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自然辩证法 》是恩格斯的一部 "完成中 "的作品,如何编排其内容结构是困扰这一著作编辑出版的重要问题。 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最高水平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也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考察《自然辩证法》的创作过程,可以客观地、系统地再现恩格斯创作《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意图和计划草案,从而能够为这一著作的内容编排提供文献学支撑。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创作过程,学界一般以《反杜林论》为界将之划分为两个阶段:1873 年 5 月到 1876 年 5 月为第一阶段,1878 年 7 月到 1883 年3 月为第二阶段。 但是,以下问题是不能回避的:(1)1873 年之前,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有自然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的创作是否有一个发生过程? (2)能否将《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截然分开? 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时间上的断裂? (3) 马克思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工作是否完全终止? 这一创作是否存在着虎头蛇尾的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完全地再现《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原貌和内容结构。
这里,我们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为依据,按照整体性原则(不能将《自然辩证法》文本与自然辩证法发展史、自然辩证法原理分开,不能将《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分开,不能将恩格斯思想和马克思思想分开, 不能将青年恩格斯和老年恩格斯分开,等等),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方法,将《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划分为思想萌发(约 1838-1850 年)、著作构思(约 1851-1873 年)、首次正式写作(约1873-1876 年)、《自然辩证法》姊妹篇《反杜林论 》的创作(1876-1878 年)、再次正式写作(约 1878-1883 年 )和整理手稿 (约 1883-1895 年 )等六个 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发现"和"确立"反映《自然辩证法》创作意图和计划草案的主导性文献,建议将之作为编排这一著作内容次序的文献学依据。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发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一登上理论舞台,就对"自然辩证法"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般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学的总称。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通过激烈而持久的论辩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马克思是以对"自然哲学"的兴趣开始其理论生涯的。 《博士论文》(1838 年-1841 年 4 月)是其代表。 就研究论域来看,它涉及的是自然哲学问题,讨论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 就论文准备材料来看,马克思不仅作了七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而且对黑格尔 《自然哲学》进行了提炼甚至是改造。 马克思的《自然哲学提纲》共有三个方案。 "第三方案"不仅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内容框架,而且已经具有了改造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初步意图。 就论文内容来看,德氏只是看到了原子的垂直运动,而伊氏看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不象通常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抄袭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而是把自发性观念引入原子的运动,而且针对德谟克利特的由机械法则统治着的无生气的自然世界,他又提出了一个有生命的、人类可以在其中起作用的自然世界". 这样,马克思不仅论及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而且看到了物质运动的内生性和自发性。
恩格斯是以对"环境社会学"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的关注开始其理论之旅的。 青年恩格斯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 (1)生态环境问题。 在《伍珀河谷来信》(1839 年 3 月)中,他指出,工人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而且大部分人从 6 岁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样,就剥夺了其全部精力和生活乐趣。 因此,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 年-1844 年)中,恩格斯提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2〕63. 在他看来,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前提。 (2)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功能问题。
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1844 年)等文献中,恩格斯就已深刻地揭示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科学革命引发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导致产业革命等问题,并且揭示出了阶级解放对于科技进步的意义。 显然,从解放的高度来看待自然问题和科技问题是青年恩格斯思想的显著特征。
在批判资本主义、 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进一步深化了其自然观和科技观。 其中,马克思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作为了未来理想。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2〕194或许,这一论述不仅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合流,而且突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是对作为"历史科学"的"自然辩证法"的期待。
尽管上述努力和思想都发生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发现剩余价值之前,但是,它们已经具有了自然辩证法思想"原点"的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的著作构思时期
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发现剩余价值的过程中,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科学上进行了 "脱毛", 而且开始构思"自然辩证法".
