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水平低,城乡山川发展一体化水平不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1.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大.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2013年,宁夏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4.1%、80.4%和82.8%;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更大.
2.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水平低.
宁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产不精、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工业"两高一资"结构特征明显,重工业比重高达84%,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低.服务业发展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弱,服务业增速连续9年低于GDP增速,2013年仅占GDP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四个百分点.
3.基础设施条件差,支撑能力弱.
宁夏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每年铁路货运缺口约2000万吨.对外航线少,旅游旺季一票难求现象比较常见.水资源短缺,工程型缺水、资源性缺水并存,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41.5亿立方米,其中92%以上集中在沿黄经济区,农业用水占90%以上;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4.山川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任务重
宁夏山川发展差距大,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沿黄经济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以全区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4%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中南部地区以"苦瘠甲天下"著称,2013年人均GDP为8237元,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9%;财政自给率仅为7.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28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74%.按照国家新确定的2300元的贫困标准,还有贫困人口近100万人,占当地总人口的40%,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生存条件最差、发展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5.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人才少
2013年,宁夏R&D占GDP的比重为0.8%,比全国水平低1.28个百分点.科研院所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技术企业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储备稀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少.
6.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压力大
宁夏地处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中,沙化面积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2/3,是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和沙尘暴进入祖国腹地的主要通道,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程度不断加剧,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交织,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依然很大.
7.对外开放度不高,国际化水平较低
宁夏地处我国内陆,既不靠海,也不靠江,更不靠边的"三不靠"区位劣势,使宁夏接受世界市场和国内经济核心区的有效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对外通道、融资平台、信息和中介服务"三不健全"的对外经贸体系影响了宁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13年,宁夏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7.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16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加快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1.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宁夏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投入、高污染、资源型的"两高一资"问题突出,因此,宁夏要把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高端化、低碳化、高技术化、高效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三个千亿元投资计划"和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将宁夏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2.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宁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不足,应科学处理好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应借助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战略,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试验示范区.
重点是:一是着力扩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贸易,努力增强出口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扩大就业战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培育消费热点,挖掘需求潜能,形成有能力消费、有地方消费、无后顾之忧的消费新局面,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三是着力调整优势投资结构,通过"优化存量、扩大总量、夯实基础"等措施,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增长,集聚生产要素,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调整,大幅提高投资水平和效益.
3.着力调整优化城乡、山川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山川一体化发展转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地区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客观要求,宁夏城乡发展差距大、山川发展不平衡,应以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生态移民战略为重点,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积极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山川一体化发展.
积极引导生产要求、重点产业和人口向宁夏沿黄经济区相关城市集聚,向各级城镇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聚集,扎实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为重点,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提高转变.宁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资不高,创新人才缺乏,更应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以创新驱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制高点、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应加快实施"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宁"两大战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力争在关键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集成整合一批成熟技术,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争取有单项技术或优势产业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5.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全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抓好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两型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发推广低碳技术,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走"绿色发展道路".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加快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有序,科技有序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在加快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应突出强调政府转型,不能再把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从"经济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
应建立转变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的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对优化结构、自主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评价的结果实行绩效奖惩和行政问责.使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成为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风向标",使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宁夏地域面积小,人口少,改革成本低、风险小,政策叠加效应明显,具备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条件.应加大在行政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土地、所有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价格和收费等相关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
着力构建开放、灵活、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宁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科学的体制保障.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宁夏新能源、新型建筑节能、绿色采购、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资源的强制性能效标准,鼓励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重点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制定强制性耗能限额标准,健全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破坏和污染环境企业的惩处力度.
(六)强化政策引导在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的关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动态制定有利于我区调整经济结合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其他相关政策,加大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支持政策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进海。宁夏经济蓝皮书[M].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4.
[2]常修泽。改革的空间与四点方略(《经济决策参考》内部资料),2013(01)。
[3]宁夏发展改革委。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汇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王一鸣,等。调整与转型-中国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