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经长期准备而未竟的一部杰作,其创作过程跨越十多年。而之所以未竟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写《反杜林论》,作者曾两年搁下了该书的写作;另一方面是后来为了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完全中断了写作。直至逝世前不久,他才着手整理这部着作的手稿。虽然未能实现宏大写作计划,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已在书中闪耀。唯其如此,此书更显得弥足珍贵。
整体来看,《自然辩证法》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总共181个部分组成。分析它的写作原因、理论特点和当代意义,有利于深化对全书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原因
首先,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能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物种进化学说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自然观念的变迁。但尽管如此,在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形而上学思想的遗迹,持有这些思想的一些人竟是当时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为了批判形而上学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前沿进展的长期积累基础上,以高度的历史感,承担了这个重要使命。
其次,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需要。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致力于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层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时候,在自然观中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如同《资本论》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辩证分析自然,不仅可以进一步为唯物主义奠定坚实的自然观基石,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共同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结晶。
第三,指导现实工人运动的需要。在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年代里,巴黎公社革命鼓舞了各国工人运动,大批工人政党诞生,形势发展喜人。但与此同时,不断有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侵入到工人运动中来,瓦解和分裂工人政党及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十分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化、条理化,划清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界限,促进已经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上正轨。
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恩格斯经过长期的准备,以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来完成历史使命,指导现实工作。虽然业未能竟,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仍然是恩格斯的“更重要的着作”。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特点
坚持和发展唯物论。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中产生的,但无论是西方古代的“地、火、水、风”还是中国古代的“道、气”都具有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特征,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甚至因缺乏辩证思维,可能走向机械唯物主义乃至庸俗唯物主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辩证法在唯心主义阵营却得到了发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由此,《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在发展变化中具有的规律,而不是被人强加或从外界注入的,坚持了唯物主义。同时,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突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必然一致,但这种一致不是机械地相同,而是科学地统一,将唯物主义思想推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强调和突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创作的一个动机就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种种不够科学的思想方法,用抽象的理论思维指导发展。在此基础上,这种方法论从自然扩展到社会和思维领域,因为这三者都具有共同的辩证法规律。辩证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在肯定事物的同时也看到其否定的方面,反对被动符合,倡导能动运用,和各种机械论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在指出矛盾斗争无所不在的同时承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量变的同时肯定质变,没有陷入各种相对论和诡辩论的泥潭,成为分析事物的科学思想方法。
倡导和践行实践论。《自然辩证法》高度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辩证法的重要规律和范畴是从各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甚至人本身从自然生物发展为智慧生物,也是劳动实践的结果。此外,自然辩证法来源于实践也运用于实践,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范畴不仅在种种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而辩证法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运用和体现于实践中的活生生的规律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当代意义
在理论层面,《自然辩证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着作,高度重视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这不仅是因为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深入看待事物,合理分析事物,也是因为理论可以转化为各种丰富具体的实践,而且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的开展更有效益和成果。书中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至今被广泛引用,对于破除以种种借口降低理论思维和理论人才地位的思想具有鲜明校正作用。
在现实层面,《自然辩证法》中倡导的思想方法对于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转型”是社会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根本性变化过程,哲学层面的各种事物异质杂陈、充满矛盾斗争和自身不完备等转型规律特征将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特征正是如此。因而,辨证看待转型期间的各种矛盾,回答时代问题,提出具有理论高度和概括力的思想策略成为一大工作难点。
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些问题置于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提出解决时代问题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国近现代史和当代改革开放史来看,走向现代化国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走中国特色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如果离开了现代化总体方向,就和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潮流的历史趋势不相符合,任何反现代化的做法都是逆潮流而动的。而走中国特色道路,要求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正反事例就表明了这一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经验总结和当代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而,在当前,深入吸收马克思主义哲人的智慧,科学分析和把握社会现实,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指导建设实践,不仅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科学统一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终极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