跨界教育”就是指跨越对传统事务认知的界线,突破以往疆界与藩篱的教育议题与内涵。它的原意是指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现在代表着一种新锐的时尚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设计艺术中一个新兴的领域。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兴盛,设计类专业就业形势一片良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设计类专业,而近年来面对高职的新一轮洗牌,内涵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的创新性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被探索尝试。
二 跨界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1 多元化复合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关于美学、综合功能使用、价值和市场效应相关联的创造性学科。艺术设计专业有别于纯艺术专业,不仅需要相关人才为大家设计创造美,要求通过视觉语言将创意通过载体表现出来,且不仅需要具有简单的审美功能,更需要设计出的作品或产品迎合市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多元化复合能力人才,因而,教师本身就更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建立跨界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就是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和拓展非本专业艺术设计类别的价值作用,将它们融合在本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元化复合能力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的丰富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同时艺术设计的时效性还要求不断更新所在专业的已有知识和信息。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授中发现,虽然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看似是相互独立的设计方向,实际上在很多课程上却是息息相关,无法相互剥离。如广告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等所有的设计专业在一年级的基础课都要求学习设计构成,作为学习设计的基础方法论和设计思维养成的课程,其具有共性。而版面设计这门课程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课程,看似专为广告设计专业服务,却在任何一个设计方向中都能用到版式设计的技能,如服装样本册的设计,室内装饰招投标书的设计等等,这就要求不论教师所处哪个教研室,都需要多元化跨界掌握设计类技能及相关知识。除了同类学科、不同类学科之间的跨界,教师还应多进企业,实现校企的跨界,通过跨界掌握了解差异性,了解学生能力和企业诉求之间的差异性,调整完善大纲、人才培养方案。
2 国际化教育团队的合作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掌握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定期对国外高校及优秀设计企业进行考察学习非常必要,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化教学团队的组件,拓宽教师视野、强化教师本身的设计、执教能力。国际合作可以从初步的课程项目合作,到短期课程交流到师资互换等循序渐进。在前两年与美国彼特学院艺术系的合作中,由双方教师分别在各自国家主持教授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在课程中加入了“系部标志设计”的项目课题后,双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课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这种远程的校际国际交流也让我系教师感受到了接受异国文化、教育理念碰撞而带来的收获,并表示希望更进一步的跨界合作。而2013年哥本哈根举行的ECOWEEK时尚周活动,更是让赴赛教师感受到跨国合作带来的教育思维上的启迪和突破。教育领域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举措应持续不间断的实施,通过开展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水平,是实现教育多元化的有效措施。
三 跨界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1 跨界重构设计习惯的养成
艺术设计中有一门基础课程叫做设计构成,设计构成课程中分支平面构成中讲过一个方法叫做解构与重构。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重构,(Refactoring)就是在不改变软件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改善质量、性能,使其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事物的扩展性和维护性。跨界是设计思维嫁接的体现,但这种嫁接绝不仅仅是思维的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再造。而中国的设计专业学生往往被外国人用“FAKE”(抄袭)作为代号而嗤之以鼻,这个外号并非空穴来风,在授课过程中,很明显地能感受到学生的缺乏创意的干涩和无力,学生在拿到一个课题命题时,第一反应思维是打开“百度”“google”等搜索软件,去寻找已有案例或类似案例,最后呈现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熟悉感,究其根源发现这种熟悉感是来源于高度的雷同和抄袭。为了改变这一普遍的严重现象,笔者通过以下方法:1.实施项目式教学。每次课程的训练都是实时利用当下最新的话题设计而成项目命题,做到网上查不到,抄袭无案例,利用硬性方式强迫学生思考创新。2.头脑风暴跨界思考。通过开放式的思维探讨,利用每个同学的灵感碰撞完成人际思维的跨界交流。中国式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闭门造车,害怕分享,因为害怕被抄袭,被窃取果实,被超越。在课程教授中,团队任务更多地取代了传统的个人作业的递交形式,通过多人合作完成心理防线的跨界,通过合作完成除了设计能力以外的沟通、协调、表现等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设计练习前的头脑风暴被我纳入课程中计入一定课时的必不可少的项目,我通过多项命题的发布,由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题,并由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思考,在讨论过程中通常爆发出令他们惊喜的灵感,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结合自身擅长的部分也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热情,经过多次课程改革的尝试,这种结构与重构的跨界教育模式获得较好的成效。
2 创新性多维思路的锻炼
跨界是设计思维嫁接的体现,但这种嫁接绝不仅仅是思维的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再造。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创新创意是核心。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联系性、多向性、超前性、综合性等特征。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为了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本人尝试了多种思维方法的结合。一是头脑风暴法,打破课程中的常规作业完成方式——个人式,进行随机分组团队合作,并在课题布置后安排专门的课程进行头脑风暴,打破局限思维,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跨界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利用扩散思维诱发出各种创造性设想,通过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最大限度的扩大挑选余地。二是逆向思维法,通过分组竞争,作业互评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采用逆反思维站在对立面进行分析研究,沿着逆反思维创造出来的设计成果具有较高的独特性。三是通过借位发,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进行课程练习的复习、练习和讲授试验,丰富学生的思维维度,提高学生的设计热情。通过创意性多维思路的锻炼培养学生问题捕捉能力、概念扩展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概念表述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完成各知识要点、各学科之间的跨界设计。
3 无缝对接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审美层次低、创意性不够的特点,这就决定他们在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很难立刻成为设计师而是技能要求较高的操作或助理类岗位。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使命不是培养高级的知识型人才,而是成为从知识中获取社会化的权利和生存的智慧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又是技能教育,所以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赋予学生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整合,主要运用以下方法:1.建立导师项目团队,依托企业的项目资源,开展实战性项目式教学,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所对接。2.与无锡市设计协会等行业、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无缝对接的综合能力,方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跨界。
四 结语
“跨界教育”理念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结合实践表明,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不断吸纳新鲜文化,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砚. 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继续教育研究,2009
[2] 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3] 徐冰“.跨界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2卷第2期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