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又名红龙果,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多年生攀援性肉质植物,目前品种有白心果、红心果、黄心果。其中,红心火龙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内外一致的喜气红色,近年来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
火龙果定植后寿命可达 50 年以上,盛果期每 667 m2产量达300~500 kg以上,按目前市场价格20元/kg左右计算,效益十分可观,因此也深受种植户青睐。
海安现代农业园区从 2014 ~ 2015 年引进近万株红心火龙果进行试种,由于火龙果耐旱、耐高温,喜光,喜疏松透气的沙壤土,土壤 pH 值 6.5 ~ 7.5,不耐霜冻,可在 35℃条件下生长,低于 10℃会停止生长或产生冻害。因此,在海安地区采用连栋温室、水泥柱立杆式和高畦种植模式,以满足火龙果所需的栽培条件,但在温室栽培过程中有病虫害发生。
1 常见病害
1.1 软腐病
1.1.1 症状 软腐病在火龙果旺盛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 6 ~ 8 月。发病初期,植株上出现水浸状斑点,发病 2 ~ 3 d 后斑点会逐步扩大,颜色加深,整个植株发软,颜色成褐色,撕破表皮,有大量混浊液外溢并伴有恶臭产生。主要原因是栽培管理过程中没有调节好温湿度。夏季海安地区雨水较多,在大棚栽培管理过程中为较好地控制棚内温度,往往对大棚顶部和侧面进行通风,而这又给雨水进入棚内提供了机会。雨过天晴后,棚内温湿度急剧升高,极易发生此病。
1.1.2 防治方法 (1) 土壤消毒:用敌磺纳或五氯硝基苯 800 倍液浇灌消毒杀菌。(2) 通风降湿:夏季温室栽培时,棚内湿度过高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并结合强制通风的方式降低棚内温度。不可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进行补水,这样很容易造成细菌蔓延,可用水管点浇或用滴灌的方式给水,以降低棚内的湿度。(3) 修剪清理:病株要及时消除出棚外,并集中处理,去除后所用工具要及时消毒。火龙果是仙人掌类植物,植株机体内养分传导主要依靠中间髓部,当外部肉质部分腐烂时,植株对水分及养分吸收影响较小。因此,对于一些初生病株或较大植株部分腐烂的病株,可采用“刮骨疗伤”法去除已腐部分,并用农用链霉素封杀伤口。(4)定期采用1 000~15 00倍灭菌成,或3 000~4 000倍农用链霉素交替使用,每7~10 d防治1次,连续使用 2 ~ 3 次。
1.2 疮痂病
1.2.1 症状 疮痂病主要在火龙果老茎表面发病较多,幼嫩茎节发病较少。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色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点状较小,约0.2 ~ 0.4 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条形的病斑。病斑表面较光滑,不见菌孢,但严重时可伤害肉质茎,影响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与传导。病原经初步鉴定由细菌引起。
1.2.2 防治方法 (1)可采用1 000~1 500倍灭菌成,或3 000~4 000倍农用链霉素交替使用,每7~10 d防治 1 次,连续使用 2 ~ 3 次。(2)对较轻的病株可采取“刮骨疗伤”法;去除较严重的病株时,可培养新株接替老株,不影响去除后期产量。
2 常见虫害
2.1 介壳虫
2.1.1 为害规律 介壳虫属刺吸式口器害虫,其成、若虫以针状口器吸取火龙果肉质茎汁液。严重危害时,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势弱、发黄、果小等。虫体小,繁殖快,1 年可发生 4 ~ 6 代。
以幼蚧、成蚧藏匿在被害植物的主干基部或向阳面越冬,次年天气转暖后恢复活动、取食。在海安地区第1 代若虫盛期于 5 月上旬,每年 5 ~ 6 月、9 ~ 10 月虫口密度较大,是危害较重的时期。海安地区火龙果上的介壳虫属盾蚧类,此虫常被蜡质蚧壳覆盖,因圆形蚧壳很似“盾牌”而得名。
2.1.2 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棚内的枯枝杂草,防止虫体在其越冬寄宿。加强田间通风,疏剪生长过密枝条,以减少虫体的发生。定期施肥,增强树势及抗性。对修剪后的死株进行集中烧毁,彻底消灭虫源,以免传播。
(2) 适时喷药:在海安地区每年 5 月上旬气温稳定时有大量幼蚧孵化出来,以后每间隔 40 d 左右便有一次较为明显的幼蚧盛发高峰期。此时介壳虫的蚧壳和腊质层均未形成,虫体对药剂极为敏感,此时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好。可用国光必治 1 200 ~ 1 500倍乳油喷防,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渗透作用,对介壳虫有特效。
(3) 虫源控制:介壳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携带,因此购买时要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种苗。发现带虫害的种苗要及时处理,种植时可用刷子去除虫体,杜绝介壳虫的传播和扩散。
(4) 利用天敌:介壳虫有许多寄生性和捕食性的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类和捕食蓟马等,可通过合理用药保护或人工饲养释放天敌的方法,使天敌保持一定的数量或者种群,对介壳虫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2.2 斜纹夜蛾
2.2.1 为害规律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杂食暴食性害虫,国内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生为重。由于火龙果有肥厚多汁的枝体,因此幼虫可危害全株。
斜纹夜蛾在海安地区 1 年发生 5 ~ 6 代,其中以7 ~ 9 月间发生最严重。幼虫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均有。危害时造成火龙果的茎干缺口,小苗倒伏,开花时易造成花朵不开或凋落。它是一种喜温性又耐高温的害虫,各虫态发育适温为28 ~ 30℃。成、幼虫均喜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植株茂密处、土缝、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取食,成虫有趋光性。
2.2.2 防治方法
(1) 诱杀成虫。用糖醋、发酵物加毒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杀灭幼虫。
(2) 药剂防治:幼虫进入暴食期后,可用敌百虫1 000 倍或辛硫磷 1 000 倍交替使用,在傍晚或清晨喷施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郑伟,蔡永强,戴良英。火龙果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6):139-142.
[2] 黄龙。火龙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 2014,30(10):32-33.
[3] 王玉英。介壳虫的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9, 6(11):48-49.
[4] 李仁龙,俞灿浩。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无害化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3):155-156.
[5] 朱迎雁,李隽,董文汉。桑白盾蚧生活习性观察及其防治初探[J].云南农业,2013,(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