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 W. A. Campbell)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真菌,是 1947 年由美国学者 Campbell 首次发现并报道的一种重要的核盘菌生防真菌[1-9].较长一段时间人们并未对其引起足够重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杀菌剂抗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到它的利用价值[10-11].盾壳霉因专一性强、寄生时间长、对植物无伤害等特点[12-13],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防菌之一[14-18].
近年来,好多学者都在研究盾壳霉对植物的影响,发现盾壳霉对植物不具有致病性[9-20],关于盾壳霉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通过研究盾壳霉发酵物对 4 种植物萌发的影响,旨在搞清盾壳霉在防治植物菌核病的同时是否会对植物的萌发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盾壳霉菌株由山西农业大学化学保护实验室提供,使用盾壳霉菌株防治菌核病的植物分别是黄瓜(超优 1 号)、油菜(杂油 59 号)、莴苣(美国大速生菜)和向日葵(美葵王 1 号).
1.2 试验方法
1.2.1 盾壳霉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选取培养 30 d的盾壳霉(NM1)试管斜面,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
1.2.2 盾壳霉发酵培养料的制备 把拌好的麸皮和棉籽壳培养料装入三角瓶中,然后用玻璃棒在培养料中间钻一孔,以便菌丝更好地生长,三角瓶盖塞包纸,放入 121 ℃的自动灭菌锅灭菌,灭菌冷却后,用制好的盾壳霉孢子悬浮液接入三角瓶中,20 d后取出晾干粉碎,备用.
1.2.3 拌种试验 用麦麸、盾壳霉麦麸发酵物粉末对黄瓜(20 粒 / 皿)、油菜(50 粒 / 皿)、莴苣(40 粒 /皿)和向日葵(17 粒 / 皿)分别以 1∶20 的比例进行拌种,然后把它们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在条件适宜的培养箱中培养,并观察记录萌发率.黄瓜、莴苣和向日葵的萌发标准是胚根过种子之长,时间分别为8,2,7 d.油菜的萌发标准是胚根过种子纵轴长,时间为 2 d.
2 结果与分析
2.1 盾壳霉拌种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黄瓜 8 d 后的萌发率如图 1 所示.从图 1 可以看出,麦麸和盾壳霉麦麸发酵物对黄瓜的萌发都无促进作用.
2.2 盾壳霉拌种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油菜 2 d 后的萌发率如图 2 所示.由图 2 可知,盾壳霉麦麸发酵物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麦麸对种子的萌发无促进作用.
2.3 盾壳霉拌种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莴苣 2 d 后的萌发率如图 3 所示.由图 3 可知,盾壳霉麦麸发酵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很明显,而麦麸对种子的萌发无促进作用.
2.4 盾壳霉拌种对向日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向日葵 7 d 后的萌发率如图 4 所示.由图 4 可知,盾壳霉麦麸发酵物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麦麸对种子的萌发无促进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许多学者近年来研究发现,盾壳霉发酵物能促进一些植物的生长.本试验对盾壳霉研究发现,盾壳霉发酵物对植物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麦麸对黄瓜、油菜、莴苣、向日葵种子的萌发无促进作用;麦麸发酵物对油菜、莴苣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对黄瓜、向日葵种子萌发无促进作用.
具体是哪种物质在盾壳霉发酵物中对植物萌发起促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ampbell W A. A new species of Coniothyrium parasitic on sclerotia[J]. Mycologia,1947,39:190-195.
[2]张永杰,高俊明,韩巨才,等. 植病生防菌盾壳霉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1):18-21.
[3]胡燕梅,杨龙,李国庆. 重寄生真菌盾壳霉产生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J]. 中国生物防治,2010,26(2):167-173.
[4]李新凤,高俊明,马丽娜,等. 盾壳霉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酶动力学性质初步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3-5.
[5]李欣,高俊明,马丽娜. 盾壳霉产葡聚糖酶培养条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85-188.
[6]张宁洁,胡雅娣. 盾壳霉在贵州首次收集及研究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13,33(2):21-23.
[7]葛平华,马桂珍,付泓润,等. 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13(2):185-187.
[8]朱小惠,陈小龙.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生物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2010(5):1035-1039.
[9]张姝,韩巨才. 植病生防菌小盾壳霉的两种商品制剂[J]. 农药,2007,46(12):846-847.
[10]Delen N,Yildiz M. Fungicide resistance of some fungal pathogensisolated from greenhouses in Turkey [J]. Journal of Turkish Phy-topathology,1982,11(1/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