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作为山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煤炭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单一依赖煤炭作为发展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暴露其弊端。摆脱煤炭经济发展固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传统资源型经济的低碳转型发展成为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本文以山西省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山西煤炭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本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煤炭资源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煤炭资源的非可再生性,造成了资源的枯竭
煤炭常被形象的比喻为“黑色黄金”,长期服务于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生了一大批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的城市。在山西省有大同、阳泉、临汾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这种格局曾一度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经过长期大规模开采“资源枯竭”成为所有资源城市面临的问题。资料显示部分重点煤矿出现衰老造成矿井关闭,15年内还将有更多的矿区出现资源枯竭,减少的煤炭生产能力将达1亿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型煤矿服务期也即将到来,最多的“服役”年限也只有30年。如山西省孝义市凭借煤焦优势在200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但是由于过分依赖煤焦经济,仅仅在两年后的2009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3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的一个,孝义成为山西省第一座资源枯竭城市。随着开采手段更新、开采规模的扩大,更多的“孝义”必将会不断产生。
(二)粗放式发展,导致了资源利用率较低
每开采一吨煤矿,就会产生六吨的浪费,消耗五至二十吨的资源,这就是目前煤炭资源经济发展的现状,也说明在山西的煤炭经济中存在着“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山西的煤炭平均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而到了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0%~20%,每年浪费约20亿吨煤炭资源,损失至少在300亿元,这样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枯竭步伐的来临。
除去浪费严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煤炭经济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山西煤炭资源重组整合前,全省共有2840座煤矿,其中15万吨及以下的小矿近60%,这还不算尚未被发现的私挖乱采的黑煤窑。“小矿见缝插针,大矿无法施展”出现了“劣币驱赶良币”的现象,机械化程度高、安全系数高大型煤矿比例不足50%,甚至影响了国家整体发展的布局。
(三) 资源型经济发展环境成本高,隐形危害巨大
现在有一个词能够刺激到每一个人的神经--“雾霾”.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在一项针对全国七十四个主要城市的研究中发现过去的一年雾霾天气在主要城市的影响愈加严重,其中山西的省会太原也名列其中,PM2.5 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两倍以上,造成严重的危害。
煤炭开采引发地表下沉和塌陷,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煤炭开采引发地下水结构的变化,使水资源遭到破坏;煤炭开采引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植被资源的破坏这些问题形成的生态环境质量破坏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发展的“瓶颈”.据山西省社科院的研究表明,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破坏直接损失或高达三四千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后续治理所需的大量投入。
二、煤炭资源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合理构建
首先,发掘现有产业的最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煤炭资源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源的枯竭,其增长幅度出现有规律的减小,也就是出现了收益递减现象,为了能够保证达到一定的增长幅度,我们将会付出更多的成本,但是每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却在逐步降低,也就是边际效益在降低,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衰退,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投入到效率更高的行业。努力探索循环经济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竞争力,例如可以变输出原煤为输出以煤炭为原料的产品,这样可以摆脱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不利情况,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挖掘本土的其它资源优势,实现主导产业向非煤产业或多元化方向的转换。山西作为中部省份,虽然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仍然有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可以发展山西的特色农业,虽然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但是特有的地理和环境气候为特色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可以不断加大在特色农业领域的投入,建设一大批农业基地,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二是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山西省留下了宝贵的文物35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各类古建筑18118处,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干预手段
首先,发挥政府“指挥棒”的作用。由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规划产业结构,设立明确的产业结构目标,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产业”, 制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的援助政策,并通过经济计划、立法等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其次,调整财税政策,配套相应的金融政策。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改善“软件”环境,吸引优质的外部资金,通过多种方式用外部的增量资产盘活现有存量国有资产,建立开放转型的氛围。二是改善金融扶持政策,对符合经济转型要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或项目补贴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同时减免相关税费,减轻企业负担。三是落实煤矿企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的制度,确保煤炭企业低碳转型的实施。
最后,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配套服务的建立,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由于缺乏技术、自身素质低等原因,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旦失业短期内难以实现再就业,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演变成为阻碍转型的不利因素。作为主导者的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开办培训班,出台相关帮扶政策,为下岗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排除障碍,保障转型在和谐的氛围下推进。
粗放式的煤炭资源经济,由于其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危害严重必然走向衰落,因此产业的转型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必须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走“资源产品一体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地积聚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推进转型步伐,加快转型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