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植物学论文

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来源:福建林业科技 作者:陈文荣;吴丽君;李文芳
发布于:2020-04-02 共6861字

植物观察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三篇: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摘要:2014-2016年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开展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引种驯化, 并对引进的种质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累计从种源地引进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抗逆性 (抗寒、抗旱) 强的金花茶组植物23种:'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菊芳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薄叶金花茶、抱茎金花茶、毛瓣金花茶、三岛金花茶、柠檬黄金花茶、东兴金花茶、扶绥金花茶、重瓣金花茶、平果金花茶、夏石金花茶、武呜金花茶、小果金花茶、无名金花茶、簇蕊金花茶、毛籽金花茶、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 引种驯化成功率100%, 种质保存率达100%, 其中适应性比较强的有'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 可在福建推广种植。

  关键词:金花茶组植物; 引种驯化; 种质资源保存; 扦插繁殖; 嫁接繁殖; 生物学特性;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germplasm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Sect. Chrysantha Chang were researched, including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t introduction site. In 2014-2016 years, Camellia chrysantha' s research group of Fujian Academy of Forestry has introduced 23 species of Sect. Chrysantha Chang with high ornamental, economic value and resistance ( cold and drought resistance) were introduced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They are as follows: C. chrysanthoides ' huangzun', C. niridissima, C. cucphuongensis, C. impressinervis, C. euphlebia, C. chrysanthoides, C. ampletifolia, C. pubipetala, C. sandao, C. limonia, C. tunghinensis, C. fusaiensis, C. chongban, C. pingguoensis, C. xiashiensis, C. wumingensis, C. microcarpa, C. innominata, C. fascicularis, C. ptilosperma, C. huana, C. liberofilamenta and C. micrantha.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introduction was 100%. The germplasm preservation rate was 100%. Among them, strong adaptability of C. chrysanthoides ' huangzun', C. niridissima and C. impressinervis can be popularized in Fujian.

  Keyword:

  Sect.Ghrysantha Chang;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germplasm conservation; cuttage propagation; grafting propaga 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金花茶

  目前世界上已知金花茶组[1] (Sect.Ghrysantha Chang) 植物42种5变种, 其中10多种产自越南北部, 其余都产自我国, 广西南部和西南部有29种5变种, 云南、贵州、四川各产1种[2,3], 自然分布地理位置约为北纬20°52'-23°30'、东经105°16'-108°40'[4], 南北相距不到3个纬度, 东西相距不到5个经度。是分布范围极为狭窄的植物种群。

  20世纪80年代, 福州植物园、龙岩永福、南平来舟林业试验场相继引种过普通金花茶 (Camellia chrysantha) [5]、长柱金花茶 (C.nitidinssima) 、小花金花茶 (C.micrantha) 等[6], 引进物种单调, 且良莠不齐, 观赏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参差不齐。由于对金花茶种质适应性栽培研究甚少, 早期民间引种成活率低, 或成活后长势差, 落叶不开花, 或花期延迟, 或开花稀少, 或只开花不结实等问题, 制约了福建金花茶观赏、食用和药用产业的发展。

  引种驯化是直接丰富物种种类和育种原始材料的捷径[7].基于早期金花茶引种状况及生长情况, 福建省于2014-2016年, 从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林科院、广西金花茶公园、广西林科院等地引种收集了23种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及抗逆性 (抗寒、抗旱) 强的金花茶组植物, 通过扦插、嫁接技术手段进行苗木快速繁殖, 引种驯化获得成功, 首次完成原生种质跨省份引种和异地保存, 为福建省保存和利用金花茶种质资源做了开创性工作, 为金花茶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1 原生地与引种地概况

  1.1 原生地

  种源地1: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地理位置103°20'-104°03'E、22°35'-23°07'N, 地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河口、蒙自、个旧4县 (市) ,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6.4℃, 年均降水量890 mm左右。土壤为高原红壤, 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主要植物有三尖杉、福建柏、水松、竹柏、鸡毛松、龙眼、榄仁桫椤、长蕊木兰、云南穗花杉、莲座蕨、伯乐树等。

  种源地2:贵州省贵阳市 (贵州省林科院珍稀树木园) , 原产地贵州省册亨县路雄村, 地理位置106°00'E、24°40'N, 海拔620~720 m.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9.7℃, 极端最高气温36.5℃, 极端最低气温为-4℃,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345 d, 年均降水量1035 mm.主要特点是冬无严寒, 夏季炎热, 夏湿春干, 雨热同季, 春暖早、秋凉迟。全年日照时间1514.6 h.

  种源地3:广西南宁 (广西金花茶公园和广西林科院) , 地理位置107°45'-108°51'E、22°13'-23°32'N.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21.6℃,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2.8℃,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28.3℃, ≥10℃年积温达7870℃, 年均降水量1450 mm.

