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此,农业要如何有效作为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毋庸置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则必须要着力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发展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现代循环农业是一个重要方向与举措。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模式,关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业态,而且将会成为未来全球社会文明的主流形态。就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高碳运行,从1986-1987年的冬季开始,我国已连续经历了25个“暖冬”.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前列,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的CO2排放量由1990年的0.61GtC上升到2005年的1.41GtC,上升了13.%;单位GDP中CO2排放量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5.3倍;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2次评估报告给出的全球增温潜势计算,1994年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约为3650×106t的CO2当量,其中CO2,CH4和N2O分别占73.1%、19.7%和7.2%.
到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CCS)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在充足和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则我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顶点,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面积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资源短缺,人口众多,更需要探寻发展的新模式,以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但在看到我国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1994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农业CH4排放量占我国CH4总排放量的50%.农业N2O量占我国N2O总排放量的92%.2015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4年增加48%,畜牧业CH4排放和农田N2O排放是主要的贡献因素,其分别比1994年增加73%和53%.气候变化将导致农业损失大于工业损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认为,利用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减排的最佳方法。
我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我国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有限,环境条件较差,通过人工造吸收的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在CDM项目竞争中缺少优势。我国土地约三分之一为沙漠,约三分之一为高原,因此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要增加粮食等农产品,那就需要发展资源科学利用的循环经济。
现代循环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类型。循环农业不仅具有现代农业的运作高效性,同时更具有循环农业资源节约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优势充分叠加而产生综合性的集成效应。以突出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十分强调优化集成与合理循环,尤其要取立体增值效益则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其高效种养模式应具有立体结构、生态功能、市场属性、综合效益。它不只是在景观上立体,而是在生物再生产、经济再生产上具有多维立体结构和功能。在广度上,它讲究生物多样性,建筑在农、林、牧、渔、鸟、虫、微等生物生产的环境中;在深度上,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要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对气候、土壤、水分、生物、劳力、资金、物资、科技、信息等资源的开发要统筹规划,既深度开发,又积极保护;在高度上,既把握物流、能流转换规律,适度延伸食物链(网),又按照经济增值(殖)规律,延伸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链条,达到多维经济增值。现代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形式包括:高效优质种植模式,高效优质养殖模式,种养匹配的复合模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等。这些发展模式都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低碳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生动展现。
从整体上看,循环农业与低碳经济的相同点是:重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深化。
不同点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循环农业强调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循环利用,是在循环经济思潮下催生出来的;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节能减排特别是温室气体减排的角度提出。
三、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实践也已证明,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系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农业应对节能减排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农业不仅是一个目标与方向,更应有技术体系支撑。
(一)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稻田养鸭能显着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稻谷产量比常规种稻提高4%~6%.每年鲜鱼亩产量250kg,鱼产品的纯收入一般占总纯收入的70%~86%;以萍喂鱼每亩可增收400~800元。通过养萍压青作为水稻的基肥和追肥,加上养萍过程中萍体残根脱落和鱼类过腹返田供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大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每亩可少施化肥50%~60%.由于鱼的频繁活动和捕食,新体系中稻作病虫、草害明显减少,每季喷药次数比常规种稻减少1~3次,农药用量减少50%.
(二)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以草生菌优良菌株选育为重点,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增产效益: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节约成本减量效益:与进口复合肥相比,每亩节约化肥20元;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30%,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构建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以丘陵生态果园模式为例,惠安县紫山镇的向阳林果场的龙眼果园,通过农牧配套,生草免耕果园植物固碳量比常规果园提高167.47%,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和年固碳速率比常规果园提高57.53%.通过牧草的合理覆盖,增加果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年平均减少有机碳流失量91.10%;通过降低化肥使用量40%和减少农药使用量38.47%,间接性地实现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78.47%.【图】
又如闽北山区建阳市将口镇建立示范片,果园套种牧草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投入,且提高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单株萘果增收10.8元。以丘陵山地果园套种牧草为奶牛提供青饲料,头胎奶牛摄草量为18798kg,奶牛产奶量达3036kg/头。产值为4857元/头,每头奶牛可获利800元。同时还可以提供4453kg/头厩肥(鲜粪)量,可作为食用菌栽培料和果园的优质有机肥。以果园套种牧草的产草量计算,约0.7hm2~0.8hm2套种牧草量可满足l头奶牛饲草需求,每年可节约成本762元。此外,利用多余的牧草与秸秆以及人畜粪便等有机物发展沼气,可以增设一道循环环节,起到一草多用之目的。据测定,l口8m3~10m3的沼气池每年可平均节柴1.5t,相当于0.13hm2~0.20hm2薪柴的年生长量。这些牧草通过沼气池发酵后,能够回收90%的能源,还可能产生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
(四)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指导的我国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产业复合型和生态优化、环境优美的特性,是乡村建设与观光农业的优良载体。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农村户用沼气:截止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m3.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取代煤、燃气等作为民用燃料进行炊事、取暖,尤其适合在农林废弃物资源量大的区域,为家庭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和室内取暖等。目前,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生产能力约为20万吨。太阳能: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共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58.7万平方米;户用被动式太阳房1590.46万平方米,校舍60.13万平方米;太阳灶135.68万台;光伏发电总装机量693万峰瓦。小风电和微水电: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共推广小型分离发电机3.1万千瓦;微水电18.4万千瓦。
四、循环农业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强化政府激励引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改造。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等环节,优先考虑低碳农业项目。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实施低碳补偿政策,激发发展低碳农业的内在动力。建立与低碳农业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技术、管理等激励约束保障体系,构建发展低碳农业的长效机制。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目前,国家财政正在实施种粮补贴和农村沼气项目补贴,对低碳农业针对性的补贴较少,低碳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2012年种粮补贴资金达1923亿元,包括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共5种,各项目补贴标准低,财政资金被肢解,难以形成合力。建议统筹安排农业补贴资金,使农业补贴低碳化。同时,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立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环节、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农业碳汇研究,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步伐。继续深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研发并推广各种节碳固碳技术,改变农业传统耕作、经营模式,开展对土地集约利用、高碳能源及投入品应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固碳型农业品种改良、农业固碳技术推广、农业湿地系统重建等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资源,形成以公益性为取向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基础网络。同时,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技术推广的中介机构,建立以经营性为取向、多元灵活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国外不同技术、经营管理措施及系统性方法与策略,制定针对性对策能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达成减量目的。以耕作制度为例,美国在长期耕作及土壤风化腐蚀的农地,采取保护(守)性耕作及休耕以重新吸存、储存土壤有机碳;对于休耕的农地,地表再次覆盖植被,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容量;在东南部地区通过减少农地耕作幅度与强度,尽力减轻土壤的物理性扰动,提高稳定性,增进了土壤结构中稳固的土壤有机质比例。
(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开展低碳经济示范试点。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及早研究制定符合实情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低碳农业试点,推广低碳农业模式。通过规划发挥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碳汇交易等工作与低碳农业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积极探索低碳农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六)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把低碳经济与循环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等的技术推广,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我们必须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科研单位而言,矛盾与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制化,全面推动农村生态经济与区域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美丽与百姓富裕的新福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我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气候组织。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应对措施---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J].气候变化展望,2007(01):01
[2]我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我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科学出版社,2009
[3]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57-58
[4]翁伯琦。低碳框架下如何发展现代循环农业[N].科学时报,2011-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