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脾胃病症,以较长时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拒食为特征。厌食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智力发展均有影响,家长及医界广泛重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自 2009 年 1 月对 32 例厌食症患儿采用健胃消食方给予中药内服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60 例病例均来自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1 月邹城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病人,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32 人,对照组 28 人。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主要症状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方法对确诊同意接受治疗的两组患儿建立临床观察表,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然后分别给药 14 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2.2 治疗方法治疗组:健胃消食方:太子参 9g、炒白术 9g、陈皮 9g、茯苓 15g、鸡内金 9g、甘松 6g、炒麦芽 9g、焦楂 9g、甘草 3g,随症加减。水煎,少量频服,每日一剂。对照组:山白消食合剂口服,2~3 岁,一次 3~4 mL,日三次;3~7 岁,一次 5mL,日三次;7~15 岁,一次 10 mL, 日三次。
2.3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食欲、面色、精神、大便性状等,测三大常规、肝肾功及药物不良反应。
2.4 疗效判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2.5 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 t 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治疗结果研究患儿治疗后根据评分及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进行评估,包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结果见表 1.【1】
3.2 治疗后两组平均增加体重治疗组和对照组体重( ±s)分别为 1.0312±0.52267和 0.1250±0.22048,治疗后两组平均增加体重 P<0.05,有显着性差异。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 14.25±5.174 和13.64±5.526,P>0.05,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积分分别为 6.00±3.698 和 19.64±4.075,P<0.05,有显着性差异。
3.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在改善食欲、面色、精神、体重、大便方面,P<0.05,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健胃消食方在改善患儿食欲、面色、精神、大便、体重方面优于山白消食合剂;在改善腹胀、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症状上,P>0.05,提示两组治疗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积分经 t 检验,P>0.05,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积分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秩和检验,P<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提示治疗组各项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4 结果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厌食多与锌、铜、铁、钙等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其机制与微量元素参与机体多种消化酶的合成有关[1].国内文献除分析了厌食患儿的宏观症状外,还对厌食患儿的胃肠功能状态、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胃动力学的改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厌食患儿胃肠蠕动缓慢[2],消化酶分泌减少,小肠吸收功能下降,体内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血清锌水平降低,免疫功能低下[3].因小儿脏腑较弱,形气件,穿刺的难度以及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来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置管途径。
参考文献
[1] Pettit J.Assessment of infa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art1.Detecting the most freguently occurring complications. Adr Neonatal care,2002, 2(6):304-315.
[2] Groii D, Davies B, MacDonalg J,Nelson S, Virani T, Evaluation of thepsychometric proper ties of the phiebitis and infiltration scales for theassess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 vascular access devices.J InfusNurs, 2010, 33(6): 385-390.
[3] 张 丽华 .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 [J]. 临床护理杂志 , 2009,8(6): 61-63.
[4] 陶 连琴 , 朱婧 , 谢微微 , 等 . 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 [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 2011, 26(2): 102-105.
[5] 谭学蓉 , 周玲 , 周昀霞 , 等 . PICC 在早产儿中应用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1, 18(9): 188-189.
[6] 丁 东坤 . 三种 PICC 置管途径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J]. 护理学杂志 , 2011,26(6): 44-45.
[7] 钟华荪 .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