  1.2 引种地概况

  漳平市永福镇位于漳平市南部, 位于北纬25°04'、东经117°18', 地处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 是福建省最南端的高山盆地, 海拔755 m, 四周环峙1000 m以上高山。属高山盆地气候, 年均气温为17.4℃, 绝对最高气温38.9℃, 绝对最低气温-6℃, 1年中有6~7个月月平均气温高于20℃;年均积温在6400~7200℃之间;春季约75~121 d, 夏季约102~132 d, 秋季约72~84 d, 冬季约58~86 d, 年有霜日100~114 d, 初霜日在11月中旬末至下旬初, 终霜日在3月上旬至中旬初;常年雨量较充足, 年均降水量1865mm,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2 引进物种与引种方法

  2.1 引种及收集的金花茶组植物

  2014-2016年间, 从云南、贵州、广西等种源地引进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及抗逆性 (抗寒、抗旱) 强的金花茶组植物23种, 其种源地、引种材料见表1.

  2.2 引种驯化方法

  在种源地直接引进袋苗或穗条, 引种采穗时应选择半木质化、叶芽饱满、健壮的1年生枝条, 穗条采集后, 剪成50 cm左右长段, 基部包裹纸巾喷湿, 捆扎后装入大塑料袋内放入0~5℃的保湿保温箱内启运。繁殖是种质 (基因) 保存的手段之一[8], 金花茶繁殖技术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等, 为确保引种物种不变异, 在引种地通过扦插、嫁接等无性技术手段扩大培育种质, 其后代在遗传上完全与亲本相同, 是植物的天然克隆[9].

  表1 金花茶组植物种源地、引种结果一览表

  2.2.1 扦插繁殖

  扦插选用黄泥土+泥炭土 (2∶1) 作为基质, 插前3 d基质淋透水。插条剪成长3~5cm、保留1~2个芽的短穗, 上端留1片叶, 余下的叶从叶柄基部剪去, 插条顶端在离芽0.5~1.0 cm处平剪, 插条基部在近节间处斜剪, 选用ABT 1号生根粉500 mg·L-1处理5 min.

  2.2.2 嫁接繁殖

  以烈香、红露珍为砧木, 采用劈接法。将砧木与近地面树皮平滑处剪断, 从砧木中心纵劈一刀, 深2~5 cm;接穗剪成长4~5 cm, 上端需带有1~2个芽。基部削成楔形, 有2个对称的削面, 削面长度比砧木的劈口深度短些或相同, 然后将接穗插入砧木, 对准双方形成层, 严密绑扎, 接穗外露1~2芽。

  2.2.3 管理方法

  在大棚内进行扦插与嫁接, 大棚系内外双层遮阳网及薄膜覆盖的密封大棚, 棚内光照强度3000~4500 lx, 温度15~28℃, 空气湿度80%~95%.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质引种及保存情况

  各金花茶种质的穗条引种时间不同, 扦插时间不同。从表1可见, 23种金花茶扦插均能成活, 成苗率差异极大, '黄樽'薄叶、防城、菊芳 (库克芳) 3种金花茶获得较高的扦插成苗率, 分别为94%、91.5%、84%;凹脉、显脉、薄叶、抱茎金花茶扦插成苗率在60%~80%之间;毛瓣和三岛2个越南种源的金花茶扦插成苗率分别为50%和51%, 其余14种金花茶的扦插成苗率均低于50%, 尤以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扦插成苗率最低, 成苗率仅10%.不同金花茶扦插成苗率与基质、扦插时间、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有关外, 主要和物种个体的离体再生能力有较大关系[10].但此次扦插成苗率较低的是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簇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无名金花茶等5个种, 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穗条长时间运输有关, 这5个种的穗条运输时间均耗时3~4 d, 穗条新鲜度差。

  23个金花茶种质引种时间不同, 嫁接时间不同, 所用砧木也不同, 嫁接在每年1-5月进行, 嫁接成苗率以苗圃调查的数据为准。从表1可见, 菊芳、'黄樽'、薄叶、防城4种金花茶获得较高的嫁接成苗率, 分别为97%、91%、90%、85%;其次为凹脉、小果、三岛金花茶, 嫁接成苗率在80%以上;同样可能是穗条长时间运输的原因, 降低了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簇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无名金花茶嫁接的成苗率。金花茶成苗率与砧木种类的亲和力[11,12]、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因素有关外, 主要和物种的离体再生能力有较大关系。

  综上可见, 同种金花茶嫁接成苗率的高低与扦插成苗率高低较为一致, 存在着正相关性, 由此可见不同金花茶成苗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物种个体离体再生能力, 而此次扦插和嫁接成苗率较低的几个物种可能与穗条长时间运输有关。所引种的23种金花茶通过扦插和嫁接都能成活, 引种驯化成功率100%, 种质保存率100%.

