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减退,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1].小儿厌食症以脾胃虚弱型多见,脾虚则不运,胃弱则不纳,从而产生见食不贪。其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拒食或食量减少,日久消瘦,面色萎黄,疲倦乏力,便秘或大便溏泻等[2-3].若病症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并增加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病风险[4-5].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体内锌元素的缺乏与厌食症关系密切,治疗上以调节饮食和补充锌制剂为主[6].而中医推拿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可避免小儿打针服药的不配合,并在轻松环境下完成治疗。本次研究中对确诊为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患儿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4 年 6 月于我院诊治的胃虚弱型厌食症的患儿 147 例,其中男84 例,女 63 例; 年龄 l ~ 8 岁,平均( 3. 75 ± 1. 46) 岁;病程 2 ~ 13 个月,平均( 7. 14 ± 2. 81) 个月; 轻度 19例,中度 67 例,重度 61 例。
1. 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10 版)[7]: 1)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或拒绝进食,食后脘腹胀满,但无其他疾病; 2) 形体偏瘦,面色萎黄无光泽,常觉乏力,大便不成形或夹杂未消化食物; 3) 有喂养不良史,进食无固定时间、未定量,过量食用生冷、甘甜厚腻、零食等; 4) 病程至少连续 2个月以上,年龄 1 ~10 岁。西医诊断标准[8]: 1) 食欲不振发病时间达 2 周以上,且食量减少较病前 1/2 以上,不伴有其他系统疾病; 2) 体质量减轻或不增长,存在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不当等。
1. 3 纳入标准 1) 符合小儿厌食中西医诊断标准; 2)年龄1 ~8 岁;3) 依从性好,并征得家属的知情同意。
1. 4 排除标准 1) 存在创伤出血、皮肤疮疡、骨折等禁忌证; 2) 治疗期间接受如口服药物等其他疗法;3) 因口腔溃疡等疾病引起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 4)患有肝炎、慢性肾小球炎及结核等器质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 1 推拿方法 1) 患儿取仰卧位,医务人员单手置于患儿的腹部,并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掌揉腹部 3 ~5 min,并按解剖结构沿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施以掌揉法3 ~ 5 min,最后以拇指点揉中脘及天枢二穴各 1 ~2 min; 2) 患儿仰卧且下肢伸直,以拇指指腹点揉双侧足三里处各 1 ~2 min; 3) 冯氏捏积疗法,患儿取俯卧位,医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成空卷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施术时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为捏一遍。如此循环捏拿6 遍。从第4 遍开始于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如脾腧、肾腧等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捏、拿、提起,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再行捏积操作 1 次,最后用双手拇指在肾腧穴处按揉数次。推拿按摩按照上述步骤 1 次/d,20 min/次,6 次1 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2. 2 注意事项 1) 治疗时使用滑石粉后温水作为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2)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饮食,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和蔬菜类食品; 3) 保证患儿适量运动,并预防并发症; 4) 1 个疗程结束后需休息 2 ~3 d 进行调整。
2.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 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珋x ± s) 表示,行 t 检验,P <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判断 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 食欲增加,食量达到病前水平,体质量增加≥1 g,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显效: 食欲有所增加,食量达病前 3/4 水平,体质量增加 0. 5 g,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有效: 患者食欲有所改善,但食量未达到病前的 3/4,体质量略有增加,各项指标稍有改善。无效: 食欲未见改善,食量变化不明显,体质量未增加,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有效率 =治愈 + 显效 + 有效。
3. 2 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 治疗后厌食症患儿的总体有效率达 94. 56%( 139/147) ,结果见表 1.
3. 3 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铁、锌、钙微量元素含量提高( P <0. 01) ,镁、铜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果见表 2.
3. 4 患儿治疗前后 D-木糖吸收率比较 患儿治疗后的 D-木糖吸收率为( 20. 11 ± 3. 16) %,与治疗前( 16. 02 ± 2. 98) %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3. 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2 例患儿背部出现红肿,可能与患儿皮肤较稚嫩敏感有关,改用滑石粉并减轻拿捏力度后红肿缓解,其他患儿治疗中均未出现红肿等不良反应。
4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该病对患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会产生严重影响,是患儿家属和临床医师需要重视并解决重要的问题[9-10].古代医籍中并未有小儿厌食症病名的记载,但有"不思食""恶食""不饥不纳"等相关描述,该证属独立病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医将此病症归属于"纳呆",病因当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从传统中医学看,治疗"纳呆"之症多以健脾和胃为主,消食导滞,但小儿脏腑较稚嫩,易受到中药毒副作用损害,因此临床上常采取中医推拿法来辨证治疗。
西医认为,厌食症的病因多样,其与偏食、挑食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引起的机体微量元素缺乏,消化道变态反应,胃肠道疾病及药物刺激和中毒,以及精神、情绪异常有关[11-12].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身体疾病影响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低,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导致消化功能减弱; 另一种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致使消化功能调节失衡[13-15].其在治疗时多以补充消化酶及微量元素为主,同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中医推拿在国内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已形成完整体系,此方法以穴位为原则,延伸至经络,已达到调节改善疾病的作用。本次研究中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患儿自身体质状况,采用中医保健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顺柔患儿腹部有降逆止呕、消宿食和除腹胀的作用,并且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久摩之能够消乳食、强壮身体,促进小儿食物的吸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足三里能补脾健胃,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通便止泻,其手法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云: "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捏脊法拿捏背部可调节全身阳气,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而膀胱经行于项、背、腰、尻至下肢,贯穿五脏六腑之背腧穴,是脏腑精气传输之所,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健脾理肺,增强肠胃蠕动,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提高患儿抵抗力[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采用中医保健推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厌食拒食等症状,患儿治疗有效率达 94. 56%; 患儿体内微量元素得到调节,其中铁、锌、钙等元素含量有明显提高,而镁、铜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提示中医推拿疗法可以改善患儿体内铁、锌、钙等元素微量的摄入不足,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与柴艳婷等[17]研究一致。另外,治疗后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对 D-木糖的吸收率明显提高( P <0. 05) ,表明中医推拿疗法能改善患儿对 D-木糖的吸收率,增强脾胃的吸收功能; 本次治疗过程中,仅 2 例患儿出现背部皮肤红肿现象,系幼儿皮肤稚嫩敏感所致,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提示中医推拿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终上所述,中医推拿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患儿抗病能力,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但临床对本病的作用机制的认识深度尚显不足,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庞平,彭玉,孙理想,等。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CRF 表的设计与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14,25( 7) : 1665-1667.
[2]霍敏俐,林日扬,何慕清,等。 捏脊配点穴疗法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影响[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 6) : 497-500.
[3]黄冬梅,李江全。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 6) : 1038-1040.
[4]魏美晨。 略谈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策略[J]. 中国医刊,2013,48( 3) : 7-9.
[5]陈彦伶。 小儿厌食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14) : 205-206.
[6]周健铖,陈敬欢,钟裕钦,等。 厌食症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 3) : 6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