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极端变化和环境污染加重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备受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青睐,纷纷从理论上探讨,实践上推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征收气候变化税,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制定清洁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推动市场创新等。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积极加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列中。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我国就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发布了两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的省市,包括6个省市,36个城市。自此,低碳经济发展已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因此,需要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作出评价,以判断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问题及努力的方向。目前学术界围绕这方面的文献比较多,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以进一步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总体情况
在Springer Link外文数据库中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截至2015年1月,“Low carbon economics”出现在篇名、摘要和关键词的学术资料有781篇,而且大多是近几年的资料,说明低碳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但“low carbon economy”且“evaluation”出现在篇名、摘要或关键词的学术资料只有7篇,说明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在国际上还比较少。
使用同样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低碳经济”并含“评价”为主题的文献有1778条,其中最早文献出现在2008年;以“低碳经济”并含“评价”为篇名的文献有400篇;以“低碳经济评价/评估”为篇名的文献有75篇,第一篇文献出现在2010年,说明这些文献都是近年来才逐渐出现并快速增长的。
二、低碳经济评价的对象及范围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低碳经济研究的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成果,但就低碳经济进行评价的文献不多,主要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专项评价。
1.碳排放量来源及测算。与低碳经济评价密切相关的是碳排放量问题。日本学 者Kaya Yoyichi(1990)首次提出了碳排放量测算的Kaya公式,该公式揭示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碳排放增长量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的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这四个方面因素。这一公式得到广泛认可,为学者们计算碳排放量提供了参考模型和理论基础。随后,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Druckman (2008)、A.S. Dagoumas和T.S. Barker(2010)等运用不同方法分析了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 Jyoti Parikh(2009)等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碳排放情况。
2.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关于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 Johnton(2005)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CO2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21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 Abdeen Mustafa Omer(2008)认为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 源 替 代 等 领 域 的 节 能 技 术 及 节 能 建 议。Staffan Jacobsson和Volkmar Lauber(2010)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就碳排放量、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题范围广泛,对象具体,实践性强,注重将科学理论应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性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二是行业低碳发展状况评价,其中以区域性低碳经济综合评价较多。
1.区域性低碳经济综合评价
这类文献主要以全国或部分省市区为考察对象或范围。统计查阅到的文献,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为评价对象的文献有4篇,评价多个地区的文献有6篇,单个地区的18篇,以市县为考察对象的16篇。这充分表明区域性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成为我国低碳经济评价的热点。
区域性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总体思想是:从社会、经济、能源、环境系统来高度、全面考察被评对象的综合状况与制约因素。一般过程为:首先建立起能够涵盖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层面的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统计分析与决策方法,完成对不同层次指标的定量评估,最终实现对被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考察。这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以部分省市区为评价对象的文献中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