  3.2 金花茶组植物在引种地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在引种地, 对23种金花茶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进行定期观察和描述, 因大部分引种的金花茶物种均未达到开花结果树龄, 因此生物学特性多数只观察生长习性。通过枝叶形态特征、花果性状、生长习性反复调查比较, 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命名"'黄樽'薄叶金花茶", 2017年9月通过福建省良种认定。目前, 在所引种的23种金花茶中, '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凹脉金花茶能在野外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安全越冬, 其余种类能在简易大棚内正常生长、安全越冬, 各种金花茶主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如下。

  1) '黄樽'薄叶金花茶。植株紧凑美观, 侧枝直立性强;新叶棕红色, 老叶深绿色, 叶片蜡质多光亮, 光泽度高, 叶片小, 互生, 长椭圆形, 先端锐尖, 基部椭圆形至近圆形。花蕾有明显的"眼点", 花径4.0~4.6cm, 花瓣8~11片, 无毛。1年2次梢。

  2) 防城金花茶。叶卵状长椭圆形, 先端钝尖, 基部楔形。花径5~6 cm, 蒴果扁球形。1年2~3次梢。

  3) 菊芳 (库克芳) 金花茶。老叶亮绿色, 近革质, 长椭圆形, 叶边缘波浪起伏状。1年2次梢。

  4) 凹脉金花茶。叶椭圆形, 长9~16 cm, 宽5.5~8.5 cm, 叶脉多, 侧脉10~14对, 与中脉及网脉在上面凹下, 在下面突起。花较大, 5~8 cm, 花瓣12片, 花瓣较薄, 花淡黄;蒴果三角状扁球形。1年2次梢。

  5) 显脉金花茶。嫩枝红褐色, 无毛, 嫩叶红紫色, 老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 叶脉明显。1年2次梢。

  6) 薄叶金花茶。嫩枝无毛, 叶膜质, 长圆形或倒披针形, 先端渐尖或急短尖, 基部楔形或狭窄而略钝, 上面干后灰褐色, 暗晦, 无毛, 下面浅褐色, 无毛, 有黑腺点, 侧脉与中脉在上面凹陷, 在下面突起, 边缘有细锯齿, 叶柄长约1 cm, 无毛。1年2次梢。

  7) 抱茎金花茶。嫩枝红褐色, 无毛。老叶椭长圆形, 叶脉明显, 有明显凹陷, 叶长达25~30 cm, 浓绿, 叶子和茎紧紧相抱。1年2~3次梢。

  8) 毛瓣金花茶。嫩枝、叶背、叶柄、苞片和萼片外面、花瓣外面、花丝、子房、花柱均密被柔毛。叶革质, 长圆形至长椭圆形, 边缘有细锯齿。1年2~3次梢。

  9) 三岛金花茶。叶革质, 长椭圆形, 叶片光亮, 网脉明显。1年2~3次梢。

  10) 柠檬黄金花茶。小枝纤细, 红褐色至灰褐色, 无毛。叶薄革质, 椭圆形或长圆形, 偶为倒卵形, 先端尾状渐尖, 基部阔楔形, 上面深绿色, 下面无毛, 有黑腺点, 侧脉在上面下陷, 网脉不明显, 边缘有细锯齿。1年2次梢。

  11) 东兴金花茶。叶小, 薄革质, 椭圆形, 基部阔楔形, 上面淡绿色, 下面无毛, 有黑腺点, 网脉明显, 在下面突起, 边缘上半部有钝锯齿。1年2次梢。

  12) 扶绥金花茶。嫩枝淡紫红色, 无毛, 叶椭圆形, 先端急尖, 基部宽楔形。1年2次梢。

  13) 重瓣金花茶。叶椭圆形, 较大, 最大长度达20 cm, 叶面有光泽, 叶脉在上面微凹下。1年2次梢。

  14) 平果金花茶。嫩枝无毛, 干后灰褐色。叶革质, 卵形或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阔楔形, 有时近于圆形, 常下延;上面深绿色, 下面有黑腺点, 侧脉在下面稍突起, 边缘有小齿突。1年2次梢。

  15) 夏石金花茶。嫩枝圆柱形, 皮红褐色, 老枝灰褐色或灰黄色, 均无毛。嫩叶淡红褐色, 老叶近革质, 长椭圆形, 先端急尖或尾部渐尖, 基部阔楔形或楔形, 上面深绿色, 下面浅绿色, 具黑腺点, 两面无毛;侧脉与中脉上面凹陷, 下面突起, 网脉在上面不明显, 边缘有细锯齿。1年2次梢。

  16) 武呜金花茶。嫩枝暗红色, 无毛, 嫩叶红褐色, 老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先端渐尖, 基部宽楔形。1年1次梢。