确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需要。 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确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提上日程。 1836年的细胞理论、1847 年的能量守恒定律,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此,他们将研究眼光也投向了自然科学。1851 年 1 月 29 日,恩格斯谈到自己在研究生理学。 1851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把一篇关于应用电气于农业的文章寄给了恩格斯。
1853 年 3 月 11 日, 恩格斯提到水力和蒸汽力的运用推动了棉花制造业的发展。 进而,在 1858 年 7 月14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恩格斯谈到自己正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请求马克思把答应给他的黑格尔《自然哲学》寄来,认为黑格尔如果"现在"要写一本《自然哲学》的话,那么各种事物会从四面八方向他飞来。 此外,恩格斯谈到了细胞理论的建立和意义、运动形式转化的发现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发现和意义等问题。 在运动形式转化上,不仅论及了能量转化的问题,而且涉及了物质运动、运动形式、运动形式转化等问题。 可见,1851 和 1858 年的信,表达了恩格斯通过总结和提升科学成就来确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初意图。
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的需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516. 在统一的历史科学中,自然辩证法关注的是自然史,但也不忽视人类史;历史唯物论关注的是人类史,但也不脱离自然史。 事实上,在创立唯物史观时, 科学的自然史研究几乎还是"空场". 随着达尔文进化论问世,出现了扭转这种情况的趋势和可能。 1859 年 12 月 12 日 (《物种起源》出版后不到 20 天),恩格斯就指出,"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 当然,人们不能不接受笨拙的英国方法"〔3〕503. 同样,马克思指出,达尔文的著作, 为他和恩格斯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从自然史研究角度来评价进化论的,1859 年的信明确将自然史研究看作是人类史研究的前提和补充。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的需要。 《资本论》之所以难产,就在于遇到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矛盾。 为此, 马克思在有意或无意中捡起了黑格尔。
1858 年 1 月 14 日,他指出,自己又把黑格尔 《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认为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很大的忙。 他表示,要把黑格尔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 1859 年 5 月 9日,马克思再次表达了重写"辩证法"的想法。 或许受此影响,恩格斯也开始回顾黑格尔。 1865 年 3 月29 日,他在致朗格的信中谈到:"黑格尔的数学知识极为渊博,以致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 据我所知,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的唯一的人,就是马克思。 您说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细节中有荒谬的东西,这我当然同意,但是他的真正的自然哲学是在《逻辑学》第二部分即《本质论》中,这是全部理论的真正核心。"〔4〕226-227这里,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和逻辑学联系起来考察。 可见,1865 年的信,表明了恩格斯从自然界中发现和证明辩证法合理性、普遍性、有效性的计划。
清算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良影响的需要。 在 1871 年的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仅披着科学外衣的各种唯心主义、复活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大行其道,而且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 机会主义也蔓延开来。 毕希纳(1824-1899) 就是庸 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 这些人从事的无神论的工作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在对待传统哲学上采取的独断主义态度和妄图把其自然理论应用于社会并用来改良社会主义的做法,是难以容忍的。 因此,当 1872 年底毕希纳的著作《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第二版发行时,恩格斯决定写一部批判毕希纳的著作。 这样,"《自然辩证法》最初也是作为《反毕希纳论》而构思的"〔5〕8. 《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文献就是名为《毕希纳》的片断(1873 年 2 月-5 月)。 其主要内容是:(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派别, 前者采用流动范畴,后者采用固定范畴。 前者证明,只有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的两极才能构成矛盾,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由此向前发展的。 后者是关于事物的科学,而不是关于运动的科学。 (2)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逻辑范畴不是预先存在的先验的东西。 事实上,"头脑中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即自然界和历史的各种运动形式的反映"〔6〕521.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都是客观的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主观的辩证法。 但是,黑格尔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因此,必须将之再颠倒过来。 (3)自然科学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家靠形而上学还能应付过去。 但是,随着科学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和局限就日益暴露出来了。 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十九世纪科学进步表明,自然科学正在向辩证思维复归。 (4)辩证思维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 无论是哲学史还是科学史都表明,"脱掉神秘主义外衣的辩证法成为自然科学绝对必需的东西, 因为自然科学已经离开这样的领域,在那里,固定不变的范畴,犹如逻辑的初等数学,足以供日常使用。 哲学因自然科学抛弃了它而对自然科学事后进行了报复。"〔6〕522认识社会现象更要如此。 可见,1873 年的《毕希纳》片段,对于确立《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具有 "基因 "的意义。
