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3 岁,2012 年 11 月 15 日初诊。2 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反复发作无定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休息后稍有好转,头部转动时头晕加重,时有头痛、双上肢麻木、偶有恶心、耳鸣、视物旋转,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当地医院予以针灸推拿治疗后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1 月前复发加重,头晕、头痛,视物旋转,双上肢麻木,恶心、呕吐,喉中痰多易咯,纳可,眠差,二便调。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 3 项偏高,血压 115/76mmHg,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查臂丛牵拉实验(-),旋颈实验(+)。头颅 MRI 未见明显异常,颈椎 X 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TCD 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慢。西医诊断为颈性眩晕。中医诊断为眩晕 , 痰湿中阻型。治以健脾除湿,化痰止晕。取“老十针”,即中脘、上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等 10 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 0.5min,留针 30min,每隔 10min 行针 1 次,隔天 1 次。
针刺 5 次后眩晕明显减轻。其后针刺“老十针”10 穴,三脘穴用平补平泻法,天枢、内关用泻法,气海、足三里用补法。辅以盒灸气海关元等任脉腧穴。针刺 8 次后,眩晕痊愈,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讨论: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多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湿痰饮内阻,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所致。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后腻,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治痰重在健脾,脾运正常则痰湿自消。“老十针”治疗脾胃病共取 7 穴 10 针,针刺“老十针”可健脾和胃,化痰除湿,益气升阳。“老十针”之中脘穴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是治疗六腑病症,尤其是脾胃病证的要穴。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来疏调中焦气机,在三焦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起着枢纽作用。具有健运脾胃、祛湿化痰作用。《行针指要歌》言:“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医学纲目》:“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由此可知,由痰饮引起的疾病皆可从中脘治之,如痰湿阻滞中焦,痰阻经络、清窍被蒙等。上脘穴位于胃上口,属胃络脾,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饮食水谷得以入胃。下脘当胃下口,为足太阳、任脉之会,能温通胃肠、益气降逆。上脘、中脘与下脘配合,具有调理胃肠气机以及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之功。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有健脾和胃、益气升阳、导痰行滞之功,可治疗痰湿水饮内停之证。气海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可培补元气、资益中气、疏调气机、温脾胃助运化。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别走三焦,三焦为水液代谢之通道,三焦气机通畅,水湿代谢亦能畅通无阻,取之具有调理三焦气机、通调水道的作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性善疏通,走而不守能疏导大肠浊滞,功善分离水谷及糟粕,疏导肠胃以助升清降浊。后期辅以灸法可温化痰湿,正如仲景之“治痰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诸穴合用,可健运脾胃、祛湿化痰,亦可调畅三焦气机、以助升清降浊。水湿痰饮得化,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正常,眩晕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