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皮尔士科学观的精髓及其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3 共7706字
论文摘要

  一、皮尔士之科学的概念

  皮尔士一直坚持:无论做何种研究首先要厘清概念.一个清晰的概念囊括了人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全部理解.因此要了解皮尔士的科学观,我们首先要从科学的概念入手,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英国诗人和评论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 年)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知识";法国着名哲学家、"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认为科学是"确定和明白的知识"(Cottingham,1985).这两种观点代表了当时以及现代很多人对科学的看法.《辞海》2010 年版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010,1026).概括而言,也就是说《辞海》是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知识体系".由此可见,《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与塞缪尔、笛卡尔的定义并不存在本质差别.因为无论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确定明白的知识",二者都是将"科学"定义为一种静态的、无生命的事物.对此皮尔士是持不同意见的.他认为科学不是用"系统知识"就可以概括的;科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集体的合作,是"为了真理自身的目的而投身于探索真理的男女团体的全部活动"(Cornelis, 2001:32).同时皮尔士还补充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真理,而在于它不懈的追求真理的奋斗过程.它不是一个事实的整体,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Cornelis, 2001:32).由此可见,在皮尔士看来,科学不是"静态的系统知识",而是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集体的行为;科学是进行中的,而非是完成了的知识.皮尔士非常推崇法国化学家安东尼·拉瓦锡(Antonine Lavoisier)将蒸馏杯当作思想工具的做法,认为他把头脑带进了实验室.在皮尔士看来,科学是一种实践,是对真实事物的操作,而不是空洞的词汇和幻想的组合.从皮尔士对科学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凝练出其科学观的三大要素:一是皮尔士将科学定义为一种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科学探究的活动;二是这个活动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具有"群体性";三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探究者应该秉持纯粹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这三点可以说是皮尔士科学观的精髓.

  二、科学探究的推动力及目的

  皮尔士既然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探究活动,那么这个活动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皮尔士是通过批驳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来拓展自己的论述的.笛卡尔认为,科学应该建立在牢不可破、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既然哲学是其它科学学科的基础,那么它必须是一种"确然性"知识.笛卡尔设想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将自己历来信以为真的东西清理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从而为其它科学提供一个可靠的"阿基米德点".笛卡尔寻求的是知识的"确然性"的"最纯洁的开端",是一个确定的、毋庸置疑的基础.皮尔士驳斥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认为寻找一个牢固的、坚不可破的基础并不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借助普遍怀疑,将人类既有的知识体系重新过滤,以找到能够经受得住任何形式怀疑的观念,这种做法并不科学,这种怀疑也不是一种"真怀疑"(realdoubt/genuine doubt),只能算是一种"虚假的怀疑"(artificial doubt).皮尔士认为由"虚假怀疑"激发的研究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与笛卡尔相反,皮尔士坚持科学探究应该从普遍信念开始.科学研究离不开我们实际所处的环境以及由此积累的实践经验.在这个环境里,经验告诉我们有一些观念至少目前来看是值得信任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它们持怀疑态度.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们坚信的这些信念是错误的,否则科学探究不应该随便抛弃这些已有信念.换言之,只有当我们有真正的理由去怀疑这些信念的真理性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对它们进行探究.这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有着本质的不同.笛卡尔认为,人们应该从试图怀疑一切入手,看是否有什么信念经得住我们的怀疑.只有经得住我们怀疑的信念才是明白无误的,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基础.皮尔士则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什么信念是绝对肯定的,怀疑一切必将阻挡探究之路.我们从已有的信念出发,或者说我们相信大多数观念可能是真的,但同时我们又绝不把自己与任何一个信念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当那些可能为真的信念受到足够的证据挑战时,我们也绝不固执己见,而会对它们进行重新的考量.这就是皮尔士坚持的"可错论"(Fallibilism).他认为当信念受到经验挑战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人们有绝对理由来怀疑已有信念的时候,人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开旧的,受到怀疑的信念,并能够对新的信念展开科学探究.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获得新的知识.并且皮尔士再三强调,此处的"怀疑"必须是"有绝对理由的"、"真正的怀疑"."某些哲学家认为,为了进行一项研究,只需要将问题提出来,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的,并且甚至建议我们通过质疑每一件事来开始研究!但是,仅仅以一个问句的形式提出一个命题并不足以激励心智去获取信念.必须是真正的、活生生的怀疑(才能做到这点).(如果)不是出于这种怀疑的推动,所有的探讨都将毫无意义."(James,1991:150)由此可见,在皮尔士看来,只有真正的怀疑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行,"无病呻吟"式的虚假的怀疑并不能将我们引入科学.