总之,从 1851 年到 1873 年,恩格斯已具有了创作《自然辩证法》的明确意图和计划。
四、《自然辩证法》的首次正式写作时期
恩格斯批判毕希纳的工作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开始了《自然辩证法》的创作。1873 年 5 月 30 日,是《自然辩证法》开始正式写作的日子。"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或许是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最早的称呼。 1873 年 5 月 30 日,在致马克思的信中(简称为《信》),恩格斯在谈到"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时指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 物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 处于运动之外,处于同其他物体的一切关系之外的物体,是谈不上的。 物体只有在运动之中才显示出它是什么。
因此,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 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 所以,对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 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4〕385同一天,恩格斯还写下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札记(简称为《札记》)。 《札记》指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又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关于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因此,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 "〔6〕578这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运动观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述: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质的认识(科学分类)。 进而,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及其形式作为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对象。 这是《信》和《札记》的第一部分内容。
其第二部分都论述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划分和转化的问题,将自然运动划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形式,并简略地分析了它们之间转化和过渡的可能性。 此外,《信》谈到了用化学方式人工合成生命物质的问题。 《札记》论及了转化的"条件性". 在总体上,这两篇文献提出了"物质运动"和"运动形式"等重要范畴。 《反杜林论》关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论述、《自然辩证法》中的题为《运动的基本方式》(1880 年)的论文,都是上述思想的扩展。 这样,《信》和《札记》就共同确立了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对象和领域,搭起了从自然观到科学观过渡的桥梁。 马克思读了《信》后,表示"非常高兴";他将之向化学家肖莱马展示后,肖氏基本上完全同意恩格斯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 在投入反对杜林的斗争之前,恩格斯还完成了《导言》(1875 年 11 月-1876 年上半年)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1876 年5 月-6 月)两篇论文。 《导言》分为两个部分。 后半部分,主要考察了自然演化问题。 除了已论及到的物质运动形式外,谈到了天体运动、地质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运动形式。 这样,就描述出了一个物质运动的辩证图景。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提出了"两个提升"的思想。 这样,在较为完整展示自然观的轮廓的同时,进一步揭示出了从自然史向人类史的过渡,最后回归到了《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初衷和政治宗旨。 前半部分,主要考察了从机械自然观向辩证自然观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 通过考察康德星云假说以来的科学进步,恩格斯指出:"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做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 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6〕475这样,就明确了"新自然观"的重要地位。 《劳动》一文考察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架起了从自然史向人类史过渡的桥梁。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论述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提出了"报复说".
这样,就开启了生态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同时,恩格斯将劳动和自然界共同看作是财富的源泉,批评了作为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了变革生产方式对于实现社会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见,《自然辩证法》不仅要开启科学技术社会学的方向, 而且将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联系了起来。
此外,恩格斯还作了 90 余篇札记,《自然辩证法》中的 85%以上的札记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这样,到写作《反杜林论》之前,《自然辩证法》的文本就形成了一个从提纲(《信》和《毕希纳》)到材料(90 余篇札记)再到论文(2 篇论文)的较为完整的过程和系列。
五、作为《自然辩证法》姊妹篇的《反杜林论》的创作时期
由于杜林(1833-1921)的思想在德国党内引起了思想混乱,应李卜克内西的邀请,恩格斯写作了《反杜林论》一书。 在 1876 年 5 月至 1878 年 7 月之间,恩格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撰写该书上。 通过这一工作,不仅将《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思想第一次公之于众,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反杜林论》是《自然辩证法》的正式展示。 由于杜林以"博学"而著称,甚至在 1865 年还出版过一部名为《自然辩证法》的著作,因此,在批判杜林自然观时,《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派上了用场。 对此,1876 年 5 月 28 日,恩格斯谈到:"我重温古代史和研究自然科学,对我批判杜林大有益处,并在许多方面有助于我的工作。 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我觉得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熟悉得多了,尽管在这方面还要十分谨慎,但行动起来毕竟已经有点自由和把握了。 