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涉及课堂,而且更多地要关注企业,特别是真实工作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搭建了育人的平台,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推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产教结合阵地,凝成合力,为企业和学校增加效益。 在校企合作方面,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以下简称赣榆中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的路径探索
赣榆中专秉承“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兴专业”校企合作理念,本着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一)“订单”培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实施“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订单班”按照合作企业定规模、定目标、定标准、定质量、定就业去向的“五定”要求实施“订单”培养。 “五定”内容具体为:一是围绕企业用人规模确定招生人数;二是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四是根据企业工作情境确定教学情境和课程评价标准,确保“订单班”学生的培养质量;五是招生时与学生、家长签定用工协议,确保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保证学生实习就业的质量。
(二)创新机制,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利用企业基础设施、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增强了实训基地专业化、企业化功能,为企业和专业服务。 实训基地对内为专业教学服务,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载体,为实现教学过程工作化提供条件保障,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无缝对接”,确保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习、课程实训、技能大赛训练等实践教学任务有效开展,体现“工学”结合。 对外向社会提供有偿生产服务,是校企产学研的平台,是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确保了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业务服务与市场有效接轨。
(三)双主体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引企入校兴办产业,一方面,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平台。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学校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可定期参与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指导,把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规范、新工艺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室里获得企业一线知识, 同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师带徒”的方式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指导学生技能训练。
(四)搭建大赛训练平台,形成“四合一”赛训形态
技能大赛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学校引企入校,校企双方可共同培养技能大赛选手, 从大赛选手的考核选拔、大赛的训练方案制订,到大赛训练的具体指导,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师傅担任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工作室进行训练,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的赛训形态。 选手通过工作室“真枪实战”的技能训练,技能水平、实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引企入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典型案例
赣榆中专 2011 年 1 月被财政部、人社部、教育部立项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 确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该专业拥有专业教师 13 人,兼职教师 6 人,“双师型”教师比例 84%;拥有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1 个,实训室 16 个,校外实训基地 12 个;是省级品牌专业、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培训基地。 优良的育人环境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以工程算量项目最为突出。 学校在技能大赛工程算量项目上所取得的成绩与校企合作企业———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司是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审计业务一级造价企业。 校企合作之初,该企业成为学校技能大赛工程算量项目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为大赛选手提供工程造价审计案例、 行业最新规范规则和计算技巧,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训练,增强了学生临场实战能力,为选手在大赛中摘金夺银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技能大赛为发端的良好合作为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留住大赛金牌选手,更好发挥金牌选手的技能优势,解决金牌选手就业的后顾之忧, 学校于 2011 年 9 月成立了“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赣榆中专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后,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依托江苏阳光豫信赣榆中专工作室企业用人机制,提供优厚待遇,聘请金牌选手为工作室成员。 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建筑技能大赛工程算量项目一等奖金牌选手杨广大进入企业以来,每年承担 3—4 亿元工程造价项目咨询审计工作,过硬的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业主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杨广大等工作室成员对技能大赛选手开展训练指导,董红霞、张超两位选手在 2011 年和 2013 年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分别摘取金牌。 其中张超同学毕业后又进入工作室。 他们通晓岗位操作流程,技能过硬,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很快成长为工作室业务骨干,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学校技能大赛训练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范例,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通过与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拓展专业设置,在已设立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基础上,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增设了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专业,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主的建筑工程专业群。 既巩固了传统优势专业, 又新增了行业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促进了专业发展。 利用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作室里,工程图纸堆积如山,这里既是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场所,又是学生半工半读的实践课堂,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为“半工半读,校企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创造了条件;企业的专业资源为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为教学方法改革创造了条件。 以言晓霞为首的工作室成员,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江苏阳光豫信赣榆中专工作室承揽的工程项目进行提炼、简化为学生学习项目,编写了《工程算量实训手册》校本教材,该教材融入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案例, 很好地指导了专业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借力企业,联合办学,合作育人,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订单班”的开设,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接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订单班”学生专业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明显好于普通班级,技能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达 100%,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很快胜任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受到企业好评。 校企合作,共同训练,为提升选手技能大赛成绩,造就高素质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了决定性的保障。
(三)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校企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过去,学校招聘专业教师名额和途径有限,专业师资队伍存在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通过引企入校,学校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了师资队伍活力, 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工作,承担对外业务,参与企业服务运营过程,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实践经验和教学业务水平。
(四)增强了学校经济效益
校企双方依托中专工作室,整合统筹校企资源,构筑面向社会、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平台,建立了融产、学、研、创(业)为一体的经济服务实体。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大幅提高建筑行业服务能力,成功开拓了赣榆建筑市场。 两年来,工作室实现营业收入近 600 万元,增强了学校经济效益,弥补了学校处于高速发展期中的办学经费不足,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五)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校与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推动了专业建设发展,取得了一批成果,完善了具有专业特色工学交替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全程参与、企业任务导向、工学交替一体、培养核心能力”的专业育人特色,构建了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完成了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改建、扩建了校内外实训室,增强了实训室功能,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生产和专业教学服务的需要。2012 年 5 月,该专业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8 月,该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013 年 12 月免检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