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与措施(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5498字
2 高校科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与着力点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理 A.V. 费根鲍姆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提出。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具有这样一些创新:一是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二是质量管理的过程性,三是质量管理的动态性。质量管理的全面性是一种质量管理全覆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因企业生产要素既包括生产设备又包括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就要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环节,又要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和全员化。质量管理的过程性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程化管理,包括市场研究、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与销售、售后服务与反馈等,对于所有环节的质量管理显然也是系统而全面的。质量管理的动态性是管理目标,也是企业的核心,是对产品质量从研制、到维持再到提高的系统化管理,也是对产品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
2.2 全面质量管理对高校科研的适用
将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的特性分析来看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首先,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生产过程及产出;其次,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都需要针对产品或成果质量的管理,而管理系统都要涉及到对规划、策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等环节过程的管理及部门、人员、岗位、职责、任务、目标等等的管理,即都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再次,企业生产和高校管理都需要通过动态过程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良好状态之中,使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机、高效的统一整体;最后,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都要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研发方向,以市场认可为质量追求,以市场反馈为促进动力,以市场份额为效益衡量,而达到这些指标的基础最终依然是产品质量。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无论是对企业生产还是对高校科研,都必然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当然,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高校科研并不能和企业做法等同起来,而是要深刻把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动态性内涵,并将之运用于科研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相关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水平。
2.3 高校科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着力点
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寻找到合理、适宜的着力点。首先,应把管理力量施用在高校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相关要素上,包括相关人员的全员积极参与、各部门的系统协调合作及物力、财力的科学合理配用等,真正做到全面性的组织与管理,为科研质量的维持与提高做好做足系统保障工作。尽管科研活动的具体内容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但科研规律对外部条件及环境的要求并不模糊,加强科研质量管理的外部保障体系,将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成果产出、测量分析和不断改进作为全面管理的着力点,可以做到对设计、流程及质量意识的管控,从而为全面质量管理营造了外部条件保证。其次,应把管理力量施用在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上,形成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是对科研过程的内在质量把握,高校科研要依照研制阶段设置的质量控制诸个节点,通过方案评审、设计评审、工艺评审、试验前检查、产品评审等手段对研制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才能控制好研究过程的质量。再次,应把管理力量施用在科研活动的动态管理上,通过对研发产品的质量检查、质量认证及客户反馈,使科研产品从研制、到维持再到提高呈现为动态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