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尤建良教授作为江苏省名中医有着三十余年的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经验。笔者作为其弟子有幸跟随尤建良教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吾师尤建良教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目前中医尚未有大肠癌的明确定义,但在古代中医典籍描述中,类似于“肠蕈”、“肠积”、“脏毒”、“锁肛痔”、“滞下”等病症属于此范畴。大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明确诊断时病人一般都已属于中晚期。尤师认为大肠癌的发病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情志失调;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环境因素和饮食所伤。正气亏虚,因年老体弱,正气虚弱,复感外邪,下注浸淫肠道致湿毒瘀血凝滞,久则变生癌瘤; 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或肝气郁结,乘脾犯胃,影响胃气升降功能致湿热邪毒蕴藉肠道,日久成瘤; 感受外邪与环境因素,久居湿地或起居不慎,寒湿外邪侵犯肠道,脾胃受损,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气不畅则血不行,气滞血瘀与寒湿之邪相搏结而发为本病;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不化日久生热,湿热蕴毒下迫于大肠,毒聚成痈而成大肠癌。病机为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平衡失调。由此可见,本病病位在大肠,病理因素为湿、毒、瘀。本病以正虚为本,虚实夹杂。
2 大肠癌的辩治经验
尤老师认为,肿瘤来源于患者体内的自身细胞,是人体内环境调节控制失灵和信息传递失误、错乱的结果,癌症病人始终处于变动中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紊乱,但中焦是枢纽。肿瘤三号方( 无锡市中医医院院内协定处方) 为微调平衡理论之基本方,主要含有潞党参、猪苓、炒白术、茯苓、薏苡仁、法半夏、陈皮、炙枇杷叶等,其中以党参、猪苓为君,健脾养胃; 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促其运化; 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益以半夏化痰湿、补脾气,陈皮芳香健脾醒胃; 佐以炙枇杷叶降气和胃。肿瘤三号方的作用特色不是单纯扶正,不直接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而是调气以化瘀,使气血得和以改善高黏高凝状态而无肿瘤脱落扩散之虞; 健脾以化湿,使痰湿生成无源而达正本清源之目的;此方不用攻下重药,以微入手,用药平和,量少而精。在微调后天脾胃的基础上,间接调节肾与气血,通过平衡阴阳气血而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康复功能,达到控制大肠癌的目的。
尤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将此法运用贯穿于大肠癌患者的全过程中,并与辩证治疗相结合。
2. 1 湿热蕴结证
此症型可见于平素饮食不节患者或夹杂于大肠癌各阶段。可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黏滞恶臭或便下黏液脓血,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舌质黄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多用白头翁汤合地榆丸加减。常选用: 白头翁、败酱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术、炒白芍、焦山栀、枳壳、荆芥、茯苓、生薏苡仁、生甘草等。
2. 2 气滞血瘀证
患者忧思过度或情志不遂,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凝结成块。腹胀痛拒按,痛有定处,腹部或可扪及包块,便下黏液脓血,血色紫暗,可伴有里急后重,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数或涩。治当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 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蒲黄、五灵脂、莪术、红藤、败酱草、台乌药、玄胡索等。
2. 3 脾肾阳虚证
久泻久痢,或素体虚弱,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损伤人体正气,由脾及肾,终致脾肾阳气受损。常见症状: 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或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次数频多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细。方以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
炒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肉豆蔻等。尤师常加用: 淮山药、焦麦芽、焦稻芽、炒薏苡仁、焦六曲、山萸肉、肉桂、炙甘草等。
2. 4 肝肾阴虚证
患者多见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唇甲色淡,食欲不振,反复便血、脱肛、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当滋阴清热,补益肝肾。选知柏地黄丸加减。尤师常临证加用五味子、麦冬、沙参以滋阴清热,半枝莲清热解毒,扶正抗癌。
