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高校人才质量标准和PDCA动态管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04 共3600字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国内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有不同理解。《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可见,高等教育质量具体表现在高校人才质量方面,是教育一般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要求的共同体现,面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应树立动态目标来进行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

  一、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研究现状
  
  1.人才质量定位
  从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角度看,哈维和格林(Harvey &Green)总结出五大教育质量观:卓越、完美、“适于目的”、“经济价值”和突破性。安心归纳为不可知观、产品质量观、测量观或达成度观、替代观、实用观或重实效观(适应社会的外适性质量观)、绩效观、内适性(或学术、学校本位质量观)、准备观等。韩映雄概括为阶段论、需要论、适应论、目标论、全面质量和产品质量观。杨德广提出了发展的、合适目标的、需求的、多元的、特色的质量观。戚业国认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存在着学术质量观(研究型大学)、社会需要质量观(一般本科院校)、个人导向质量观(普通专科教育)、市场导向质量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不同的质量观中应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应该有各自的主导质量观。
  
  从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角度看,潘懋元认为由于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北京林业大学陈晓阳等认为,进入21世纪,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专门人才,需要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新的素质质量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笛梅认为,21世纪如何把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是一个研究得很不够而且在实践中有很大差距的问题。

  2.人才质量管理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工作程序、基本思想,也是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理念。在国外,ISO9000质量标准已被应用到教育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一些高等学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形成可操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相关应用研究表明,PDCA作为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思想已普遍被认可适合于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日本新教育课程前景下的“课程经营”》解释了从PDCA到CAPD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袁剑波等提出了主动监控模式,即在PDCA原理上进行PCDA探索,这些研究对创新高校人才质量管理具有启发意义。

  以上研究表明,高校人才一般质量要求可以在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中有所选择与侧重,人才具体质量要求则是在高校主导质量观指导下形成的人才质量目标。人才质量目标须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来实现,而对具体教学的管理首选PDCA循环,这在国际教育界和质量界均已得到肯定。笔者认为由于高校的类型、历史、现状等不同而承担的培养人才层次、科学研究范畴、服务社会形式也不同,需要从国家建设、社会市场、学校发展以及受培养对象个体发展等角度来明确高校人才质量的定位与管理,在总体追求目标上呈现出动态性特征。

  二、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的动态性
  
  1.质量目标定位的动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校不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扬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培养学术大师,更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市场化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律,重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调整和修正高校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满足消费者(学生、家长及雇主)的需要,适时更新人才质量目标,培养社会合格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类型基本划分为三大类: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及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包括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高等教育层次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具体而言,高校培养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等横向层面人才,以及培养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等纵向层次的人才,所有高校类型,无论培养横向层面人才还是纵向层次人才,人才质量标准结合教育工作均应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图1),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论文摘要

  基本素质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包括思想政治、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等。人才首先是人,应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包括身心健康,具有科学知识、基本逻辑与形象思维,了解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宽容豁达,知荣知耻。即“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

  专业素质体现在具体理论教学中包括本专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等。作为专业人才应该懂得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沿,不仅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做到对本专业学科知识技能的心领神会。

  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专业人才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在“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前提下,创新专业、创新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造福人类,成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2.质量目标管理的动态性
  结合国际质量界认可的PDCA循环和高校人才质量定位(图1),形成高校人才质量目标的动态管理(图2)。
论文摘要

  首先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受培养对象及自身条件进行人才质量定位(P)。其次进行质量目标的具体落实,加强通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管理,形成具有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D)。再次,要进行及时的人才质量检查,包括受培养对象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检查,进而适时调整通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达到专业人才质量目标(C)。最后,对每一届毕业生的社会就业与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及时反馈受培养对象的质量声誉,为进一步明确人才质量目标、完善人才质量定位提供情报(A)。如此循环往复,实现高校人才质量目标的动态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的哲学理念之一体现为动态目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高校人才质量定位是高校在主导质量观指导下形成的人才质量目标,包括基本、专业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目标体系。主导质量观是高校在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形成与不断更新的本校人才质量基本目标。

  高校人才质量目标须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来实现,具体教学应该遵循PDCA管理思想。

  高校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均处于不断调整与更新之中,是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实现和完善人才质量定位与管理目标的。

  参考文献:
  [1] 韩映雄 , 李华萍 . 从大众到普及过程中高等教育话语权的变化[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5):1-5.
  [2]《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 上 )[K].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98.
  [3]Harvey,L,and Green,D.Defining quality[J].Assessment and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8(1):9-34.
  [4] 安心 . 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初探 [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7,(2):9-11.
  [5]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 杨德广。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N].中国教育报 ,2007-01-29.
  [7] 戚业国 .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 [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2):39-44.
  [8]渊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10.
  [9] 高妍。 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强教育质量控制--“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高教研究 ,2004,(9):33-52.
  [10] 程光旭 ,等 . 基于 3P 模式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9):65-68.
  [11] 田中统治 , 野泽有希。日本新教育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经营”[J].全球教育展望 ,2009,(11):3-14.
  [12] 袁剑波 , 杨伟军 , 郑健龙 . 教学质量主动监控模式探索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118-122.
  [13] 刘尧 .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9,(2):103-110.
  [14]吕关心。成人院校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选择与超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2):97-100.
  [15] 渊懋元 , 吴玟 .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3):5-9.
  [16] 刘小强 , 罗丹。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研究 [J].大学教育科学 ,2007,(1):35-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