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有消瘦、乏力、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后期甚至出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的症状。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及预后。于康等通过对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 26. 35%,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达45. 56% ,充分说明了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问题的严重性。肿瘤相关的营养问题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生理功能降低,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并增加治疗费用,同时与术后复发率及放、化疗期间毒副作用的反应程度、病死率都有直接的关系,更甚者将成为患者的直接死因.营养不良是肿瘤疾病的全身性表现,中医学从整体观念理论出发,全面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在防治营养不良时及营养治疗联合应用中发挥中医药特色,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在肿瘤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中医药与肠内营养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 CSCO) 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指出,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由于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患者也易于接受,所以临床上优先选择肠内营养.但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也会因各种原因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常见的并发症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病情、营养液的种类、操作者的技术等。对于其并发症现代医学只能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药则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的疗效。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蔡瑛等通过大鼠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临床肠内营养与黄芪联合应用在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 IL) - 2水平及上调创伤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肠内营养组。冯煜等研究发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肠内营养中加用四君子汤治疗后患者肠道上皮固有层 CD4+、CD8+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单纯肠内营养组( P< 0. 05) ,肠道细菌移位率也低于单纯肠内营养组( P <0. 05) ,同时可明显降低术后血浆 D - 乳酸浓度( P <0. 05) .
辛伟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应用益胃活血汤( 药物组成: 黄芪、当归、党参、川芎、白术、茯苓、丹参、陈皮、生地黄、郁金各12 g,白花蛇舌草 10 g) 联合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及营养状况,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大黄作为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大黄除了泻下的传统功效外,还具有增加胃动力、保护消化道黏膜、抗病原体及抗肿瘤的作用.中医药可明显防治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中医药与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是指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摄取及利用营养素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肠外营养也是肿瘤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肠外营养可以供给基本的营养消耗,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制剂可以单独应用或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增强疗效。常用有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临床研究发现这些制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有散结消症抗肿瘤的作用。尹锋等观察康艾注射液( 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8) 联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癌症恶病质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联合组在改善癌症晚期患者恶液质的精神状况、增加食欲和体质量、缓解癌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胃肠外营养组( P < 0. 05) .
张宇明等观察康莱特注射液( 浙江康 莱 特 药 业 有 限 公 司,国 药 准 字Z10970091) 提高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将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莱特注射液。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缓解疼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刘子凤等观察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 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国药准字 Z19990065) 抗消化道肿瘤恶病质作用。结果显示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后患者血清 IL - 1β、IL - 6、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 α) 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瘦素( LEP)水平升高,食欲、体质量、KPS 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改善。说明参芪扶正注射液可能通过作用于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 中医药与免疫营养支持
免疫营养支持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免疫营养支持是通过使用一些特异性免疫营养物质,不但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而且发挥改善免疫机制、调节机体炎性反应的作用.目前研究及应用较多的免疫营养物质有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及 n -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免疫营养支持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能够在促进蛋白质表达合成、激活粒细胞与肠上皮细胞增殖、改善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许多中药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如人参作为传统的补气药,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自汗等体虚症状,进而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人参及其主要成分人参多糖、人参皂苷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 免 疫 功 能 而 起 到 抗 肿 瘤 的 作用.一些常用的中药还有黄芪、茯苓、五味子、淫羊藿、鹿茸、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黄精等。常见的中药提取物有甘草多糖、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牛膝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猪苓多糖、云芝多糖、当归多糖、黄芪甙、白芍总甙等.应用中可以通过方剂的组方配伍,充分地发挥中医药在免疫调节营养治疗方面的作用。
4 中医药膳食疗
早在《内经》就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说法。中医药膳食疗是肿瘤综合疗法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药膳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取药物之性,食物之味,二者相得益彰,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防病保健、无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的特点。药膳理论应用的精髓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施膳,灵活调整药膳方,在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应该重视药膳食疗的作用。常用的药膳方有人参莲肉汤、参归山药调猪腰、枸杞炖牛肉、龙眼膏、当归羊肉羹、黄芪猪肝汤、黄芪山药饭、三七炖鸡、海带木耳羹、阿胶地黄糯米蜜粥等。药膳食疗方可以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色,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临床上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朱玲等观察药膳配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减毒增效作用,结果发现联合药膳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免疫指标,减轻患者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等化疗副反应,起到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及增强化疗效果的作用。
5 展 望
营养治疗对肿瘤患者而言并非某种特定的治疗方式,却是临床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响整个疾病的进程。但是我国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临床营养诊断及治疗水平偏低,临床营养学科人才缺乏,临床营养相关政策及法规严重滞后.这些不足将严重制约营养学科的发展,影响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效果。
综合我国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情况的具体国情考虑,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与现代营养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同时,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整体观念与辨证施膳相结合,从整体出发,合理选择营养制剂和中药; ②中医药治疗应与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方法相结合,不可偏颇,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③进一步培养一批合格的中医营养师,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肿瘤营养治疗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在肿瘤疾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于康,周晓容,郭亚芳。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J]. 肿瘤学杂志,2011,17( 6) : 408 -411.
[2] Van Cutsem E,Arends J. The causesand consequences of cancer - associatedmalnutritio [J]. Eur J Oncol Nurs,2005,9( 2) : 51 - 63.
[3] CSCO 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 1) :59 - 73.
[4] 蔡瑛,黄青青,苏美仙,等。 肠内营养加黄芪对创伤大鼠白介素 - 2 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 3) : 160 - 161.
[5] 冯煜,黄建平,朱梅萍。 早期肠内营养合中药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 9) : 78 - 80.
[6] 辛伟,侯小娟,侯俊明。 益胃活血汤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营养支持中的作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 1) : 28 -29.
[7]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11,20 ( 16) : 1534 -1538,1568.
[8] 尹锋,赵戎戎。 康艾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癌症恶液质的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07,4( 22) : 65.
[9] 张宇明,韩正祥,冯守信。 康莱特注射液对提高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 ( 10A) : 63 -64.
[10] 刘子凤,李贵新,马长庚,等。 参芪扶正注射液抗消化道肿瘤恶病质作用的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 10) : 94 - 95.
[11] 黎介寿。 肿瘤营养学的兴起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 4) : 221 - 222.
[12] 刘海涛。 免疫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 ( 3) :338 -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