  但是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只有"真怀疑"才是进入科学的引路石,那么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来判断这个信念是不是真的受到怀疑呢?换言之,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是处于怀疑的状态,还是处于有信念的状态呢?对此,皮尔士从心理感受的层面作了细致的区分.他认为人们在处于怀疑的状态或有信念的状态时,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当处于怀疑状态时,人们会感到紧张、不满、焦躁不安;但当处于有信念的状态时,人们会拥有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对焦躁不安的怀疑的状态,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对怀疑状态的本能的排斥推动我们竭尽全力消除怀疑,以重获内心的平静.皮尔士认为,整个探究过程就是消除怀疑、确立信念的过程.

  只有将信念确定下来,解决了怀疑的负面影响,内心才能获得满足.这与该信念是真是假无关,与知识领域之外的其它东西无关.探究的唯一目的就是确定信念.不难看出,皮尔士对该观点的坚持是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的探究活动是动物探索它们环境的继续;人们体内存有一种不断趋于相对稳定的信念体系的引力,该引力能帮助我们实现体内平衡.人们对确定信念的追求是本能的驱使,内心的召唤.同时,皮尔士还指出,探究者们的探究可能始于不同的经历,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手段,但在经过了足够长时间的探索后,每一个问题或者所有的问题注定要有一个所有探究者都满意的单一的意见.这个意见是任何个人或者团体都不能任意修改或改变的.它不是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世世代代的探究者们逐步发现的,这个意见就是对于某物的最后的意见,也就是关于它的真理.综上所述,科学探究始于我们已有的信念,对已有信念产生怀疑推动了探究的进展;消除怀疑、确定信念、进而寻求真理则成为了探究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目的.

  三、科学探究的群体性

  在讨论科学探究的群体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因为皮尔士所坚持的那种科学探究方法是团体活动的产物,具有群体的性质,这与其科学活动的群体性是一致的.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推导出群体性是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前面已经提到过,科学探究始于我们对已有信念产生的一种令内心不安的"真怀疑";从事科学探究,就是为了消除怀疑,确定新的信念,以获取真理.那么如何能让我们重新确立信念呢?皮尔士在《信念的确定》(The Fixation of Belief)一文中区分了四种确立信念的方法;即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

  固执的方法是指,人们相信只要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完全不理会任何与之相反的证据,那么这个信念就是令人满意的,他的内心也不会受到煎熬.这种方法与鸵鸟遇到危险将头埋入沙堆是同一个道理.

  不可否认,一个稳定的、不动摇的信念确实能带来心灵的高度的安宁,但问题是,当出现了与所持信念相反的事实或状况的时候,该方法不能提供任何指导意见.因此对于这种方法,人们或早或晚会表示出怀疑.

  权威的方法则是指国家、教会等社会机构通过宣传、统治、暴力等手段将自己的信念强加于人们.与固执的方法不同,权威的方法与个人意志无关,是国家意志或占统治地位的机构对相反的证据进行压制,以确保自己的信念能够推行下去.皮尔士认为",与固执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上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优越性……它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了辉煌的成果."(James,1991:153)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控制所有的意见"(id).,除非人们被完全地封闭起来,与外世隔绝,或者完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可能,否则他们必将最终注意到那些与统治者不同的、私人的或者异常的意见.因此与固执的方法一样,权威的方法最终也会招致怀疑.

  先验的方法则是通过寻找与理性一致的东西来确定我们的信念;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所寻找的信念"合乎于理性",我们就倾向于相信这个信念是真的.这种方法与前两种的不同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我们应该相信的---我们应该相信与理性一致的东西.前两种方法则与信念的内容无关,只要信念背后的力量足够强大,信念就能够被确立;而先验的方法不同,它受到了理性的赞许.但皮尔士认为,仅凭"与理性一致",并不能确保这个信念是稳定的、永久的,因为"今天似乎是最不可动摇的意见,明天就会被发现是过时的"(Cornelis,2000:49).由此看来,先验的方法也不足以让我们确立长久的信念.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方法---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以及先验的方法都不足以确立一个牢固的信念.