连这部著作 (指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引者注)的最终面貌也已经开始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部著作在我的头脑中已初具轮廓,在海滨闲逛对此有不小的帮助,在这里我可以反复思考各个细节。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不时中断按计划进行的研究工作, 并深入思考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是绝对必要的。 "〔4〕416这种情况在《反杜林论》的"哲学编"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 更为重要的是,《反杜林论》对《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加工、论证、发挥和深化,并使之更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论战性和通俗性。 例如,《反杜林论》提出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思维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等思想,在《自然辩证法》中大体上已形成。 此外,《反杜林论》关于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的论述,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有所触及。 因此,1884 年 4 月 11 日, 恩格斯指出,"尽管同不足道的对手进行论战不可避免具有枯燥的性质, 但是我们百科全书式地概述了我们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历史问题上的观点,还是起了作用"〔7〕139.这里的"自然科学"其实就是"自然辩证法". 可见,《反杜林论》使《自然辩证法》的思想首次公之于众。
在此期间,恩格斯还撰写了《<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1878 年 5 月或 6 月初,简称为《旧序》)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1878 年 1 月,简称为《神灵》)两篇重要论文,并于 1886 年之后将之亲自编入《自然辩证法》手稿目录中。 《旧序》本来是作为《反杜林论》的序言写作的,恩格斯后来写作了一篇简略的序言来代替之,因此,编辑将之命名为《<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 "旧序"是相对于新序而言的,"辩证法" 指认的是其内容。 就其思想来看,《旧序》 主要涉及了理论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思维的途径等问题,还论述了理论思维对于民族崛起的价值、理论思维和思维科学的历史性等问题。 针对降神术等神秘主义的危害,《神灵》一文着重从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危害入手,揭示出了掌握辩证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恩格斯指出,单靠经验主义对付不了唯灵论, 蔑视辩证法必然会走向神秘主义,最终会受到辩证法的惩罚。 因此,这两篇文献不仅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而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总之,《反杜林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姊妹篇。随着反对杜林的斗争暂告一段落,完成《自然辩证法》又提上了恩格斯的工作日程。 早在 1877 年 7 月25 日,在致维德的信中,恩格斯就已急切地表达了集中全副精力去写一部篇幅巨大的独立著作的愿望。
六、《自然辩证法》的再次正式写作时期
从《反杜林论》写作结束到马克思逝世,是《自然辩证法》的再度创作阶段。 五年中,根据前一阶段的理论斗争经验和文本写作经验,恩格斯编制了两个《自然辩证法》计划草案。大约在 1878 年 8 月下半月至 9 月, 恩格斯拟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草案(《1878 年的计划》,或《总计划草案》)。 这个草案包括 11 条的内容,其中第 5条又包括 5 款的内容。 从其思想来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内容:(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这部分包括前 3 条的内容,第 1 条"历史导论"表明,形而上学观点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已经站不住脚了。 第2 条通过 回顾黑格尔以来的德国理论发展进程表明,回到辩证法是不自觉的,因而是充满矛盾的和缓慢的。 第 3 条规定了辩证法的对象(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总结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科学分类。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发展。包括第 4、5 条。第 4 条主要是通过总结圣西门(孔德)和黑格尔的科学分类学说,要阐明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门科学的联系。 第 5 条主要是概述数学、天体力学和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特殊矛盾(研究对象)和辩证内容。 (3)认识自然的辩证法。 包括第 6、7、8 三条,涉及认识的界限、机械论和原生粒的灵魂等问题。 这部分似乎要通过批判上述错误思想来阐明认识自然的辩证法。 (4)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包括 9、10、11 三条,涉及科学和讲授、细胞国家、达尔文主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说等内容。 在最后一条中,提及了"人通过劳动而分化出来"和"经济学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内容〔6〕458. 这样,《自然辩证法》的轮廓就显得更为全面和系统。大约在 1880 年, 恩格斯又编制了一个计划草案(《1880 年的计划》,或《局部计划草案》)。 这个计划包括 7 条内容和 4 条补充。7 条内容包括"一般运动"、"吸引和排斥。 运动的传递"、"能量守恒[定律]在这里的应用。 排斥+吸引。 ---排斥的进入=能量"、"重力---天体---地球上的力学"、"物理学热。 电"、"化学"和"概要". 4 条补充包括"(a)在第 4前面:数学。无限长的直线。+和-相等"、"(b)在天文学中:由潮汐产生功"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 恩格斯完成了 《辩证法》(1879年)、《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 康德和汤姆生---泰特》(均写于 1880-1881 年)、《热》(1881 年-1882 年)、《电》(1882 年)等六篇论文以及少量的札记和片断。1882 年 11 月 23 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8〕115. 这里,恩格斯明确地将自己创作的著作称为"自然辩证法".
七、《自然辩证法》的手稿整理时期
