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是国家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此项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制定的大构想和战略决策.作为一名林业科技人员,肩负着国家的史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谋福祉.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结合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作一探讨.
1、做好退耕还林的宣传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此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林农及林业工作者.由于中国的农民视土地为野命根子冶,土地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把现有的耕地改为林地,其近几年内无法从土地上获得收益,林农或是山农肯定不认可.
一是要求林业工作人员从大局出发,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进行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是现实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是充分认识到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生态建设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退耕还林是当前我国以粮食换生态的重大举措,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三是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项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是妥善解决好改善生态环境与林农要增加收入的矛盾.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反之,就可能双损.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退耕还林工程成功的关键.
2、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为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实施,国家已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现有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等,确保林农的利益不受损.
一是必须把国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坚决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办事.国家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成败,每个环节的政策落实都不能出现偏差,政策落实不好,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失信于民.
二是农户退耕还林后,要及时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核发《林权证》,依照《森林法》进行管理,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协调,及时为退耕还林农户兑现粮款,确保足额、及时、准确发放粮款,维护和保障退耕还林农户利益.各地应将国家下达的年度退耕还林任务逐级落实到户,并分户建卡、签订合同.
由农户按规定的数量和进度进行造林和管理.造林后,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检查验收,填写《农户退耕还林手册》.农户凭《农户退耕还林手册》到当地粮管所领取粮食,到财政所领取补助现金.
退耕还林后,确需抚育间伐或采伐更新的,必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不得自行砍伐.
3、规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保证退耕还林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质量不过关,那么这项国家工程就等于前功尽弃.还林的成活率、保存率是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保证落实到位,才能确保退耕还林目标的顺利实现.质量是数量的基础,数量要体现合格的质量.在造林过程中,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国家《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当地造林质量考核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有效地保证工程造林质量.
一是严格把好设计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和检查验收;
二是坚持整地不合格不栽、苗木不达标不栽、挖坑不规格不栽、底墒不好不栽、责任不落实不栽;
三是做到规划设计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施工作业统一、检查验收统一.
4、加强对还林树木的管理
一是明确责任、任务,要高度重视并抓好这件务必有组织指挥、执行实施和完善的事项.要请工程技术人员及园艺、水土流失、土壤方面的专家等参加筹划,科学管理.
二是贯彻野三分造、七分管冶的营林原则,造林是开始,管护是关键,切实把林造好,强化抚育、间作等后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管护工作,培育后续森林资源.
三是选派专业科技人员传授新的造林技术,引导、帮教农民实施科学造林.
四是号召广大农民增强集体观念,科学管理好林木,爱护森林树木.
管理好自家牲畜,不能让牛羊破坏刚刚成活的幼树.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后期的管护工作十分艰巨和繁重,因此在抚育上要严把质量关、管护上要严把标准关,同时,从上至下层层建立管护责任人网络,落实抚育管护工作.
要组织培训科学管理技术,请专家讲解树苗科学技术常识,强调管理苗木的重要性,以避免造成国家投入资金及粮食的损失,切实把退耕还林工作做到实处,争取荒山变林木,国家投入有回报,农民实现增收.
5、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是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前提下,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既要看221页冤到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切实把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认真执行和兑现各项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推进.
6、参考文献:
[1]吕月良,施季森,张志才.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渊3冤院79-83.
[2]马其新.五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与体会[J].现代农业科技,2009渊6冤院284-285.
[3]杨万盈.汉江流域安康区退耕还林不同生物生产状况及水土保持情况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渊4冤院32-34.
[4]张孝存,杨存典.商洛市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和生态补偿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渊12冤院171-173,178.
[5]孟繁志.关于退耕还林战略的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2004渊2冤院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