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1].痛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无生殖系统明显病变的,称为原发性痛经,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另一种是由明确疾病引起的,称为继发性痛经,其与原发性痛经有明显区别,可由生殖器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生殖器官疾病引起[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的疾病,在不同年龄段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其发生率为40%~90%[3-4],为影响女性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中医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原发性痛经通过中药辨证施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方舒经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佳。
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判定。寒凝血瘀型的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5]中的标准。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次症:①月经量少;②色黯夹瘀块;③畏寒肢冷,手足欠温;④面色晦暗;⑤便溏;⑥恶心、呕吐。舌暗、苔白,脉沉紧。中医辨证要求:主症必备,次症具备两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疾病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年龄18~3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子宫腺肌病、卵巢病变所致的继发性痛经者;②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1.2一般资料80例病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2.5±1.18)岁;平均病程(4.15±1.08)年。对照组平均年龄(23.5±1.88)岁;平均病程(4.02±1.07)年。两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如愿意控制生育者,则口服复方炔诺酮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31021921),每次2.5mg,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第5日开始用药,连续服用20日,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无避孕要求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00089),每次0.3g,每日2次,每周期连服5天,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
1.3.2治疗组予自拟方舒经饮治疗。处方:熟地黄3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肉桂3g,刘寄奴10g,三棱10g,莪术10g,延胡索15g,乌药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期间禁食生冷。7日为1个治疗周期,每周期经前1周服用。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相关标准判定临床疗效。治愈:疼痛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1.4.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量表,采用计分法评价中医寒凝血瘀型的改善情况。主要包括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冷汗淋漓、坐卧不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腰部酸痛等。
1.4.3随访情况疗程结束后,随访受试者1年,观察停药6个月及1年后的痛经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和8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2.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随访痛经证候积分情况组内停药6个月及1年后比较,治疗组痛经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痛经积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停药6个月及1年后比较,痛经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3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其病位在胞宫、冲任。关于本病病机,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瘀来腹痛候";而《傅青主女科》云:"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邪愈盛而正气日衰。"从而明确了寒、瘀是该病的两大致病因素。另外从临床实际看,原发性痛经的确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多见[7].
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寒凝胞宫,气血瘀滞"的病机,我们采用自拟舒经汤以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处方由妇科经典四物汤化裁而出。方中熟地黄甘、微温,作用于心、肝、肾,有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之功;当归甘、辛、温,作用于肝、心、脾,具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作用。两药相伍,既增强补血之力,又可调理冲任。白芍酸苦、微寒,作用于肝脾,可和营养血、柔肝止痛、泻肝木而安脾土;川芎辛温,活血行滞、温经止痛。柯琴曾谓:"经云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皆究于心,调血者求之于肝也。当归甘温和血、川芎辛温活血、芍药酸寒敛血,地黄甘平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经气安行经隧也。"上四药为本方主药。另外,寒邪客于冲任导致胞络瘀阻亦为本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素问·调经论》曰:"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故方中加用温阳之肉桂以驱寒凝、通血脉。又寒凝血脉、不通则痛,故加用刘寄奴、三棱、莪术三药以破血逐瘀止痛。又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方中延胡索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要药,乌药入脾肾经,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两药原可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全方祛寒邪、消脉瘀,使胞宫气血充盈、运行畅达,从而使冲任调达、月经正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有效成分阿魏酸,具有解痉镇痛作用;白芍主要成分白芍苷、白芍内酯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收缩和催产素诱发收缩均有抑制作用[8],同时芍药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能产生镇痛作用[9].温里药肉桂与白芍配伍,能增加芍药苷的血药含量,提高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10];而其与活血药当归配伍,也能增加当归主要效应成分阿魏酸的血药含量,提高其生物利用度[11].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和8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及随访痛经证候积分的维持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本观察结果提示,舒经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显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然而,本研究中仍存在着样本量偏小等问题,希望将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以证实疗效的确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