  三者的共同点是,信念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是我们在告诉自己能够相信什么,不能够相信什么,这是信念不够长久、不够牢固的根本原因.皮尔士认为,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独立于我们思想的东西,即不能为我们所控制的东西来确定信念,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方法的观点.

  科学方法是建立在一个实在的观念之上的.在《固定信念》一文里,皮尔士认为,"存在着实在的事物,其特性完全独立于我们对它们的看法;那些实在之物通过固定的法则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尽管我们的感觉就像我们和对象的关系一样存在着差异性.然而利用感知的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事情的本来面貌.任何人,只要他有足够的经验和相当的理性,都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EP1:120)在此皮尔士将感觉经验融入进了科学方法中,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事情并不总是朝着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我们会受到经验力量的控制,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它.皮尔士借用了一个盲人和聋人同时经历一个凶杀案的例子来阐述这一点:"盲人听见一个人说他想杀死另外一个人,听到了枪声,并且还听到了被害人的哭喊声;聋人看到了整个谋杀过程"(EP1:89).在此例证中,这两个证人的感觉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南辕北辙.但如果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来交流这些感觉经验的话,那么"他们最后的结论离感觉最远的思想将会一致,并克服了他们个体的片面性".

  由此,皮尔士对科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如果一群研究者对一个独立于他们思想的某物进行研究,而且假设这个研究能够进行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这种独立性能够确保最终他们的观点会被相互吸引,并且固定为一个共同的信念"(Cornelis, 2013:99).所谓"共同的信念"是指科学探究所处的社团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信念.皮尔士从参与者的角度强调了科学方法的"群体性"意义.因为是"一群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避免了个体的局限性.将不同个体的经验与观点融合起来,以此确保产生的信念不是"个别的",而是"共同的".假设这个社团足够大,研究的时间足够久,那么该"共同信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皮尔士所说的真理,或者说是最后的意见了.

  在皮尔士看来,科学是指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独立于我们思想的"实在",科学探究的目的是确定信念、寻求真理.假设一群探究者对一个"实在"进行研究,并且这个研究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或者说这个研究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那么最终应该可以确立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这个群体所共同持有的关于这个"实在"的最后的意见.

  由此看出,在皮尔士的科学观中,个体是有限的,无法从事一个"足够长时间"的研究或者说一个"无限持续下去"的研究,只有无限的共同体(community)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条件."这个共同体必须是无限的,并且必须包括了我们能够与之直接或间接发生理性联系的所有的物种."(CP2.654)科学探究不能也不应该随着一代探究者的结束而结束,它必须在一个群体中持续下去,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增加,科学才能持续地发展.

  另外,皮尔士还从"自我观"的角度对科学探究的"群体性"进行了论证.皮尔士认为,作为群体中的个体,我们是通过"错误和无知"来获得"自我"的.我们之所以与他人不同,不是因为什么其它的神圣的东西,而只是因为你和我之间"无知"的东西是不同的,所犯的错误也是不同的.假设你和我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完美的,没有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无法被区分成不同的个体.个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否定,才得以被区分.科学探究就在于减少这些无知和错误,使我们消除自我,以获得公共知识的增加.只有身处群体之中,或在与其他探究者互动的过程中,个体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磨掉那些武断的、具有个性的思想"(Cornelis,2013:102),而确立一个共同的信念."一个独树一帜的经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他看到的东西其他人都没有看到,我们认为那是幻觉"(CP5.402n).这里皮尔士的论述虽然有点武断和激进,但从无限的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他只是进一步强调了脱离了群体的个体无法从事我们所认可的那种科学探究.过度的强调个体,强调个性,我们无法确立共同信念.群体性的科学探究必须具有某种"超个人主义",也就是说,必须具有某种集体利益.身处其中的个体必须明白,他的部分利益是与无限的群体利益捆绑在一起的.科学探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个性与群体性的融合,是个体基础上的群体合作,这也是共同信念能够得以确立的形式条件.