马克思逝世(1883 年 3 月 14 日)之后,恩格斯又为《自然辩证法》新增了三个片段,并对所有手稿进行了分类整理。在这段时间内,除了再版《反杜林论》之外,恩格斯还创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 年)等重要著作。 这些著作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期间,恩格斯为《自然辩证法》又新增加了《<费尔巴哈>的删略部分》(1886 年)等札记和片段。在此基础上,大约 1886 年以及之后,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所有手稿进行了分类整理,将之分为四束,给每一束手稿加上了标题,并给他所编的第二束和第三束材料写作了目录。 详情如下〔6〕773-774:[第一束]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第二束]自然研究和辩证法1.札记:(a)关于现实世界中数学上的无限之原型。 (b)关于"机械的"自然观。 (c)关于耐格里所说的没有能力认识无限。
2.《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
3.自然研究和神灵世界。
4.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5.运动的基本形式。
6.《费尔巴哈》的删略部分。
[第三束]自然辩证法1.运动的基本形式。
2.运动的两种量度。
3.电和磁。
4.自然研究和神灵世界。
5.旧导言。
6.潮汐摩擦。
[第四束]数学和自然科学。 各种札记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尽管恩格斯没有为第一束手稿编写目录,但是,将创作《自然辩证法》的最初两篇手稿《毕希纳》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放在了第一束手稿的最前面,此外,还有 125 篇札记和片段。 这样,就客观地反映出了创作《自然辩证法》的初衷和过程,对整个内容整理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恩格斯原计划第二束手稿包括 6 篇篇幅较长的手稿,后来,在进行调整时,将《自然研究和神灵世界》、《运动的基本形式》移到了第三束中。
在现行编辑的《自然辩证法》版本中,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独立出来,作为《自然辩证法》的最后一部分。 这样,第二束手稿只剩下三个部分,但是,其主题更为明确,内容更为连贯。 第三,恩格斯编入第三束的手稿基本上都是已完成的论文,具有"完成文本"的意义,并亲自将之命名为"自然辩证法". 第四,恩格斯将《1878 年的计划》和《1880年的计划》编入了第四束手稿中,此外,还包括 40篇札记和片段。 其中,把《1878 年的计划》放在了最后。显然,这种处理表明,恩格斯将《1878 年的计划》看作是对"1873 年 5 月 30 日的信"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札记的回应和总结。
总之,从 1883 年马克思逝世到 1895 年恩格斯逝世,《自然辩证法》创作工作事实上仍在进行中。
八、结 语
从考察《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史可以看出,尽管《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完成中"的文本,但是 ,也包括一些"完成的文本". 这些"完成的文本"尤其是反映其创作意图和结构安排的文本,既是研究《自然辩证法》思想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编排《自然辩证法》体系结构的主要依据,因此,应该成为文本编辑和思想研究的"主导性的文本". 但是,在代表着目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最高水平的 MEGA2中,《自然辩证法》的全部手稿是参照《1878 年的计划》编排的。 这样,就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将《1878 年的计划》作为分篇的唯一依据是否充分? 尽管该计划具有"总计划草案"的性质,但是,作为《自然辩证法》重要内容而被反复论及的"物质运动"、"运动形式"、"运动形式转化" 等重要论题没有出现在该计划中。 同时,该计划也没有涉及《运动的基本形式》、《热》、《电》等《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论文。 只是在物理学条款中讲到了"分子运动的相互转化"而已。 或许是为了弥补上述欠缺,恩格斯才写作了 《1880 年的计划》(《局部计划草案》)。 局部计划不仅是《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一重要论文的写作计划, 发挥了总计划的第 5 条中的前 4款的内容,而且突出了"运动一般"的问题。 因此,在《自然辩证法》内容的编排上,必须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要突出"物质运动"、"运动形式"和"运动形式转化"等方面的内容。 过去一些版本是以恩格斯的两个计划草案为依据进行主题次序编排的新版本应该继承老版本的这一传统。
第二,把《四束手稿目录》编在全部正文之后,而没有在分篇的时候考虑其思想立意和结构安排,是否适宜? 总体来看,《四束手稿目录》代表着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体系结构的最后看法,是恩格斯编辑这一著作的"遗言",因此,在按照内容主题编辑和出版《自然辩证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恩格斯按照《四束手稿目录》来处理文献的情况。 例如,恩格斯编入第三束的手稿基本上都是已完成的论文,大体上属于 "完成的文本", 并且亲自将之命名为"自然辩证法"(Dialektik der Natur,Dialectics of Na-ture),因此,在编辑和出版《自然辩证法》时,无论是在章节标题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应如实反映第三束"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结构。 当然,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辩证法". 由于光远等人译编的《自然辩证法》1984 年中文版将《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作为全书第四章的标题,较为如实地反应了恩格斯的思想意图和《四束手稿目录》的安排。 新版本应该吸收这一成果。
第三,到底以哪些文本作为《自然辩证法》分篇的文献依据? 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自然辩证法》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恩格斯留下的笔记表明了这部著作若完成后的结构。"〔9〕111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创作史的简略考察, 我们认为,《恩格斯致马克思(1858 年 7 月 14 日 )》、《毕希纳 》(1873 年 2 月-5月)、《恩格斯致马克思(1873 年 5 月 30 日)》、《自然科学的辩证法》(1873 年 5 月 30 日)、《1878 年的计划》、《1880 年的计划》和《四束手稿目录》(1886 年以及以后),是编排《自然辩证法》内容次序和体系结构的主要的文献学依据(当然,其他完成的论文也具有这样的价值)。 因此,必须将上述文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它们列入作为《自然辩证法》分篇中的第一部分"计划草案"中(当然,书信可以作为附录。 至少,应该将《1878 年的计划》、《1880 年的计划》和《四束手稿目录》三者并列),通过互文式的研究,来客观地系统地安排《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次序。 这样,有助于从总体上展示《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以上是我们在考察《自然辩证法》创作史之后,对《自然辩证法》内容编排提出的一些初步看法。 当然, 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理论研究,来充实和完善我们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 [美]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M]. 昆明 :云南 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