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是儿童感受外邪引起的伴随发热等一系列症状的外感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正确,容易发展成为急症、重症。目前,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多采用内服中药或中成药的方法。然而,因为小儿对口服药物的抗拒,增加了喂食的难度。我们在 2012~2013 年间,采用自拟方中药洗浴的方法,对 70 例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 70 例,男 34 例,女 36 例,年龄 1~7 岁,体温37.5~39.5℃,病程 1~3 天;对照组 70 例,男 33 例,女 37 例,年龄1~7 岁,体温 37.5~38.5℃,病程 1~3 天。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清稀易咯,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洗浴方:苏叶、防风、荆芥各 15g,淡豆豉、板蓝根各 30g,葱白 2 根。上药加水 2000~2500ml,煎沸 5min即可,滤去药渣,倒入浴盆内,候水温降至约 40℃时,脱衣,置患儿于水中浸浴,频频用手抚摩患儿前胸、后背及腋窝、髂窝、足心等部位。约 10~15min,用浴巾擦干身体后静躺于室内无风处。视体温变化情况每日 2~3 次。
2.2 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合葛根汤加减。主药: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葛根、前胡、桂枝、葱白、淡豆豉。上药以水 400ml 煎沸后,文火煎至 100ml,趁热服用。避风寒,居室内静养。视体温变化情况每日 2~3 次。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 12~24h,体温恢复正常,症候消失;显效:治疗 24~48h,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候大部分消失;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 20 例,显效 48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痊愈 7 例,显效 50 例,无效 13 例,总有效率8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低,六淫之邪,疫疠之气,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如不尽快清除,引邪外出,内传壅遏于肺,则易发为高热,甚而进入气分、血分而成危症。
故临床上,宣泄邪气为治疗该病的首要方法。皮毛为肺所主,中药洗浴法能通过皮毛散泄寒邪,自拟方中,苏叶、荆芥、防风疏散风寒,淡豆豉、葱白即“葱豉汤”,功能为解表散寒,板蓝根清除热邪,通过趁热洗浴能达到驱散风寒、清热的效果。通常洗浴后 0.5~1h,即能收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中药外治,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极具实用性。小儿常因服药难而影响疗效,外治法可补其不足,经临床观察,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其作用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