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临床常见分型有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痰热咳嗽、痰湿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近年来发现小儿气虚血瘀咳嗽也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证型。多由于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者,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致肺气亏虚,气虚血行不利成瘀,致久咳不止。气虚血瘀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机。本病若治疗不及时,迁延不愈,可影响小儿肺脏功能。而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有其独特的疗效。本研究运用黄芪当归汤加减治疗小儿气虚血瘀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儿科门诊患儿,共90例,中医辨证均为气虚血瘀咳嗽。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0岁,平均5.7岁;病程2~6个月,平均2.61个月。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13例,支气管炎32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0岁,平均5.6岁;病程2~7个月,平均2.97个月。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15例,支气管炎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拟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的标准:(1)大多初始起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时间8周以上;(3)干咳为唯一或主要症状;(4)否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5)听诊两肺无干湿性罗音;(6)胸部X线检查除外肺内明显病变,血常规在正常范围。
1.2.2中医气虚血瘀咳嗽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咳嗽病程较长,咳嗽有痰,神疲纳呆,面色少华,眼睑色青,舌质黯,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显于气关。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年龄3~10岁;(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2)患有心、脑、肾等系统严重疾病的患儿;(3)过敏性体质或对本方药物过敏者;(4)无法配合治疗的患儿。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小儿肺咳颗粒(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7416)口服,3~4岁每次3g,每日3次;5~10岁每次6g,每日3次。疗程为10d.
2.2 治疗组
给予黄芪当归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5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炒白术9g,党参9g,陈皮9g,甘草3g.随症加减:气虚重加黄精益气补虚;咳重痰多加杏仁、浙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食少纳呆加焦山楂、焦神曲和胃消食;夜咳明显者加桑白皮、地骨皮;潮热盗汗者加青蒿、鳖甲、浮小麦;痰中带血者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决明子;久咳而不愈者加五味子、诃子。
用法及用量:每天服1剂,水煎1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疗程为10d,待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2.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包括咳嗽、咯痰、精神、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各临床症状,记录相关的症状积分。积分按以下标准执行,3分:症状严重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分:症状时轻时重且间断出现,轻度影响日常生活;1分:症状轻微且偶尔出现,不影响日常生活;0分:无症状。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分析用Ra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5%>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70%>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2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证候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咳嗽是儿童常见症状之一,亦是中医儿科肺系病证。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也都有各自的认识。归纳起来,其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小儿肌肤柔嫩,藩篱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咳嗽以外感多见,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其次在脾、肾。中医认为,咳嗽的治疗首先应当辨别其病因[4].小儿气虚血瘀咳嗽,一般病程较长,属于西医慢性咳嗽的一种。而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有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目前针对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祛痰药物、H1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平喘抗炎药、促胃动力药、镇咳药物。以上药物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相对较大,且容易复发。而且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在临床上比较严重,进而导致耐药现象的发生。长时间应用以上类药物,还可对小儿的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影响各个系统的发育,故患儿及其家长大多不乐于接受。而采用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疗,副作用较小,而且疗效好,深受广大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对于小儿气虚血瘀咳嗽,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化痰止咳为原则,方取黄芪当归汤加减治疗该病。
主要用于咳嗽病程较长,咳嗽有痰,神疲纳呆,面色少华,眼睑色青,舌质黯,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显于气关者。黄芪当归汤方中黄芪、当归共为君药,其中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珍珠囊》云:"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积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止痛的作用。两药相合具有益气活血的作用,为君药。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珍珠囊》中记载:"除湿益气,补中补阳。"党参味甘而性平,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本草纲目拾遗》:"治肺虚,能益肺气。"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作用。三药相合具有补肺益气、化痰止咳之功效,三药共为臣药。白芍性微寒,味苦、酸、甘,具有敛阴养血润燥之功效,为佐药。生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以为使药。本方中诸药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相辅相合,共奏益气活血、化痰止咳之功,使肺气得补,瘀血得清,肺气宣肃正常,咳嗽自止,诸症自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抑制过敏和免疫反应、提高白细胞介素活性的综合作用[5];当归多糖可以激活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同时也可以激活补体系统,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对免疫系统起恢复调节的作用[6].白术有抗菌、调节免疫作用,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7];陈皮具有抗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8].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应用黄芪当归汤加减治疗小儿气虚血瘀咳嗽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和缓解临床证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方临床疗效确切,且能缩短病程,经济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4: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6.
[4]王传博,王婕琼,李泽庚,等。新安医家论治咳嗽管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2):2633.
[5]袁红霞,陈艳春。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