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时代科技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从来都不是一种对精神以外的材料的简单接受,而始终立足于自身的活动,立足于一种内部的再造,即通过创造性精神而获取的、按照根据与结论而进行的理性明察的内部再造”。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在面向新世纪的时代变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其现实的路径选择是完成研究范式的转换。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因此,捕捉到现实世界的迫切问题并使其升华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不是超历史的抽象思想,而是对‘时代课题’的理论反思。哲学‘面向现实’,但又‘拉开间距’,使‘问题中的哲学’升华为‘哲学中的问题’。”
脱离历史与时代的理论会失去其生存的环境。因此,哲学理论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从时代性的状况去反思人类的存在,从时代性的问题出发去探求人类的解放,使哲学真正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精华。因此,理论应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为现代哲学开辟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凸显了实践优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立场,并获得了如下洞见:在理论与实践的二者关系中,实践具有本体意义上的优先地位,理论的实际根基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之中。其开辟的哲学道路可以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表述:“以往的哲学家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历史实践出发把实践提升为哲学最根本的解释原则,“重新观察、解释和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哲学理论的归宿和指向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终极关怀。所以,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应用,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新发展构筑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前提,并且还直接引起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构、方式、功能和效率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又必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影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际之间的交往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与此相适应,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化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应。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种效应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当代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当代人的认识论。如果认识论还没有打开这本书,那么这种认识论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人们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框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哲学研究范式
列宁说:“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作为人类思想成果的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文化样式把握世界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就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那么,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就是要把哲学层面的理论思维建立在“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之上。
科学技术哲学的前称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原创《自然辩证法》一书创立了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使该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科学,继而研究自然界。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学科确立,50年代,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下中国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世纪90年代,为与国际接轨自然辩证法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其研究内容扩展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可见,该学科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项国际性事业,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对其进行的哲学研究需要从多个视角、采取多种方法,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前提是如何合理地对待西方科学哲学,评价和吸收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同样,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离不开理论思想的指导,在不同的概念、理论框架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不同的。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历史链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标准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否证论)到非标准科学哲学(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等)的历史演变,各学派最终都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理论困境,其根源在于西方科学哲学研究总体上采取了极端主义的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方式下所得出理论结论的片面性是既定的。假使逻辑实证主义没有严重的理论困难和错误,就不会有波普和库恩的哲学思想出现,从而也不会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后来的环节,本格、夏皮尔的科学实在论的兴起则又是以西方科学哲学中各派的片面性为土壤的。因此,考察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整体的历史进步,必须建立在众多学派、观点的合理成分的整合之上。而欲走出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困境,唯一的选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哲学。因为“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科学,其着眼点首先是以实践的方式生存并在实践中生成着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这就从出发点上既超越了逻辑实证主义从既有的科学知识出发的逻辑分析,也超越了历史主义虽从科学活动的历史出发却脱离了人的现实世界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应成为现代科技哲学研究最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只有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们才能站在相应的理论高度上准确把握西方科学哲学的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的目的———考察西方科学哲学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因此,既要深入了解西方科学哲学理论的思想实质,又要驾驭其理论观点。从西方科学哲学演变中寻找它们的对立关系和观点,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相似中把握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辨证本性是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这一批判的辨证本性决定我们对待西方科学哲学理论成果要进行批判、改造后,才能吸收其合理因素,从而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科学进行哲学反思,从改变“现实世界”的高度来理解科学,其研究对象内在地包含着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样,科技哲学的研究在人—自然—社会的本体论关系中实现了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的统一。与其他科学哲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研究实现了反思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使科技哲学研究范式发生生存论转向。
一种哲学理论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解答的程度取决于这种哲学达到的理论思维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以马克思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科技哲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因其具有当代性的深邃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因此能对关于科学的一些疑难的现实问题,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价值的关系等给出发人深省的回答。所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既是新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实现的哲学理论创新,也是对科学哲学的反思从自然辩证法经由科技哲学所要实现的逻辑发展。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三、以现代哲学转向为导向,增加科技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通常把近代哲学称为“认识论转向”,其社会生活基础是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思想认识客观性的反思。由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近代哲学家们一直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实践的思维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被称为哲学史上的“实践论转向”,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转变,从而开辟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视角———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都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开始的。现代科技哲学的研究,也应以马克思开启的实践论转向为理论支点,源于“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与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首先,在其客观内容和普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哲学世界观,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次,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最后,在其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深刻的层次上为现代哲学开拓了正确的道路,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正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出发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实践论辩证法的反思方式,对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使每一个哲学命题成为这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表征,以塑造、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著名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用以表征语言是人的实践方式和存在方式,进而从存在出发来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引申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来批判“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从而形成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思与批判。鉴于哲学发展的实践性本质特征,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科技哲学,其研究方向必然以哲学转向为导向,以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为根基,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力水平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
科技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进程明显加速,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扮演核心的角色,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同时,由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消解“人的物化”和“科技异化”成为人类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鉴于现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现实的发展状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型关联,决定新时代的科技哲学研究必然要立足于生存论的视角,增加其研究的社会维度,紧跟哲学时代主题的转换,把握现代哲学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系统的观念清理和价值排序,更好地完成科技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由此,我们选取一种广义解释对科技哲学学科进行定位: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这样,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然从人、社会、自然的综合视角来思考人类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继而对其进行哲学思考。
增加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将大大拓宽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科技与社会的研究将成为科技哲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理论的生长点。把科学技术放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研究其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行机制,这种研究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哲学理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又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领域内,存在着大量急待解决的前提性哲学理论问题,比如,关于科学对社会消极作用的根源问题,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问题等等,都将成为科技与社会研究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当然,要切实增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方法上要与时俱进,自觉完成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研究自然观、科学观时期过渡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观时期。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孙正聿.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J]哲学研究,2011(3):8.
[4]张未知.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9]林晶.刍议科学创新的生存论根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4.
[10][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
[11]曹志平.科学发展的全方位思考[R].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高阶研讨会综述,201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