  17) 小果金花茶。叶柄长0.5~1.2 cm, 无毛;叶片革质, 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 先端急尖或尾状渐尖, 基部楔形或圆形, 边缘稍向背面反卷, 具骨质小锯齿, 齿端有一黑色小腺点;侧脉在下面凸起。1年2次梢。

  18) 无名金花茶。叶片巨大, 淡绿色, 叶脉明显。1年2次梢。

  19) 簇蕊金花茶。嫩枝无毛。叶革质, 椭圆形, 长12~22 cm, 宽6~9 cm, 先端急锐尖, 基部阔楔形或略圆;侧脉8~9对, 上面下陷, 下面突起, 网脉在两面均明显, 边缘有细锯齿, 叶柄长1~1.4 cm, 无毛。1年2次梢。

  20) 毛籽金花茶 (四季金花茶) .嫩枝紫红色, 无毛;老叶椭圆形, 或长椭圆形, 先端尾状渐尖, 基部宽楔形。1年2次梢。

  21) 贵州金花茶。当年生枝细, 圆柱形。叶膜质椭圆形, 先端钝或骤尖, 基部楔形, 叶缘具稀疏锯齿, 叶上面绿色, 背面浅绿色具疏散腺点, 叶脉凸起, 侧脉在叶缘弯曲形成拱形。1年2次梢。

  22) 离蕊金花茶。嫩枝纤细, 无毛。叶薄革质, 椭圆形, 先端尾状渐尖, 基部阔楔形, 叶面有皱纹, 上面深绿色, 下面绿色, 有细微黑腺点;侧脉与网脉在上面能见, 在下面稍突起, 边缘上部2/3有细锯齿。1年1~2次梢。

  23) 小花金花茶。嫩枝无毛, 叶革质, 椭圆形或倒卵形, 先端锐尖, 基部钝或略圆, 上面干后黄绿色, 下面无毛, 边缘具锯齿。1年2次梢。

  4 结论与讨论

  扦插和嫁接技术是金花茶引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也是种质资源异地保护、创新种质及加快金花茶种苗繁育进程的重要技术支撑。所引种的23种金花茶通过扦插和嫁接都能成活, 引种驯化成功率100%, 种质保存率100%.

  不同种金花茶扦插及嫁接难易程度不一, 同种金花茶扦插成苗率与嫁接成苗率存在正相关性。黄樽、防城、菊芳金花茶的扦插和嫁接成苗率均较高, 而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簇蕊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和无名金花茶的扦插和嫁接成苗率均不理想。扦插及嫁接成苗率除受基质、生根促进剂、砧木种类等外因影响外, 更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离体再生能力, 也与穗条长时间运输有关, 这5个种的穗条运输时间均耗时3~4d, 穗条新鲜度差。为提高引种成功率, 应尽可能缩短穗条运输时间。

  金花茶组植物种间形态特征各不相同, 生长特性也不一样, 年抽梢次数不同。'黄樽'薄叶金花茶与薄叶金花茶在枝叶形态特征以及生长特性上存在差异, 是一个新品种。

  金花茶组植物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热带常绿季雨林中, 为喜暖热植物, 对热量要求较高, 属热带性树种。2014年引种到中亚热带气候的福建闽西地区种植的23种金花茶, 至2017年'黄樽'薄叶金花茶、防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能在野外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 安全越冬;其余种类能在简易遮荫大棚内正常生长, 安全越冬, 生长发育未受影响;部分物种能否完成开花结实还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金花茶组[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 18 (3) :69-74.
  [2]梁盛业。世界金花茶植物名录[J].广西林业科学, 2007, 36 (4) :221-223.
  [3]谭伟福, 黎德丘。金花茶组植物保护空缺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 2010, 39 (1) :52-54.
  [4]张本能, 黄广宾。金花茶的分类和地理分布[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6, 4 (1) :31-42.
  [5]陈巧女。金花茶等3种茶科树种种苗形态特征及引种栽培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 2007 (3) :13-16.
  [6]吴洪明。福建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4.
  [7]刘希玮, 李青春。我国花卉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J].北京农业, 2011 (12) :20-21.
  [8]仲崇禄, 白嘉雨, 张勇。我国木麻黄种质资源引种与保存[J].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 (3) :345-350.
  [9]党金鼎, 周晓燕。植物无性生殖与生物多样性[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4 (3) :58-61.
  [10]陈文荣。几种金花茶组植物无性繁殖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 2016, 43 (4) :120-124.
  [11]李华。葡萄集约化栽培手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 3.
  [12]王丽雪, 李晓燕, 刘志华, 等。葡萄嫁接亲和力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997 (1) :30-35.

点击查看>>植物观察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
原文出处:陈文荣,吴丽君,李文芳,陈达,曾丽芳.金花茶组植物引种驯化及生物学特性观察[J].福建林业科技,2018,45(03):82-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