2. 5 气血两虚证
多见于饮食不节患者,病程日久致气血双亏。症可见:
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食欲不振,反复便血、脱肛,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以益气补血为治。尤师喜用八珍汤加减。常选用: 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熟地、芍药、炙甘草等。尤教授根据患者不同的兼夹证灵活用药,如兼瘀血、腹痛有定处者加用参三七,活血祛瘀,扶正抗肿瘤; 湿热内阻者,常加苦参、小川连、泽泻清热燥湿; 如患者贫血严重则加用何首乌、鸡血藤并配合复方阿胶浆口服液改善贫血症状。另嘱患者配合食疗自食双参猪髓汤健脾益气,滋阴补血。
2. 6 大肠癌并发症的治疗
经过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尤教授认为晚期大肠癌患者易发生肠梗阻、肠穿孔、出血、阻塞及神经痛等各种并发症,其中尤以发生肠梗阻和大出血者为多。
肠梗阻早期多表现为肠鸣音亢进。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肠管致肠管狭窄而不通畅,或手术后患者发生肠粘连而致肠管发生炎性水肿导致肠道不畅,因此后肠蠕动反倒增强,肠鸣音亢进,此为中医脾虚肝侮之象,脾土虚弱,肝木侮之。有时影像学可见肠内有液平。此时,尤师以健脾益肝、祛风渗湿为治疗原则,习惯以痛泻要方为主方随证加减。水湿内停当用温性药物温化水湿,方中防风祛风渗湿。习惯加用高良姜、红藤、川芎、参三七等。高良姜性温,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红藤解毒消痈,活血止痛,川芎行气止痛,参三七止血化瘀。
晚期肠梗阻患者多发生肠麻痹。肠麻痹的病因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肿瘤刺激肠系膜致神经冲动传导到肠壁受阻而出现肠麻痹有关。此期患者多正气已虚,吾师尤建良在以通为法的基础上顾护正气,不用峻猛攻下之药,在痛泻要方基础上加用木香 30g 以促动肠蠕动,另,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的不同而灵活加减,如梗阻严重而正气尚可患者则加用大黄 3g。
此外吾师根据临床三十几年的经验总结出肠梗阻灌肠经验方: 白花蛇舌草、枳壳、芒硝、五倍子、生大黄。此灌肠方又根据患者大便性状而有所加减: 如大便干者加用大黄,而有些患者大便稀薄,中医谓此为“热结旁流”之象,可用蜣螂替代大黄。
如因肠梗阻引起的腹部绞痛,尤师较常用失笑散加减。
3 医案举例
3. 1 结肠癌肝转移病例
宋志坚,女,42 岁。患者因“腹痛 4 月余”至我院门诊查电子肠镜 + 病理示: 结肠癌晚期,患者遂去上海东方医院经查 PET/CT 示结肠癌晚期肝多发转移,行化疗方案后毒副反应明显,于2012 年08 月18 日至我院门诊肿瘤科行中药保守治疗。初诊时见患者乏力,手足心热,口苦咽干,时有低热,无恶寒、寒战,无身目黄染,纳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弦。
证属肝肾阴虚证,方用肿瘤三号方合知柏地黄丸加减,炒党参 10g、炒白术 10g、麦冬 10g、五味子 10g、防风 5g、白芍 10g、陈皮 5g、乌药 10g、郁金 10g、佛手片 10g、巴戟天 10g、龙骨10g、煅牡蛎 10g、黄芪 5g、炮姜 3g、焦六曲 10g、焦山栀 5g、姜半夏 5g、生薏苡仁 10g、炙甘草 3g。每日 1 剂,分 2 次服用。
半月后复诊,患者乏力减轻,口苦咽干好转,手足心仍感发热,偶有低热。原方去五味子,姜半夏改至 10g,改白芍 10g为赤芍 10g,加地骨皮10g、知母10g、北沙参10g、木香5g。嘱续服 14 贴。2012 年 10 月 01 日三诊,患者诉乏力明显好转,手足心热症状亦可,已无明显发热,牙龈肿,咽痛。原方去郁金、赤芍、炙甘草,加象贝母 10g、玄参 10g、白芍 10g、生甘草6g。如法续服 4 周。患者 2012 年 10 月 27 日再次复诊诉不适症状基本缓解,尤师嘱患者继服中药以巩固成效。经治疗10 月来,患者症情平稳,不适症状几乎得到完全缓解,目前精神饱满,无其它不适。期间多次复查血生化及肿瘤放免指标,已逐步降至正常范围内,复查 CT 示肝转移灶基本稳定,目前患者继续治疗中。
3. 2 直肠癌多发转移病例
何秀福,男,61 岁。患者因“腹痛,便血”至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肠镜示: 直肠癌。活检病理示: 直肠 7 厘米处腺体高度不典型增生,疑为腺癌。遂于 2012 年 1 月 5 日在该院行直肠癌根治术( Dixon 术) ,术后病理示: 直肠: ①隆起型腺癌( Ⅱ) 级,侵及全层,切缘及吻合口远端未见癌,肠系膜淋巴结( 3/9) 见癌转移; ②腺瘤,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拒行化疗。于 2012 年 05 月至我院行中药保守治疗同时配合免疫支持治疗。刻下: 乏力,纳差,偶有咳嗽,大便溏薄,偶有便血,小便调,夜寐欠安。尤教授辩证此患者属脾气亏虚证,治当益气健脾。方选六君子汤加减。选药: 炒白术 10g、炒党参10g、茯苓 10g、茯神 10g、焦谷麦芽各 10g、炒薏苡仁 30g、陈皮10g、枇杷叶 10g、炒山药 10g、姜半夏 10g、枣仁 10g、知母 10g、龙骨 10g、煅牡蛎 30g、炙甘草 6g、半枝莲 30g、炒苍术 10g、喜树果 10g、炒莱菔子 15g、怀牛膝 10g。方 7 贴,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半月后二诊患者诉咳嗽已止,餐后胃脘胀满不适,便血已止,大便性状好转。原方去枇杷叶、麦芽、苍术、喜树果,加荷叶 10g,改莱菔子为 30g,继服14 天。后患者三诊,精神好转,不适症状已基本缓解。复查 CT: ①右肺尖及左下肺近膈面处结节影与初诊片比较,右肺病灶基本消失,左肺病灶有缩小。②右肺下叶及左肺中叶舌段钙化小结节影。③两肺尖陈旧病变伴两上肺局灶性肺大泡。患者病情稳定,仍于我院门诊口服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