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受到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儒家、道家、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医护理是一门充满细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学科。在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史上,有过鼎盛时期的辉煌与热闹,也有过西方护理技术冲击后的沉寂,而且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护理也出现过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依然欣喜的看到,传统中医护理逾古达今,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穿越几千年时空,始终温暖的抚慰着受病痛折磨的人们。1 中医护理与人文精神在古代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之前,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我们说,医起源于护,护理起源于生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他们在竭力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方法的同时,只有通过亲人的照料和看护,同时给予同情、关怀、安慰等,使病人精神上获得抚慰,达到减轻肉体痛苦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精神呵护与关怀,确实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护理人文精神的萌芽时期。《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也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以,中医护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除了对病人的技术护理,还蕴含着对患病个体精神层面的关怀,并据此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对确保护理技术应用是十分有效的。
护士作为“白衣天使”,以最美的形态和最容易被接受的自身特点,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使得人文传统不仅在护理行为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仁爱、照顾、关怀和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以及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模式。
2 中医人文护理沉寂原因
集周秦两汉医学理论之大成的《黄帝内经》,它的人文精神是第一性的,科学精神则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中医护理作为《黄帝内经》贯穿始末的重要脉络,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源动力,就是生生不息、充满人性光辉的人文精神。
然而,20世纪开始,随着现代医疗和护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技术至上论”,医护人员从对病人的个体探究与治疗策略和护理行为,更多的转向新技术的使用。这使得病人在越来越多依靠和享受着现代诊疗和护理技术的同时,也对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的护理模式产生了不满。在电镀椅子取代红木家具的态势下,中医护理理论被束之高阁并陷入沉寂。中医人文护理的偏离与淡化,究其原因主要由三方面的现实因素导致。
2.1 现代化新型诊疗技术广泛使用
在医学发展史上,无论中西医护理,它的产生与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并始终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和温暖。20世纪之前,医疗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医生诊治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十分有限,他们利用有效的资源和经验,力所能及的为病人解决问题,即使病人进入医院治疗,获得的也多是规范化的照顾,护士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患者身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和人文关怀,患者据此产生的身体和心理体验反馈也是良好的。20世纪开始,这种医疗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开始加速,主要原因不外乎医疗行为的技术化,表现为“技术决定论、技术崇拜论和技术立身论”,由此产生的“技术至善主义”将人们锁定在一个“依靠技术手段,解决一切问题。身体问题得到解决,精神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冰冷怪圈里。医护人员在病人身边聆听和交谈的时间越来越少,停留在仪器设备检查和化验指标上的注意力越来越多。迷信和崇拜技术的直接后果,就是医护人员针对病人的个性化交流、分析和诊断,被统一设定的检查标准和分类所替代。
医者的精力和时间,过多的用在解决患者的躯体问题上。护士整天忙于针对解决躯体问题的打针送药和各种处置,而患者精神世界的需求,因为没有量化指标,被边缘化。病人的存在感被忽视,护患的情感交流和对病人的精神关注被冲淡,护患关系发生物化和失人性化改变。这种人文精神缺失,从实质上看,来自于医学实践主体缺乏对人这一生命个体的普遍珍视、敬畏与尊重的生命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医学科学观的深刻信仰。
2.2 医疗行为市场化和医疗制度改革冲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全面植入医院管理体制,医院从单纯的医疗机构,演化为医疗与获利并存的类企业模式。病人的生命价值、护理的技术价值、护士的道德价值及经济价值之间常常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产生冲突。以最少的医疗费用,使病人获得最大化的治疗利益,并因此获得满意的身心体验,也是整体护理的内在要求。但医院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经济指标,使得医学技术行为已转化为技术经济行为。医疗实际价值的“取利”与人文关怀的“求善”出现了深层次的矛盾,而中医护理手段,费时费力不赚钱;用最少的人员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已成为医院各科室雷打不动的规则,因此护士在两者的关系上,实难做到平衡和兼顾。尽管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依然被提及,但在医疗的市场化和医疗制度改革的冲刷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3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薄弱