  四、科学态度决定着科学与非科学的本质之分

  皮尔士探讨了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目的,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那么是不是把握了这些,我们就能够清楚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呢?例如:有人认为,既然科学探究要应用科学方法,那么那些采用其它方法的探究就不是科学探究,因此根据是否采用了科学方法,我们应该就能判断出这个研究是否是科学研究.皮尔士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解释说,科学方法不是预先就存在,并停在一个地方等着我们来采用的,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科学探究自身发展的结果.另外,科学方法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适合于所有科学研究的独立的事物.正如一双鞋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脚一样,不同的科学需要发展不同的、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成果,而反过来科学方法又能够促进科学探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一种学科而言,科学方法是否适用,是否会被继续应用,皆是由它在实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决定的.由此可见,科学方法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或者规范,不能够被用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那么到底什么才能成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呢?皮尔士回答说是科学态度,他认为科学态度要比科学方法更为重要.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自我观实际上就是"无知和错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个体才会想要去纠正和弥补,才会想要去学习.由此,皮尔士得出,对于理性而言,第一和唯一的规则就是探究者具有真正的想要学习的欲望(EP2:48).而且他还补充了一点,即永远不要阻挡探究之路.探究者具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具有求知激情.该欲望和激情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目的性以及实用性的内容.真正的探究者进行科学研究单纯就是为了增加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是皮尔士所说的"科学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者必须真诚而不带有偏见,决不能够做任何"阻挡探究之路"的事情.持有这种态度的探究,是一种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活动,除了确立信念、寻求真理之外,不怀有任何其它意图.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研究.在这种科学态度的激励下,探究者自然会找到适合研究的科学方法,因此科学态度,而非科学方法,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为了与秉持科学态度的研究有所区分,皮尔士还总结了两种假研究.第一种是"冒充推理",这种推理颠倒了推理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是推理决定结论,而是结论决定推理"(Cornelis, 2001:P42).皮尔士举例说,"有些人似乎喜欢争论全世界都已经确信了的论题.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取得任何的进展.当怀疑已经消除,对这个问题的心理活动也就停止了;即使心理活动仍然继续,它也是毫无目的的活动"(CP5.376).第二种推理被苏珊·哈克(Susan Haack)命名为"假推理".这种推理是指探究者在进行推理的时候,动机不纯,不是为了发现事物的真实面目,不是被纯粹的求知激情所驱动,而是因为如果持有这种主张会对个体的自我、职业或名声有利.(CP1.34)综上所述,皮尔士的科学观实际上是展示了这样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者在群体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无知(对已有信念产生了怀疑),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单纯的想要增加知识的欲望的驱使下,他开始了科学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并使用合适的科学方法.假设这个探究的时间足够长,他及其他的探究者会在这个研究对象上达成共同信念.由此,皮尔士总结说,科学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求真理.寻求真理的方法是经过审慎选择的,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研究寻求(团体的)合作,认为真理是可以被发现的,即使没有被现在的探究者们发现,最终也会被后来的追随者以及使用前人结果的探究者们发现.一个人的知识有多么的不完善,或者探究过程掺杂了多少错误和偏见都无关紧要.从他以科学的态度参与到探究的那一刻起,他所从事的就是科学了,这就是科学在这里的全部涵义.(CP7.54)五、皮尔士科学观的价值.

  皮尔士的科学观从提出到今天虽然已经 100 多年了,但对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科研之风浮躁、科研造假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重新阐述科学的涵义,确立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以及明确科学态度的本质,不仅能指导学界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追寻真理;而且也能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体系,共同推动我国科研事业不断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科学是有生命的、目标纯粹的集体性活动.那些闭门造车、独立行动、缺乏继承的活动不是科学;那些沾染了功利的、实用的、官僚色彩的研究也不是科学."冒充推理"和"假推理"除了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外,没有任何其它意义.皮尔士的科学概念,要求的是具备献身精神的"科学人",心无旁骛,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撇弃一切功利的目的以及其它外在的压力,进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推动科学的发展.即使有些人在有生之年没有取得最终的成果,后人也会从他们的经历中受益,科学也会因此而得到发展.这是每一代"科学人"的使命,更是科学的真正涵义,而这些则是我国科学探索与研究必须具备的品质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COTTINGHAN,JOH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DE WAAL CORNELIS. On Peirce[M].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g,2001.

  [3] DE WAAL CORNELIS. Peirce: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4] HOOPS JAMES. Peirce on Signs[M].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

  [5] PEIRCE CHARLES SANDER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 Press, 1931-1958.

  [6] PEIRCE CHARLES SANDERS.The Essential Peirce: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M]. Bloomington, Peirce Edition Pro-ject, 1992-1998.

  [7]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8] 汪堂家.自我的觉悟---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