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中医和西医对生命的认识及其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8 共3033字
论文摘要

  英国著名宇宙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在其名著《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曾说道:“对科学家来说,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惊讶的现象。”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客观自然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我们人类一直在探寻的问题。

  医学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对生命的认识亦为医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基质。一切医学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对生命是什么发问。然而,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和追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西医学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中医学则是绵延着传统的宇宙哲学观,在此基础上观察和理解生命的本质。西医学更注重从物理学、化学角度解释生命,近代无论是西方的医学科学还是生命科学都强调对人体生命的观察必须从微观细节中得到说明。而中医学则在中国古代的“元气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气、血、阴、阳”为基本对象的对生命活动的观察。针对这一点,本文将不同医学认知体系下的生命认识置于医学哲学的对话视野之中,分析两者的关系思考中医生命认识研究的现代调适。

  1、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及其特点

  1.1 中医生命观: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中医理论,秉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生成论的文化传统,认为“气”为生命之源。中医传统认为人体生命能量有三种形态,即“精、气、神”;精是指生命能量的物质状态,是生命中的精微物质;气是指生命能量的气化状态;神是指精神。《内经》认为“神气皆在”是生命力的体现,若是“神气皆去”则代表生命力的衰亡。除此之外,中医还提出了气血理论,说明气是生命之本。该理论认为气和血是相联系的,“气”在体内的运行能够引导或阻碍血液的运行,并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到则血到,气滞则血瘀”之说。而对于生命的本质,中医则认为是阴、阳之对立与统一。中医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本乎阴阳而生,并且由阴阳决定其生命的发展规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的稳态有序才能保证生命的旺盛活动。而阴阳的偏盛、失调或是终极分离带来了疾病、衰老或是死亡。

  1.2 中医生命认识的特点: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体系的建构特点表现为:首先,中医生命认识观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建构。中医生命观更多地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载体进行整体理论架构。《内经·灵枢·外端》推崇以“司外揣内”的方式把握生命本质,其文说“昭昭之明不可蔽……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即通过外在表象把握生命的内部活动。《灵枢·本藏》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应,则知所病也”。不同于西医学的是,中医生命观受感性经验的影响,并通过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进行表达。例如中医对于人体内部五脏的功能体用之描述,运用五行原理,将其与五种颜色相联系。其次,中医生命认识是一种系统认识。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曾提出原始人的“互渗律”概念,认为古代人认为天地间的物-物间、物-人间天然地存在某种神秘联系。中医生命观也渗透着“互渗律”思维。中医生命观中无论是以“天人相应”观察人的生命与四空上下的关联,还是以“藏象”思维研究身体内部与表象的联系,还是以“证”为据体察身体的局部症状与整体机能的相关性都体现出一种联系的系统观。再次,中医的生命认识是连续性的,中国几乎是历史上唯一拥有连续性传统医药学史的国家。中医学至今仍然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等生命认识构建已趋完备的元典性著作为圭臬。而西医学的《希波克拉底医学文集》已几乎完全是医学史的研究命题。

  2、 西医对生命的认识及其特点

  2.1 西医生命观: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从最早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以原子论为指导观察生命到 16~19 世纪自然科学成就带来的对生命疾病的认识,经历了西医学认识史上飞跃性的发展。医学生物学研究认为生命是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生命是物质,而且是高度组织的物质,是物质的最高级形式,但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统一的整体。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者,DNA 和 RNA 则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任何个体生命都是父母遗传信息的载体。任何个体生命都是由父母遗传给他的DNA 开始的;DNA 由四种碱基的不同序列组成的密码确定大白纸的氨基酸序列,从而控制蛋白合成;蛋白质又反作用于核酸,破译遗传密码,调节 DNA 信息的表达。现代西医学用“DNA-RNA-蛋白质”表达为生命的中心法则。

  2.2 西医生命认识的特点:首先,西医学是从人体的内部结构认识生命的。其认为生命现象必须可以还原为内部的客观物质结构,而且人们能通过一套既定的理性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呈现出带有还原论思维的医学生命解读。从最早的原子论生命观到20 世纪分子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西医学的生命认识改变了古代思维中的宏大整体观,而沿着机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等层次逐步深入和精密化。无论是 16 世纪维萨里的解剖学、17 世纪哈维的血液循环说、18 世纪莫干尼的器官病理学还是 19 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的病因细菌学以及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都是沿着还原论的思维模式进行的医学解剖分析和实证实验研究。其次,与中医学发展的连续性不同的是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的历史脉络总是超越式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超越式医学发展提供动力。西方甚至有套用“医学思想和医学技术”探索医学历史沿革的固定研究模式。无论是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对于西医生命基本物质认识的影响,还是桑多利欧创制改进体温计、脉搏计为西医学开启医学实验之门,都足以说明西医学生命认识历史进程中的这一特点。

  3、 结 论

  在现代医学语境中,西医学占据主流,中医生命认识在当代的适宜性恰当性也成为不可逃避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生命观,充分挖掘中医生命认识的现代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事实上医学的现代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生物机体结构的不断精细化,在分子水平上不断寻找生命系统的功能作用机理,另一种则是将生命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大体系,以生物系统观指导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不可否认,认识具有历史性。西医学还原性思维的发展以及西方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反思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生命认识的局限性,转而构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生命观中整体论和联系论思想重新出现了生命力。

  但中医也不仅是历史中的中医,更是现代的中医。“一门科学要想生存就必须发展,如果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不管它曾经多么先进,也终将被其他发展着的学科取代、淘汰。”

  中医的生命认识既需传承发展,也需要进行现代发展。从西方医学史发展来看,其“质”性突破的发展特点源自科学认识的理性反思。尽管传统与传承不可摒弃,但抹去情感上的历史怀旧,在时代背景下反思中医学脚下的现代发展之路也是非常必要的。进入 21 世纪人们的关注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中认为,未来将是以包括设身处地(共情)型思维、模式识别思维和追寻意义型思维为特点的时代。而这种思维特点与中医生命认识中的形象思维、整体联系非常契合,这种中医学与现代思想特点相融洽的态势,正是我们重新发展中医学的机遇,也能为我们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渠道和方法。中医学生命认识的现代发展应当利用这种契机,在保持连续性传统的基础上,引用新的观察、研究方法进行时效性地调适。

  参考文献:
  [1]朱耀廷.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4.
  [2]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2.
  [3]约翰·伯纳姆著.颜宜葳译.什么是医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2.
  [4]邱鸿钟.医学哲学探微[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99.
  [5]丹尼尔·平克著.林娜译.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