很多大学全日制护理本科,虽然设置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科目,但是学时数较少,并且多为考查课和选修课,更大的授课比重倾斜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60%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和人文护理的培训;对人文精神的大致内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很多技术纯熟、业务拔尖、综合素质优秀的护士,在工作中对病人的疾病专科教育、同情、关爱、指导、情感抚慰、无条件付出等本我行为中,给予患者的人文关怀,已经是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但作为行为主体的护士本身,却不清楚这就是护理人文精神。而在职教育因为过于注重实用性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新技术,忽视人文科学的渗透和融入,使得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处于停滞不前或较低的水平,影响了中医护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进步。
3 对 策
不可否认,医学在20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确实挽救和延续了一大批人的生命,但并非躯体的康复就一定带来健康的人生体验,因为医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技术主义泛滥,加大了医患、护患之间的距离,医患之间和谐的精神交流越来越少,患者的内心感受越来越差。而传统人文精神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引领下,中医护理才能够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具体来说,中医护理领域的人文素养培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 创造人文硬件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是构成医院人文软环境的决定因素,必须在医院和病房内营造一种充满人性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本着文化的内涵进行塑造,用布局、装饰、色调、标识等去影响患者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房的环境设置、床单的布置及各种标牌文字的构思和创作、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等,无不贯穿着人文意识和内涵,体现着护患、医患、患际、医际及护际、医护间的温馨和谐,营造着合作、互助、互爱的家庭式人文氛围。同样,病房中所营造的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培孕和激发医护人员的人文意识和情感,鼓励其自觉、主动服务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2 激发人文情感,塑造人文精神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我们发现,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说的多而变化的少。培养一个既有专业水准又充满人文情怀的专业护士,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远不及学习专业技术那样立竿见影,何况人文精神也绝非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要鼓励护士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不断感悟和体验,将对病人的同情或怜悯,上升为对生命及其价值理性尊重的高度,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使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变为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并通过理性学习和感性体验的相融汇,使人文精神转化成为每一个医护人员应有的人文素养,最终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主义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3.3 俯下身体倾听,完善护患交流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对待他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护患之间的深层交流,多开始于护士对病人的倾听和理解。有权威研究指出,临床护士话语术的治疗价值应得到重视,病人的情绪状态会对腺体分泌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并直接导致体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各脏器的生理功能。许多患者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当医护人员明确告知,您的病情在医生的控制范围内,您会很快好起来时,多数病人会感到病好了一半,并很快朝好的方向转归。情绪影响脏腑机能是早就被证明的,护患交谈的治疗意义也是确定的。
病人作为“求医”活动中的“患”方,因为获取专业知识的机会有限、渠道过于狭窄,作为信息劣势的一方而急于了解自己的病情,以求得帮助。作为“医”方,由于接受过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处于信息的绝对优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患者面前容易表现出居高临下和缺乏耐心。所以,作为护士,要不断提醒自己,接触病人时,平等交流,将自己的关爱传递给患者,病人会因此放松,倾诉需求和被重视感得到满足,压力可以最大程度的释放,进入信任联系的良性状态,这也是护患的相处哲学。
有研究表明,医患之间的信任联系可缓解疾病感觉或减少止痛药的需要。所以,语言交流作为中医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
4 小 结
传统中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中医学几乎与人文科学完全一致。人文属性是中医护理的最大特色。中医护理与传统医学一脉相承,在护理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整体护理观,是中医护理的灵魂和精髓。中医护理发展到21世纪,早已不单纯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扩展为集保健、养生、临终关怀等一系列功能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医护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包含了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群体精神健康的保护。因此,创造人文硬件环境,营造人文氛围;激发人文情感,塑造人文精神;俯下身体倾听,完善护患交流;提倡和加强人文关怀,是21世纪中医护理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是对中医护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卫生服务系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申咏秋.《黄帝内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2006,19(6):108-109.
[2]崔晓莉. 文白对照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1 :278-279.
[3]贺达仁.技术医学时代与高扬科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1996,7(11):566-569.
[4] 赵美娟.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医学与哲学,2004,25(8):25-27.
[5] 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