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颈椎定点旋转复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04 共3340字
摘要

  0 引言

  眩晕[1]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 , 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 , 或空间位向觉的自我体会错误 , 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性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引起短暂脑缺血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 , 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 , 或见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内脏功能障碍 ( 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 ), 重则有猝倒等症状。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及颈部软组织损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我科在 2012 至 2014 年 7 月期间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手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 136 余例 , 收到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6 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男 55 例,女 81 例,年龄23~65 岁,平均 46 岁。病程最长半年,短者三天,平均两个周。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①眩晕,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而诱发,伴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行走不稳等,同时还有颈椎病的一般表现。②颈部触诊可发现椎体移位,棘突偏歪,局部压痛,头颈部旋转、后仰、前屈活动易诱发眩晕,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③经相关科室会诊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如耳、眼源性眩晕、高血压性、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等。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颈椎正侧位 X 线检查,其中(1)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变直者 45 例,反曲者 22 例,存在者 69 例;(2)骨质增生情况:椎体后缘或(及)钩突增生 98 例,椎体前缘增生者 34 例;(3)椎间隙变窄:仅一处变窄者 43 例;两处变窄者21 例;三处及以上变窄者 17 例。

  1.4 方法

  1.4.1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患者取端坐位坐于治疗凳上,医者站于其背后,用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相对触诊,在患者颈椎部从上而下扪摸位移的棘突,然后以拇指抵触到偏移的棘突一侧并固定之 , ( 以颈椎棘突左歪为例 ) 嘱患者头微前屈,当医者的拇指感触到位移棘突处于应力点时嘱其保持姿势不动,然后引导患者轻靠在医者胸前部,医者用左侧肘臂从左向右,自患者胸前环抱患者下颌处及面颊部,左手扶住其右侧颞及后枕部以充分固定患者头部。开始整复操作时医者左肘臂用力向上方轻微牵引患者头颈部同时,引导其头部向左侧旋转至弹性阻力位时,双手协调用力,右手的拇指同时抵住患椎向内、右顶推关节突,注意牵引、旋转、顶推动作保持协调一致,听到“咯”的关节弹响声 , 右拇指下有轻微移动感,再度触诊位移棘突平复(或两侧趋于对称)后 , 采用颈椎拔伸法牵引数秒结束手法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每一疗程中,根据其病情施以上复位手法 1~2 次。

  1.4.2 针灸方法

  选取:百会、印堂、风池为主穴,根据病情,再选取四神聪、太阳(或头维)、颈夹脊穴、天柱、后溪等相关穴位。使用Ф0.25×25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穴位常规消毒,百会、太阳(头维)穴均向后平刺,四神聪均向百会方向平刺,其余诸穴采用常规刺法,每个穴位均要求有得气感,中等偏轻刺激量,平补平泻,留针 25 分钟。

  1.4.3 疗程每日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

  2 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观察治疗的 136 例患者中,治疗时间最短的为 2 次,最长 2 个疗程。

  其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64 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劳累后时有眩晕 45 例;好转:症状明显改善仍时有眩晕 20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约达 94.9%.经临床观察患者年龄越低、病程越短,疗效越好。7 例无效者,其年龄较大、且颈椎变形严重,增生明显。

  3 讨论

  颈性眩晕临床上较常见,在颈椎病患者中占一定比重,患者自觉症状严重,非常痛苦。药物治疗的疗效不稳定,见效周期长且容易复发。现代生活方式使我们较长时间处于低头等某一特定姿势,缺少脊柱的针对性锻炼,且存在一些脊柱健康方面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在脊柱退变基础上又增加积累性的慢性损伤,使我们的脊柱超前于生理年龄而趋于失代偿状态,继而诱发许多疾病。颈性眩晕就属此类,不利的工作生活方式容易使颈部组织产生劳损,单(多)个椎体位移,使颈段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紊乱,刺激附近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相关临床症状。

  与颈性眩晕有关的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但实际上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的可能性在临床上非常少见 ,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颈性眩晕与交感型颈椎病关系更为密切[3].交感型颈椎病的突出表现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 , 引起一些后循环供血不全的临床症状 , 如眩晕、恶心、呕吐等。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稳定 , 使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及其末梢受到刺激和压迫 , 从而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由于交感神经位于椎间盘前方 , 椎间盘向前突出直接压迫的机会相对较小 , 而是以椎体不稳造成的影响更大 , 尤其在头部前屈和后仰时更为明显。在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明显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 , 除了直接压迫和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引起症状 , 还可能会通过使颈椎周围组织 ( 小关节囊 ) 的交感神经兴奋末梢受到激惹 , 从而导致交感通路的异常兴奋,出现颈性眩晕。有研究者[4]发现:通过手法复位可调整椎体关节紊乱 , 改善颈椎各关节与椎动脉及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 ,重建颈段平衡 , 消除了对椎动脉丛颈交感神经节的压迫和刺激 , 缓解血管本身和周围软组织痉挛。因此,手法复位可使颈部血供恢复正常,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5].

  笔者通过对颈性眩晕者临床观察,触诊此类患者颈椎多可发现存在椎体的异常位移,其位移处多有压痛(+),认为此处单(多)个椎体位移可导致颈段脊柱力学平衡紊乱,是发病的主要矛盾。位移关节若不归复,症状将无法短期内得到缓解。笔者治疗该病患者先运用冯氏[6]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整复位移的颈椎关节,改善颈椎各关节与椎动脉、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 , 重建颈段生物力学平衡 , 消除了对椎动脉丛颈交感神经节的压迫和刺激 , 缓解血管本身和周围软组织痉挛,常可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再结合循经选穴针灸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后期再结合康复训炼,复发率降低明显。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虚损所致 , 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 , 血少则脑失所养 , 精亏则髓海不足 , 或是痰浊壅遏、化火上蒙清窍等等,均可导致眩晕的发作。笔者认为于手法整复治疗后,循经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太阳(头维)、印堂、合谷、后溪等穴进行针灸,具有疏调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使清阳上荣、清窍得养,脑醒窍开。目前已有大量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头部相应穴位可改善脑部血供,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最终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如白鹤等[7]研究发现刺激百会穴可以降低血浆粘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供血,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治疗缓解颈性眩晕;高嵩[8]等研究认为风池穴可以通过对椎动、静脉神经丛的调节解除椎 - 基底动脉痉挛,从而改善椎 - 基底动脉供血 ,因此在治疗颈性眩晕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手法治疗结合针灸治疗十分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树立正确的脊柱健康意识也很重要,康复指导患者纠正工作生活中不良的习惯,合理科学针对脊柱进行康复锻炼,这些都是维持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状态、延缓退变、降低复发的最有效措施。

  通过对 136 例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观察研究,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辅以康复治疗,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少,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维铭 ,王维治 .神经内科主治医生 700 问 [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0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学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 [S].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6.

  [3] 何及 ,樊东升 ,孙宇 .颈性眩晕 [J].中医实用内科杂志 ,2011,31(6):414-415.

  [4] 陈江华 .正骨推拿配合止眩汤治疗稚动脉型颈椎病 [J].中国临床康复 ,2004,8(8):28.

  [5] 陈红亮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15(3):64.

  [6] 冯伟 .浅析冯天有教授有关损伤性脊柱疾病的学术研究 [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0,16(4):187-189,192.

  [7] 白鹤 ,赵丽霞 .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与机理研究 [J].中医学报 ,2010,1(1):181.

  [8] 高嵩 ,金宏柱 .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0(1):43-4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